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增的儿童虐待及其社会背景

社会

西泽哲 [作者简介]

2015年,日本全国的儿童咨询中心受理的虐待儿童通报件数首次突破10万件。虐童形式分为以谩骂恐吓造成孩子心灵伤害的“情感虐待”、拳打脚踢施加暴力的“身体虐待”、不去满足孩子衣食等基本需求的“忽视”以及“性虐待”四种。那么,虐待儿童为什么会呈现增加趋势呢?

2016年8月,厚生劳动省公布,2015年全国儿童咨询中心受理的儿童虐待举报件数为103260件(初步值),数量首次超过10万件。有关儿童虐待的统计始于1990年,当年的通报件数为1101件,尽管25年是个漫长的岁月,但这个数字竟增长了100倍,可以说还是比较异常的。

自《儿童福祉法》修订之后,从2005年起,市区町村各级政府也开始受理虐童举报,2014年全国的市区町村处理的虐童举报件数约达88000件。儿童咨询中心与市区町村受理的举报多少会有重复,所以不能单纯地相加,但儿童咨询中心和市区町村合计,每年处理的相关通报有十几万件,事态可谓极其严重。

为何“情感虐待”占半数

这次公布的儿童咨询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为,在虐待的四种形式,即身体虐待、忽视、性虐待、情感虐待中,最多的是“情感虐待”,占据近乎半数的47.5%。

所谓“情感虐待”,指的是父母等扶养人否定孩子存在价值的言行,比如对孩子说“不是因为我想要才生下来你的”、“没有你家人才会幸福”等。相较于身体虐待和忽视,这种形式的虐待难以被外人发现。

根据这次的统计,或许会认为日本的“情感虐童”格外多,其实不然。这是由于《防止虐待儿童法》中对情感虐待的定义而产生的。2004年的修正案中规定,目睹DV(家庭暴力、夫妻间暴力),对孩子来说属于情感虐待。也就是说,该法将“目睹家庭暴力”归属在了“情感虐待”之中。警察厅据此下发指示,在警察认定为家暴性质的事件上,如果当事人之间有未成年孩子时,要向儿童咨询中心通报。

由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情感虐待便呈现出数量甚多的情形。在这种状况下是很难把握情感虐待儿童真相的,也不可能与国外的虐待儿童统计数据进行正确的比较研究。如何看待和区别目睹家暴,是一个应该尽早解决的问题。

比如,美国“儿童虐待与忽视数据系统(NCANDS)”2013年的儿童虐待数据显示,这一年儿童保护服务(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CPS)接到的举报中,可以确定为虐待或忽视的有679000件。其中,忽视占79.5%,比例最多;其次为身体虐待18.0%和性虐待9.0%;情感虐待占比最低,为8.7%。

另外在美国,孩子有可能目睹家暴这种情况,是与上述的四种虐待形式区分看待的,被划入“抚养人具有家暴危险因素的孩子(Children With a Domestic Violence Caregiver Risk Factor)”,进行专项数据统计。2013年,在36个州被确认为养育不当的464952个案例中,有27.4%,即相当于127519名儿童处于这种环境之中。

下一页: 虐待儿童的特征

关键词

儿童

西泽哲NISHIZAWA Satoru简介与署名文章

山梨县立大学人类福祉系社会福祉专业教授、专业主任。旧金山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系心理咨询专业毕业。作为儿童心理专家,为受到心理创伤的孩子进行心理临床治疗。任社会福祉法人防止虐待儿童中心理事。著书有《孩子的心理创伤》《儿童虐待》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