1995年,日本的转折之年

日本因特网的开端与发展

财经 社会

村井纯 [作者简介]

有着“日本因特网之父”之称的作者,是日本计算机科学的最高权威,请听他对日本互联网发展和普及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解,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因特网,原本是作为学术领域的试验性网络发展起来的,用作大学、研究机关之间相互联络、交换论文及研究数据等非营利用途。1995年Windows95的发售,使得这个以研究人员为基础的网络迅速普及开来。在此,我着重谈谈日本因特网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JUNET——日本最早的研究用途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的技术起源,通常认为是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的研发部门APRA主导开发的ARPANET和同年在AT&T公司贝尔实验室诞生的UNIX操作系统。这两个分别独立开发出来的技术邂逅,便催生了因特网。

ARPANET,其开发的动机并非出于大家常说的军事目的,而是由于当时ARPA所研发的计算机过于昂贵,因此他们试图有选择地把其中几台计算机主机通过高度可靠的方法串联起来,以共享计算资源和研究成果。“把世界上所有计算机串联起来”的想法,并非一开始就出自美国国防部,如此的勃勃雄心其实萌发于一部分年轻研究人员当中。我也是其中之一。

1984年,当时我还是东京工业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我使用从美国带回来的调制解调器,把东京工业大学、庆应大学和东京大学的计算机串联起来,创办了日本最早的学术计算机网络,命名为JUNET(Japan University Network)。但在当时,用调制解调器连接电话线路,是不被正式认可的行为。

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发生了一件对日本网络发展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电信事业法》的颁布实施。之前由日本电信电话公社和国际电信电话株式会社(KDD)两家垄断的通讯事业从此实现了自由化,多元化的电信服务受到各界的极大期待。

随着这部法律的实施,调制解调器终于得以合法使用。但却有人担心组织之间相互发送电子邮件可能会对既有的邮政事业形成威胁。而且,组织之间相互通信使用的是网络通讯协议(TCP/IP),而非当时国家推进的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这样是否可行也是一个问题。

以美国为中心,建成了很多学术领域的试验性网络,这中间也包括日本的JUNET。但是,它们采用的联网方式都不尽相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0年前后,出现了把所有的学术网络联接起来的动向。

在日本,由我牵头,1988年发起了由企业、大学、政府机构成员参加的“WIDE(Widely Integrated Distributed Environment)项目”联合研究小组,以期推动基于TCP/IP的广域通信。

在美国学术界,主导选择TCP/IP作为联网协议标准的,是威斯康星大学教授Lawrence Landweber的研究小组,这个小组承担着建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CSNET(Computer Science Network)网络工程。这个网络的初衷只是为了让研究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快,所以一开始是以使用电子邮件为前提进行建设的。198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CSNET,在80年代通过TCP/IP方式把世界上180多所大学连结在一起。这成为美国基干网络的前身。WIDE是在1989年接入该网络的。这就是以学术领域为中心发轫的因特网的发展过程。

下一页: “大众网络”和个人电脑通讯的合作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 因特网 JUNET WIDE项目 电信事业法 TCP/IP ARPANET Windows 95 UNIX NTT 服务提供商 竹中平藏

村井纯MURAI Jun简介与署名文章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出生于1955年,1979年毕业于庆应大学工学系,1987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1984年创办了日本第一个学术组织间的网络“JUNET”。1988年发起了名为“WIDE项目”的因特网研究联盟,致力于因特网的网络建设和普及。他使早期因特网向支持日语等多国语言方向发展。作为“日本因特网之父”和“因特网武士”,享有很高知名度。主要著作有《因特网》、《因特网新世代》(1995年、2000年,皆为岩波新书系列)、《因特网基础》(角川学艺出版,2014年)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