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期的日本工业革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和今后的课题

政治外交 社会 文化

有马学 [作者简介]

围绕“明治时期的日本工业革命遗产”的申遗,感觉上外界过度关注的只是日韩间的外交摩擦而已。这个由23处设施构成的遗产的价值,应该如何看待?在今后的保存和继承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其价值?对此,日本近代史研究专家提出了他的建议。

非西欧世界最早的工业化

把这么多样且相当广泛散布各地的23处设施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借此彰显日本近代化和工业化的意义。这个点子很不错。虽然其中没有一处能像德国的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遗产那样,单独一家即能显示出压倒性的存在感,并拥有引以为豪的充满艺术性的空间。但是,对于表现一个东亚小国从与近代西欧最早的接触开始到重工业化基本确立这一充满困难艰险的复杂过程来说,这是非常恰当的战略。

主张认为日本的近代化工业遗产值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依据就是,日本是非西欧世界中最早成功实现工业化的案例,别无其他。这个道理本身也很容易被日本人接受。

但到目前为止,在为此出示物质性证据来支撑遗产性质,并做出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能够说服国际社会)的说明方面,人们所作的努力还非常不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正式推荐书,可以认为是这种说明的首次尝试。因此,在这里先让大家感受一下为制作推荐书而成立的专家委员会里大家讨论的氛围,可能会有某种特别的意义。

专家委员会设在由相关地方自治体组建的申遗推进协议会之下,由日方委员和海外委员组成。其中,双方认识上也存在着微妙差异。

“为遗产赋予价值”:需要具有普遍性的说明

对于海外委员来说,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说法是,体现了西方与日本的接触(其中也包括战争)和日本接纳西洋文明。在对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与西方接触后所进行的探索性努力给予正面评价这一点上,双方委员们认识上是没有分歧的。但是,对于把萩城下町和松下村塾(*5)作为遗产的组成部分纳入其中的想法,日方委员便有一种微妙的不协调感了。那意味着海外委员更重视的思路是,这些都是使得从西方引进技术成为可能的整体性基础因素。

也有相反的情况。遗产的名称最初为“九州·山口的近代化工业遗产群”。西南雄藩对外的危机感,导致他们率先接纳了以军事技术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历史认识中这是不言自明的。但在海外委员看来,这些都发生在日本这一框架之内,强调日本之中的九州·山口的特别,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便把桥野和韮山也加进了申遗对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所要求的具有普遍价值的说明意味着,在为遗产赋予价值之际,日本人必须要摆脱不言自明的认识框架。

(*5) ^

松下村塾  在德川幕府末期由吉田松阴主导开办的私塾。他的教育对后来成为明治政府中心人物的长州藩出身领导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一页: 废墟:消失的近代与文化遗产概念的拓展

关键词

世界遗产 明治维新 近代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工业遗产 德川幕府末期 工业化

有马学ARIMA Manabu简介与署名文章

福冈市博物馆馆长。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出生于1945年,专业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满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历任九州大学文学系教授、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比较社会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职,2012年起担任现职。著有《帝国昭和》(讲谈社学术文库)、《国际化进程中的帝国日本——1905~1924》(中公文库)等作品。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