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期的日本工业革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和今后的课题

政治外交 社会 文化

有马学 [作者简介]

围绕“明治时期的日本工业革命遗产”的申遗,感觉上外界过度关注的只是日韩间的外交摩擦而已。这个由23处设施构成的遗产的价值,应该如何看待?在今后的保存和继承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其价值?对此,日本近代史研究专家提出了他的建议。

废墟:消失的近代与文化遗产概念的拓展

近代化工业遗产群,是由制造业支撑的日本近代化之遗产。但近年来的日本,工矿产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不到总劳动人口的25%。当前日本的实体经济,看起来更像是由信息通信、金融以及各种服务业部门等所支撑着的。近代化工业遗产群,在当前这个超现代的时代来看,是已经消失了的“近代”的遗产。

煤矿相关的遗产群这一特征更为显著。因此,在申遗成功的狂欢平息之后,一个新问题出现了:各个世代的人们对于遗产价值的认识是否能够达成共识。说白了,我们直接面临着遗产保护问题,这需要在巨额财政支出上达成共识。

以端岛(军舰岛)为例来思考一下。端岛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游客络绎不绝地登陆参观,是因为那些濒临倒塌危机的巨大钢筋混凝土建筑群。由于财政或技术上的问题,要将那些集体住宅全部维持现状保存是很困难的。但同时,目前这样正濒临倒塌危机的状态本身,又是诉求保护的动力源,真让人难办。

很多相关人士私底下大概也认为,对建筑物的部分缓慢崩塌只能采取容许的态度。但是,无论是文物保护相关人士、研究者、技术人员,还是行政单位、市民,谁都还没能提出一个对此作出说明的理念框架。关于遗产保护的理念、预算和方法的任一方面,都还看不到能形成社会共识的途径。这需要进行超越立场和固有框架的讨论,但过程将很复杂,需要坚韧不拔地作出努力。

这一点,在围绕外国劳工特别是朝鲜劳工的讨论中也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曾一度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审工作陷入纠纷,而且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件事情的本质也关系到我们将向近代化工业遗产赋予什么样的价值。

就像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席之一的尼尔·科森爵士(*6)指出的那样,世界上是不存在与战争完全没有关联的重工业的。同样的,不伴生歧视和压迫现象的工业化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包括这些所有在内,是那些热切希望生活多少变得更好一些的极其普通的人们,支撑了工业化的实现。他们的劳动,事实上创造了多少变得更好一些的社会,而我们正生活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对前人们的努力表示敬意,这就是我们把废墟当作文化遗产的唯一依据。

作为表示敬意的依据,必须做出切实的努力弄清楚他们的劳动现场和居住空间等整个生活情况。我们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很多相关情况并由此开始进行讨论,态度不是有些傲慢了吗?

标题图片:游客从船上拍摄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军舰岛”2015年7月6日(图片提供:时事通讯社)

(*6) ^

尼尔·科森爵士(Sir Neil Cossons)  英国铁桥峡谷博物馆、国立伦敦科学博物馆前馆长,英国国家遗产委员会主席。

关键词

世界遗产 明治维新 近代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工业遗产 德川幕府末期 工业化

有马学ARIMA Manabu简介与署名文章

福冈市博物馆馆长。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出生于1945年,专业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满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历任九州大学文学系教授、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比较社会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职,2012年起担任现职。著有《帝国昭和》(讲谈社学术文库)、《国际化进程中的帝国日本——1905~1924》(中公文库)等作品。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