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日中民间交流之桥

朝向宇宙的想象——谷川俊太郎其人其诗

文化

田原 [作者简介]

在日本,谷川俊太郎戴着三种不同的诗人帽子:宇宙诗人、国民诗人和教科书诗人。他在中国诗歌界也享有很大的声誉,并对中国当代诗人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作者作为诗人和谷川研究者,为读者介绍了谷川俊太郎其人其诗。

谷川俊太郎是一个巨大的宇宙。

这个巨大宇宙里包括他出版的80余部诗集(含数册儿童诗集和童谣)、20多部诗选集、250多首歌词(包括大学、中高小学校歌的歌词)、近300册绘本、100多册译著、几十册随笔、剧本和编著、近60册被翻译成数十种外国语版的诗集和诗选集、还包括2008年他与觉和歌子合作导演的《我是海鸥》这部电影、以及年轻时与寺山修司共同制作的《影像书简》影像带,当然也包括他文学想象中巨大而又复杂的富饶世界。

作为围绕人生和人间性、生命和生活、宇宙和孤独展开的诗人,谷川俊太郎更忠实于自己内心沉默的力量,这一点或许是他对宇宙和历史等等产生独一无二想象的原因之所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宇宙观。沉默是谷川诗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它像一根无形的金线,将其作品贯穿始终。谷川曾试图用诗歌揭示沉默的本质,其结果正如他青年时的一篇随笔所写:“能够诉说沉默的只有沉默本身。”

日本现代诗坛的“局外人”

从一开始写作,谷川俊太郎就是日本现代诗坛的“局外人”,他的不合群性似乎带有与生俱来的成分,这种不合时宜的特立独行使得他在战后文坛像一匹孤独的狼一直独来独往。这跟他自始至终从没把诗歌写作视为一种高人一等须仰视才见的职业有关,也跟他从没有野心般地立志做一位令人仰慕的大诗人不无关联吧,单从他的个例来看,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沉静、排除内心的杂念和功利的干扰对写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跟日本更多的战后诗人相比,出生在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谷川彻三不仅是著名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还担任过法政大学校长和国立博物馆馆长,被日本知识界誉为大正时代的文人代表)的他,无论天时地利都比别的诗人拥有更多的生存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并没有成为日后他进取的惰性、障碍和倦怠感甚至目空一切的狂妄,更像一种从不枯竭的泉水,滋润着他的勤奋、谦卑和成长。自幼在与父亲有着神交的文化精英堆中(川端康成、志贺直哉、武者小路实笃、三好达治、小林秀雄、岸田国士、梅原龙三郎、谷崎润一郎等)长大的他,21岁成名后公开表示对权威持有反感,而且对拉帮结伙的诗人小圈子毫无兴趣,并对只是局限在被诗人小圈子里阅读那种自鸣得意的诗歌写作不以为然。这很可能是他最初写作的20余年跟日本那时并不多的诗歌奖无缘的主要根源。我曾花费时日在图书馆查阅过他没获奖的20余年里的所有获奖作品,大部分曾因获奖名噪一时的作品不仅已经成为读起来明显有过时感的过去式,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即使说已被时间的尘埃埋葬也不过分。而谷川俊太郎写于那20几年的作品,如今却一直持续再版被广泛阅读,有时,时间和读者该是对奖项的多大讽刺啊!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把著名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断被人谈论的;一种是不断被人阅读的。这句话同样适合于诗人,作为兼顾二者——不断被阅读和谈论的谷川俊太郎,他的写作目的极为简单朴素,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写作,用微不足道的稿费养家糊口,这种朴素的理想实际上是对诗歌写作者的极大挑战。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像他一样靠诗歌写作、版税和稿费的收入如此丰厚以及生活得十分富裕的诗人,如果有也一定是凤毛麟角。

下一页: 宇宙诗人、国民诗人和教科书诗人

关键词

文学 谷川俊太郎 诗词 诗人 诗歌 中国

田原TIAN Yuan简介与署名文章

1965年生于河南省。日本文学博士,诗人、翻译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岸的诞生》《石头的记忆》《梦蛇》《田原诗选》(思潮社现代诗文库)、译作《谷川俊太郎诗选》(包括单行本,共15册)《异邦人——辻井乔诗选集》《高桥睦郎诗选》、编著《谷川俊太郎诗选第1~4集》(集英社文库)、文论集《谷川俊太郎论》(岩波书店)等。获奖经历有2001年第1届留学生文学奖大奖、2010年第60届“H氏诗歌大奖”、2013年第10届上海文学奖、2015年第1届海外华文杰出诗人奖、2017年台湾太平洋国际诗歌第一届翻译奖。现任教于城西国际大学。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