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死社会”日本,悄然生变的葬礼和墓地情况

社会

小谷Midori [作者简介]

在独居老人每年死亡人数快速增长的今天,操办葬礼出现人手短缺,无主墓也变得越来越多。笔者指出,祭奠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光靠个人或家庭无法支撑的问题。

半数男性也活到80岁以上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国民的死亡年龄开始快速趋于高龄化。2000年死亡的男性中,80岁以上者占比为33.4%,到了2016年,已经达到51.6%,超过了半数。90岁以上死亡的男性占比从7.5%上升到了14.2%。比男性更加长寿的女性,2000~2016年间,死亡年龄在80岁以上者占比从56.3%上升到了73.8%,90岁以上的占比从19.6%上升到了37.2%。

同时,今后20年间,日本将变成死亡人数不断增长的“多死社会”。1990年的全年死亡人数为80万人,2003年超过了100万,2016年达到130万,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2012年推算,2040年的死亡人数将达到约167万人。目前,死亡年龄高龄化与死亡人数激增的趋势正在同步发展。

无人操办葬礼,单身老人激增

无论什么人,一旦无法自理,就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在日本,传统上一直认为从临终到死后的一系列手续和事务都应由家人和子孙负责办理。但随着家庭形态和居住方式的多样化,出现了仅靠家人和子孙无法完全应付的局面。在死亡年龄趋于高龄化的同时,本应是后事操办者的子女和兄弟也全都呈现出高龄化趋势,在经济和体力上都难以承担。

战后,由夫妻两人组建的父母与未婚子女一同生活的家庭逐渐增多,日本社会不断向核心家庭发展。而到了父母需要护理的高龄阶段,则大多是老人与子女一家同住的“晚年型合住”家庭,1975年时,拥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中,三代同堂家庭占了54.4%,超过半数(厚生劳动省“国民生活基础调查”)。但这个比例一直在降低,2000年时低于了夫妻两人家庭的占比;到2015年,拥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中,独居或只有夫妻两人的占了57.8%。1980年时,独居老人为88万人,2015年上升到592万人,2035年预计将达到762万人,且23.4%的老年女性和16.3%的老年男性将都过着独居生活(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

终身未婚率的上升也很明显。终身未婚率是指到50岁还没有过结婚经历的人口比例,2015年时,男性终身未婚率为23.37%,女性为14.06%。尤其是1990年以后,男性的终身未婚率开始急剧上升。这导致从数年前开始,未婚男性相继步入老年。实际上,有多达9.1%的65~69岁的男性从未结过婚(2015年)。终身未婚的老年人身体好的时候没事,问题是到了需要护理和看护的时候,有没有可以依靠的家人?还有个问题是,就算能交给专业人员护理、看护,但离世之后,谁来操办葬礼,谁来扫墓呢?

下一页: 葬礼趋向小规模化,甚至省略仪式

关键词

家庭 佛教 家人

小谷MidoriKOTANI Midori简介与署名文章

银发生活文化研究所所长,截至2018年底任职于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已超过25年。生于大阪府,博士(人间科学),研究方向是生活规划论、生死学、丧葬问题。除在奈良女子大学、立教second stage大学担任讲师外,还在身延山大学、武藏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近期著作《一个人的“终活”》(小学馆新书,2016年)、《“孤身临终”时代的丧葬事宜》(岩波新书,2017年)、《“亡1” 伴侣过世后的生活》(新潮社,2018年)等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