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在日本

皈依伊斯兰教的日本人

社会 文化 生活

伊斯兰教往往被人认为是“远隔沙漠的宗教”。但是,现今的世界,是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穆斯林的时代。我们请供职于东京清真寺的下山茂先生谈了他皈依伊斯兰教的原委以及日本国内伊斯兰教的现状。

下山茂 SHIMOYAMA Shigeru

供职于东京清真寺土耳其文化中心。1979年生于冈山县。1969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在校期间,参加了早稻田大学第二次尼罗河全流域考察队,前往非洲的苏丹。在长达1年的逗留中,辗转于穆斯林当地的村落。回国后,在出版社任职并参与了日本伊斯兰教中心的创设工作。从事编辑出版的有关伊斯兰教图书,有《色兰》(伊斯兰教的综合杂志)、《伊斯兰教入门系列》(礼拜、施舍、斋戒、朝圣等)《瓦合甫——传统与“作品”》《了解穆斯林》等。

“真主面前人人平等”

在非洲旅行时的下山先生和村民们(照片提供:下山茂)

听说在东京清真寺皈依伊斯兰教的日本人每个月有5人左右。在这次采访中,也几乎没有看到作为穆斯林来此礼拜的日本人。现状是伊斯兰教的日本信徒极少,下山先生为什么做了穆斯林呢?

“大学生时,我乘橡皮艇游览了非洲的尼罗河,并逗留在当地的村落里。每到一处,虽然不能完全用语言沟通,但每个村落几乎都会有求必应,爽快地为我提供床铺。从人种上说,他们是黑人,但信仰伊斯兰教。我当时非常感激他们的款待,后来得知这些都是伊斯兰的教诲,深感吃惊。

那时的体验造就了今天的自己。坦率地说,成为穆斯林之前,我不大相信神明的存在。但是,因为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了‘伊斯兰大家庭’的成员,无论是黑皮肤、黄皮肤还是白皮肤,大家都像兄弟一样,并排在一起礼拜。我感到那实在是太美妙好了。”

清真寺不仅仅属于人类。作为世上所有生物平等的一种象征,礼拜堂的外墙上设置了五个人工鸟巢

礼拜时,人们必须排排成行地祈祷,这是基于伊斯兰教中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另外,有关“正义”的教诲,意味着即便那是自己所需要的,也应该让给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就是将自己从自我中心的意识中解脱出来。(*2)这种伊斯兰的教诲深深地打动了山下的心灵。

表现“无限”和“完全”的六角形几何图案,它在东京清真寺中随处可见

“伊斯兰教这一宗教,极力规劝善行和分享。从14世纪至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期,依据将多余的财富归还(捐献)给社会这种伊斯兰教的理念,社会的剩余资金通过经济活动,相对来说转化为了社会资本。它是通过“瓦合甫”来具体实施的。所谓“瓦合甫”,是相当于今天NGO、NPO这样的组织,它们用收集的捐款,为贫困者建立了医院、学校等社会公益设施。以清真寺为中心,周围建有伊斯兰学校、医院、集市、为穷人免费供餐的食堂,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枢纽。苏丹(类似总督的官职——译注)、官吏、市民们都把剩余的金钱,用在了消除社会差距上。”

(*2) ^ 摘自《瓦合甫——传统与“作品”》(Nazif Öztür著,東京・土耳其清真寺事务所,2010年)

下一页: 对旅行者的款待之心

关键词

东京 伊斯兰 阿拉伯文书法 穆斯林 宗教 土耳其 阿拉伯语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