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期的日本工业革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和今后的课题

政治外交 社会 文化

有马学 [作者简介]

围绕“明治时期的日本工业革命遗产”的申遗,感觉上外界过度关注的只是日韩间的外交摩擦而已。这个由23处设施构成的遗产的价值,应该如何看待?在今后的保存和继承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其价值?对此,日本近代史研究专家提出了他的建议。

废墟也好现存厂房也好:多样化资产所呈现的日本近代化整体形象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明治时期日本工业遗产,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可是,由于日韩之间围绕申遗的外交摩擦所引发的风波,导致以下这些原本应该好好讨论的问题好像反而被埋没了:这些工业遗产为什么值得入选世界遗产?这些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面临什么样的课题?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原点,思考一下这些工业遗产究竟有何可取之处值得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这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对象中,有些在日本教科书里也有记述,像韮山(位于静冈县伊豆国市)和萩(位于山口县)的反射炉(*1)、鹿儿岛的集成馆工厂群(*2)等。但是,最终入选的近代化工业遗产群的整体形象是极其多样化的,很多日本人此前都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思考过。

其中,有些则像桥野铁矿山和炼铁厂遗址(位于岩手县釜石市)(*3)那样,虽然作为历史遗迹进行过很好地整治,但大多数日本人并不了解,遗址在静悄悄之中伴随着岁月流逝。而像佐贺的三重津海军遗址(*4),在文献资料上广为人知,但遗址本身则是通过这次的发掘调查首现真容。由原木构建的船坞,在筑后川河川用地上以地下遗址的形态出现,令人感动。

佐贺市三重津海军遗址(图片提供:时事通讯社)

煤矿遗产中,包含了长崎县的端岛煤矿(军舰岛)和横跨福冈和熊本两县的三池煤矿。这些遗产,在本世纪初数个NPO团体成立并对遗产表明强烈的关注和敬意之前,实际上一直是作为废墟存在着的。这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于煤矿遗产而言,是把废墟当作文化遗产来认识看待了,这在日本也是首次尝试。

与此完全相反的是,像八幡制铁所(位于福冈县)和三菱长崎造船厂的一部分,作为现代日本重工业代表性企业的设施,直到现在还在生产运转之中。把目前仍在生产运转的设施当作遗产来认识看待,这与对待废墟的认识过程一样,可以说是对文化遗产概念的一种挑战。

(*1) ^

韮山反射炉  1853年(嘉永6年),受“佩里黑船来航”事件的影响,德川幕府决定建造由幕府直接经营的反射炉。1857年(安政4年)反射炉完工并投入生产,用于铸造大炮。

萩反射炉  由萩藩(长州藩)建造。虽然有纪录显示1856年(安政3年)已实际生产运作,但目前现存的遗迹是实验炉这种看法更有说服力。

(*2) ^

鹿儿岛集成馆工厂群  萨摩藩藩主岛津齐彬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的西式工厂群,特别着力于炼铁、造船、纺织工厂的建设。

(*3) ^

桥野铁矿山与炼铁遗址  盛冈藩士大岛高任指挥建造的炼铁厂遗址。1858年(安政5年)至1860年(万延元年)共建造了3座西式高炉。

(*4) ^

三重津海军遗址  佐贺藩在德川幕府末期建造的造船设施。1865年(庆应元年)建造了日本第一艘实用型蒸汽机轮船“凌风号”

下一页: 非西欧世界最早的工业化

关键词

世界遗产 明治维新 近代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工业遗产 德川幕府末期 工业化

有马学ARIMA Manabu简介与署名文章

福冈市博物馆馆长。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出生于1945年,专业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满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历任九州大学文学系教授、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比较社会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职,2012年起担任现职。著有《帝国昭和》(讲谈社学术文库)、《国际化进程中的帝国日本——1905~1924》(中公文库)等作品。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