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夏普”的重建,取决于鸿海公司郭台铭的手腕

财经

夏普公司因巨额亏损陷入经营困难,被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收购。在知名的铁腕企业家鸿海公司董事长郭台铭的掌控下,夏普公司能否实现经营重建呢?

全球化时代的“合理判断”

大型机电企业夏普公司,4月2日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缔结了接受注资的协议,鸿海对夏普的收购正式启动。围绕救助陷入经营危机的夏普公司,虽然以日本经济产业省为后援的由日本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组建的基金“产业革新机构”,也提出了包含产业重组内容的救助方案。但是,夏普却选择了归入鸿海旗下实现经营重建的道路。

这一决定,在双重意义上受到各界关注。其一,这将是外国资本首次收购在日本机电产业中担负重要角色的大企业;其二,夏普拒绝了产业革新机构的官方救助,回归到了民营企业的救助应由民营企业来承担风险这种常识性轨道上。

另一方面,这个事件也象征着曾经引领日本经济发展的机电产业的衰落。此外,由于夏普在液晶领域曾一度领先世界发展,有人担心会导致技术外流。

但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对于企业来说,基于市场规律的经济合理性来作出判断,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也都面临全球性经济竞争。如果不开放市场以吸引来自海外的投资,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是没有指望的。吸引外资,是安倍晋三内阁经济增长战略的支柱之一。夏普接受鸿海收购这件事本身,给人留下了日本开放门户的印象。

鸿海对夏普注资3888亿日元,从国家整体财政收支来看是有益的。产业革新机构原计划用于夏普的3000亿日元资金,就能用于其他更为积极的政策投资上去。那么,技术外流的担心怎样呢?事实上,这种担心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韩国和台湾的很多企业,在大尺寸显示屏用途的液晶面板生产上已经超越了夏普。韩国的三星电子等公司,在次世代OLED(*1)面板的开发上已先行一步。以前夏普曾企图囤积技术,但却沦为无用功。在开放性经济环境下,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技术外流是无法阻止的。

(*1) ^ 也称“有机EL”

下一页: 铁腕“改变经营状况”

关键词

夏普 家电 企业 经营 机电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