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报纸的前景:由“纸”缔造的巨型综合产业

财经 社会 文化

美国报业近来破产、收购、重组的新闻不断,而日本却未出现这种动向。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东京大学教授林香里从日本新闻独自的商业模式和“文化”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分析。

“数字原生代”不会回流“纸”媒

但是,虽然日本的报业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看似平稳无忧,但我认为其未来不容乐观。不如说今天报业的特征,正是在于眼下的业务营销顺利稳定,以至于对未来前景更加难以预测。

个中的原因是很明确的。日本也和欧美各国相同,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使报纸订购人数已达到封顶状态。我任教的大学也不例外,特别是在独自生活的学生们当中,订报的比率是非常低的。年轻人们拿得出支付手机的费用,却似乎不愿把钱花在订报上。图二的数据,就能证明这一现象。

这是2005年和2010年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对男性每天平均读报和上网的时间所作的调查。从这里可以看到,2010年20岁年龄段的男性,读报时间平均每天仅有4分钟,而上网时间则长达68分钟。而且,2010年30来岁的男性,与他们2005年20来岁时相比,读报时间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增加。

直至不久之前人们还认为,年轻人“工作后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成为一个有识别能力的大人”后,就会开始订阅报纸。然而,这样的想法在报纸王国日本也已经行不通了。如今的倾向显示,在数字化环境中长大的10几岁、20几岁的年轻人,即所谓的“数字原生代”们,即便年龄增长,他们也不会返回到“纸”媒上去了。

“纸质报业”的前景依然混沌不清

面对年轻人离弃报纸的现象,报社方面虽然都打出了种种对策,但无一收到决定性的效果。首先这是由于日本的各家报社手下都有无数的报纸销售店,稳定的纸媒营销,完全依赖于他们的努力,所以对数据化态度都非常慎重且消极。

就报纸的数字化战略问题,我不久前对许多报社经营负责人进行了询问调查。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如果现在推进数字化,必将招致报纸销售店不满和反对。我们不能无视销售店的意见和存在。”

为此,即便是订阅量达1000万份的《读卖新闻》,也采取了不订阅报纸就不能利用收费网络版报刊《读卖Premium》的做法。《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则设定了报纸和网络版套购的“配套价格”,对网络版的订阅销售也很消极。事实上,单纯的网络版订阅费,和纸质版几乎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地方报社中很多都还没有开办收费网络版,只不过赋予(免费)网络版的内容以一种“引导”性功能,以此吸引人们来订阅“纸质”报纸。

总之,从结论而言,日本的“纸质报业”,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内需主导型商业的成功范例。这个商业模式,几乎一成不变地维系到了今天。而在美国为首的其他发达国家,破产、并购频繁不断,商业模式的重整正处于逐步进行之中。

那么,日本将在何时并以怎样的形式迎来的“纸质报业”的重组呢?而且,50年后,当进入21世纪中期时,在新的数字原生代们打造的社会中,“报纸”这个媒体将开拓出怎样的需求呢?

日本报纸的未来前景,隐没在20世纪璀璨的成功光环之后,至今仍未显露“身影”。

(2013年9月20日)

关键词

朝日新闻 读卖新闻 亚马逊 华盛顿邮报 报纸 华尔街日报 数字原生代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