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器人革命”拉开序幕

财经 科学 技术 社会

长期处于发展停滞状态的日本机器人产业迎来了一股“顺风”。处理核电站事故的救援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等,活跃在机器人开发事业一线的研究人员为我们介绍了日本机器人研发工作的现状和前景。

东大创办的风险企业在灾害应对机器人竞技大赛中获胜

如上所述,日本立足于“3・11”地震中反映出来的课题,不断对灾害应对机器人加以改良,而美国则一直致力于开展旨在将具有高度通用性的人形机器人用于灾害应对的研发工作。2013年末,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DARPA)主办了“DARPA Robotics Challenge(DRC)”机器人竞技大赛,宗旨是推进可在假定会引发核电站事故的灾害发生时实施应急处理的机器人开发工作。参赛机器人需要完成包括驾驶车辆等8个任务,显然是按照类人机器人标准来设定的。清水先生获得了在美国考察此项赛事的机会。

“最终,诞生自东京大学的风险企业‘SCHAFT’夺得了冠军。这款机器人拥有双腿和双手,和人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分前后,形状结构可灵活应对灾害现场作业。不过,在完成废墟表面移动这项任务时,它却花费了较多时间,完全无法与爬行机器人竞争。”

“从整体结果来看,除了在比赛中使用从DARPA租借的人形机器人‘ATLAS’那一组外,排名靠前的均为采用了ape型—四腿行走或通过腿上的履带移动的机器人,即所谓非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身上许多需要改善的课题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话虽如此,但看到SCHAFT的表现,我切实感受到日本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还是很高的。不过该公司在2013年11月已被谷歌收购……”

SCHAFT公司的机器人驾驶车辆©DARPA

日美联合开发机器人的好处

日本与美国已就实施灾害应对机器人的联合研发与实证项目达成了共识。据说双方也将在日本推动相关开发工作,创造有能力参加DRC的机器人。清水先生表示:“美国已经认识到日本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高度,希望更多地吸收日本的原创技术。”

如果说吸收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对美国是好事,那么对于日本而言的好处又是什么呢?“像DRC那样包下整个赛车场,通过完成各种任务的形式举行声势浩大的展示说明并进行基准测试这样的行动意义重大。之后的机器人开发将实现飞跃式的加速。”

“在经济产业省的呼吁下,千叶工大也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大学组成了联合团队,致力于开发双腿双手人形机器人以参加2015年6月的DRC。想必我们可以充分运用通过樱壹号和贰号积累的灾害应对经验。”

美国的收购潮,机器人市场“开花结果”的征兆

最近几年,以相继收购了包括SCHAFT在内的多家机器人风险企业的谷歌为代表,美国的IT巨头和有实力的风险企业孵化器一直在加快对机器人技术的投资步伐。清水先生表示,可以说美国如今正掀起一股“机器人热潮”。

“美国的民间企业似乎都认准了只要再努一把力,机器人技术就会‘开花结果’。而日本长期以来在国家项目等官方和民间各层面都已经投入了相当大的前期投资。或许正是因为先行了一步,所以在投入了资金却无法让机器人实现实用化、商业化的状况下,人们对进一步积极投资表现出了犹豫不定的态度。”

人们逐渐认识到,即便是在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的日常领域,机器人技术也有用武之地。美国企业iRobot于2002年推出的扫地机器人“Roomba”已经成为全球畅销商品。而在日本国内,东芝和夏普等公司近年来也终于推出了扫地机器人。

推出具有情感识别功能的机器人“Pepper”的软银公司总经理孙正义(右端)与其子公司法国Aldebaran公司首席执行官布鲁诺・梅佐聂(2014年6月5日,时事通讯社)

清水先生表示,在激活家用机器人市场这个意义上,孙正义于2012年收购法国Aldebaran Robotics,开发出Pepper的举动对日本的机器人产业而言也是一股蕴含巨大推动力量的顺风。“日本也有一部分投资者、经营者敏锐地察觉到了机器人技术即将开花结果的转折点,这就赋予了我们勇气和决心。”

清水先生认为机器人开发工作的“创造性”在于“新事物的诞生与活动”,他希望开发者再次燃烧起对这种“创造性”的激情。

“针对服务型机器人产业发展停滞的问题,有人认为,首先应该甄别消费者需求,整合当下的技术,创造出有用的产品,不能打开市场的开发行为是难以获得预算的。这种观点也没有错。但如果仅仅是如此,就不会产生新事物。深入思考自己期待的东西,并使之问世,让大家都感到期待,这便是最幸福的事情。我再次体会到了自己迈入机器人研发道路之初的那种快乐、那种激情,我觉得支撑这种激情的环境已经形成。”

(nippon.com编辑部根据2014年8月19日采访内容编辑而成。标题图片:山田慎二)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核电站事故 机器人 Quince 3.11 Pepper 灾害 千叶工业大学 救援 人形机器人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