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20年后出现的角荣热——对温和保守派的怀念
政治外交 财经-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活在战后政治中的“今太阁”
2013年12月,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逝世20周年。日本没有举行任何官方追悼活动。但时至今日,人们仍动不动就拿他来做比较,总念叨“要是老角还在的话……”。这种现象或许应该称作“离世20年后出现的角荣热”,大概反映了人们对看似正逐渐从现代日本政治舞台上消失的“温和保守派”所抱以的哀伤惋惜之情。
至今,人们依然常常用“角荣”或是昵称“老角”来称呼田中角荣,可见他是一位深受民众喜爱的政治家。他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重建走到成熟的时期,即所谓的战后政治的时代。
1918年,田中角荣出生于新潟县日本海沿岸的一个贫穷的小村子里,刚念完高等小学(*1)他就上了东京,辗转做过多份屈居人下的工作,后来创办建筑公司并取得了成功。战后,他成为众议院议员,并最终当上了总理大臣,被称为“今太阁”(太阁是对已经引退的摄政、“关白”等官员的敬称。特指日本战国时代以普通百姓身份出人头地,夺取天下后当上“关白”的武将丰臣秀吉)。
然而,由于在此期间聚敛了数额庞大的政治资金,所以他又被称作“金权政治家”, 在洛克希德事件中,因涉嫌为采购飞机事宜受贿5亿日元而被捕,并遭到起诉。在一审和二审中,田中角荣均被判有罪,但在1993年最高法院审理此案期间,75岁的田中角荣离开了人世。尽管是这样一位被葬送在污辱之中的政治家,但如今为何又出现了角荣热呢?
角荣式“温和政治”与安倍式“对抗型政治”
直接的诱因是数本“角荣书籍”的相继出版。其中包括角荣的私生女佐藤Atsu子讲述母亲故事的《昭——与田中角荣共生的女人》(讲谈社)、曾作为跟班记者近距离采访角荣的本人的拙著《田中角荣——战后日本的悲伤自画像》(中公新书)、每日新闻记者中泽雄大先生记录整理的角荣秘书的口述回忆录《角荣的管家 朝贺昭》(讲谈社)。此外还有森省步的《消失于田中角荣手中的黑钱》(讲谈社)和大下英治的《田中角荣秘录》(East新书)。之所以涌现出这么多书,或许是因为角荣去世20年后,他的生平已经可以从历史角度来观察,大家都希望再次通过文字记录下有关这位具有善恶两面性的政治家的记忆。
然而,原因并不仅限于此。可以认为,人们对安倍晋三首相领导的日本政治所抱有的不满、抑郁或是抵触,都以近似“要是老角还在的话……”这种怀念之情表现了出来。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角荣式“温和政治”与安倍式“对抗型政治”确实存在值得对比之处。
力求缩小差距的经济政策
让我们首先从“经济”方面进行比较。“政治即生活”——角荣在选举演讲时总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角荣思想认为,“经济等于生活”,要通过政治主导推动经济,而经济又将改善人们的生活。他还向热心倾听演讲的民众阐述了在他们生活的农村地区修建道路和防灾对策等具体想法。
作为其主打政策的“日本列岛改造论”,就是要让新干线和高速公路遍布全国,提升生活基础设施水平,力求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而另一方面,该政策引发了土地投机,在遭遇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遭遇了挫折。尽管如此,为了让国民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果实,他宣布将1973年定为“福利元年”,坚决推行了老人免费医疗、5万日元养老金等政策,并实施了诸如调高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使其高出普通公务员25%等大胆的改革举措。
旨在摆脱长达20年通缩经济的安倍经济学与角荣式的政策不同,可以说是立足于所谓的“经济等于企业”视角的。安倍采用金融宽松政策促使日元贬值、股价上涨,大企业获取了空前丰厚的利益。其初衷在于实现企业员工工资标准的上调,营造出经济的良性循环,但并未感到安倍经济学惠及自身的中小企业和地方企业却出现了“如果是老角的话……”这样的角荣期待论。也就是说他们觉得如果是角荣的话,一定会更加照顾下层社会。
最大的功绩: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
在“外交”方面,角荣与安倍也形成了对比。1972年9月,田中角荣就任首相2个月后着手推进日中邦交正常化,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包括中方放弃战争赔偿等内容在内的一系列艰难谈判。在与苏联发生对立,进一步陷入孤立的情况下,中国希望趁着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健在之时解决日中战争遗留问题——角荣做出了这种准确的判断。如果中国向日本提出战争赔偿要求,恐怕将是一个庞大的数额。而正因为是毛泽东、周恩来出面,才得以说服国民“放弃赔偿”。 毛泽东在谈判的最后阶段出面,对角荣以一句“架吵完了吗”来导演了一场历史性的和解。
此后,上野动物园迎来了大熊猫,“日中友好”氛围日益浓厚。贸易也实现了稳步增长。中国发展到了甚至有能力全额返还日本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ODA)的水平。在角荣因洛克希德事件被捕后,中国仍然以礼相待,称其为“挖井人”,即修复日中关系做出贡献之人。
再看现在的安倍晋三政权,日中关系、日韩关系的险恶状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尖阁诸岛(钓鱼岛——译注)、竹岛(韩国称独岛——译注)等领土问题变成了硬刺,日本想同中韩两国举行领导人会谈也极其困难。是否发生过南京大屠杀?军慰安妇是否为强制征召?种种所谓历史认识的问题纠缠不清,不断复杂化。针对安倍首相的历史修正主义态度,中韩两国不会放松警惕。2013年12月,安倍参拜祭祀着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彻底激怒了曾遭受侵略的中韩两国。
如果是角荣,那么他会如何应对呢?角荣曾作为陆军二等兵被派驻中国东北地区。但他的那段记忆中充满了遭受上级军官蛮横殴打的经历,丝毫没有对于战前的怀念。如果是那位善于纵横捭阖的角荣,想必会充分理解中韩的立场,更为恰如其分地加以应对。历史认识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不该是一味责难对方并可怜巴巴地自我辩白这种琐碎和平庸。
在各个国家,角荣的同代人相继离世,反省历史与实现和解的做法未能得到继承。为何会变成这样?这便是人们追忆曾与毛泽东、周恩来交锋,有着深远的政治视野的角荣之原因所在。
既是金权政治,又是护宪政治——角荣色彩的多面性
最近,常常有人邀请笔者做关于角荣的演讲,这也反映出了“离世20年后出现的角荣热”。当我说“角荣的政治,是kinken(金权),但也是goken(护宪)”时,听众往往颇感意外,之后便会竖起耳朵倾听下去。
角荣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时推出的“给国民的建议——我的十大基本政策”中,提到“日本不应以军事大国为目标,要把宪法第9条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角荣明确表示将遵守象征日本战后和平思想的宪法第9条(放弃战争、不维持武力、不拥有宣战权),这得到中方肯定,从而推动了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自民党建党以来,始终将通过“修改宪法”即修改宪法第9条来恢复军队作为党的基本方针。因为自民党认为,日本国宪法是由麦克阿瑟占领军“强迫”制定的。但角荣却在“自民党建党25年”等的报道节目中表示:“占领军的大前提是希望削弱日本的力量。但日本人已凭借自身的才智消化和落实了战后的各种法规。”
从实际情况来看,自民党一直是“原则上修宪,实质上护宪”,在安全保障投资方面适可而止,将资源更多地集中到了经济发展方面。对角荣来说,“安保费得到节省”是宪法第9条的恩赐,这是他和平思想的根本所在。“已经吃够战争的苦头了。希望能够过上更加和平、富足的生活”——这种战后的国民思想恰恰与之契合。
政治家的胸襟小了,角荣的存在感更大了
安倍首相将宪法第9条的这种效用断定为“洗脑(精神控制)”,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紧张局势,他一直渴望通过更改宪法第9条的解释,达到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目的。护宪派批评这种做法是企图将日本从“专守防卫”变成“可在海外发动战争的国家”,宪法第9条将形同虚设。
然而,安倍首相宣扬的国际形势的严峻性,大致都来自于其本人的对抗式政治战略。如果是田中角荣,想必会更好地与邻国妥善协调,从而避免紧张关系的产生。二战结束近70年的今天,日本政治家的胸襟小了,他们无法从大局出发达成妥协。
或许正是战争这样残酷的人生体验造就了大人物,从建立了战后体制的吉田茂,到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等,他们显然比今天的政治家们更有分量。在角荣的同一代人中,还有福田赳夫、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极具个性的对手。也可以说,角荣只不过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人。不过,角荣这个人尤其重“情”,他的人生犹如戏剧般跌宕起伏,至今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暂且不论田中角荣能否发挥昔日的才智更好地处理现今的局势,但我们应该认为,“离世20年后出现的角荣热”,是国民在内心深处对“日本政治现状”感到抵触的一种表现。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主要经历
1918年 | 生于新潟县 |
1933年 | 高等小学毕业 |
1947年 | 从新潟3区首次当选众议院议员 |
1957年 | 出任第一次岸信介内阁邮政大臣。成为战后首位不满40岁的大臣 |
1965年 | 辞去第一次佐藤内阁大藏大臣职务,就任自由民主党干事长 |
1972年 | 6月,发表“日本列岛改造论” 7月,组建第一次田中内阁 9月,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
1974年 | 田中内阁集体辞职 |
1976年 | 2月,洛克希德事件曝光 7月,因涉嫌受托受贿被捕。退出自民党 8月,保释 |
1985年 | 因脑梗塞住院治疗 |
1990年 | 退出政坛 |
1992年 | 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访华 |
1993年 | 去世 |
(2014年3月27日)
标题图片:在第27届自民党临时大会上当选新总裁后,组建第一次田中内阁之前,田中角荣出席记者发布会(摄于1972年7月,时事通信社提供)
(*1) ^ 战前日本的学制中,相当于现代的小学5年级至初中2年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