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报纸的前景:由“纸”缔造的巨型综合产业

财经 社会 文化

林香里 [作者简介]

美国报业近来破产、收购、重组的新闻不断,而日本却未出现这种动向。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东京大学教授林香里从日本新闻独自的商业模式和“文化”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分析。

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和送报上门服务形成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读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单纯的信息载体,至少,它已经融入了一定年龄段的日本人的生活当中。即对生活在日本的人来说,早上起床后,去自己家的信箱里取出报纸来阅读,这种行为已经化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到了傍晚,又会送来新的报纸,这样就可以浏览今天一天发生的事情(不过,以地方报纸为中心,晚刊的发行呈减少趋势)。这种无意之举,当然也是“喜好铅字”的日本人之嗜好的一种表现,但从本质上,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城乡家家户户的送报网点,将报纸渗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造就了日本的这种读报文化。

送报网络和全国约2万家报纸销售店共同得到完善。许多销售店的店主们有各自特定的报纸并与报社签有专属合同,他们开店并自行决定自己送报的“领地”,煞费苦心,尽可能开拓更多的订户。另外,除了销售报纸外,他们还承包大量的广告单散发工作,将它们夹在报纸中一同送发,以此作为副业,增加收入,与签约报社同心协力,极其有效地展开报纸销售业务。

这样,各报社的销售网点覆盖了全国各地每个角落,如今近95%的报纸仍然是以送报上门形式销售的。这种用心周到的送报服务,其发达程度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例如,与日本规模相当且送货网络被认为比较完善的德国,送报上门服务也仅占整个报纸市场的70%。

“情理情分”,以用心周到的服务为武器

另一方面,欧洲有些报纸诞生于政党党报,政治色彩浓重,带有“观点宣传”特征,而这种情况在日本则很少见。很多家庭订报都是出于“我家代代都看这份报纸”、“邻里街坊是经营卖报的”等理由,人际关系维系了稳定的报纸订阅。

而且,对日本人来说,“报纸”不仅仅只是报纸。例如,过去日本有“新闻少年”的说法,是指为数众多的住宿在报纸销售店里的年轻人。他(她)们主要是以为接受高等教育,从地方来到大城市生活的学生,报社为他们负担学费、支付生活费并提供住处,作为回报,他们为报社送报。报业是为年轻人圆都市梦的好帮手——如今50岁以上、特别是地方出身的人中,这样的印象是相当强的。

现在,年轻人打工已经多样化了,学生送报减少到90年代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报纸销售店也在摸索面向老龄社会的生存之路。在老龄化严重的人口稀少地区,有些报纸销售店通过巡回访问独居老人、出租轮椅等形式,开始了承包服务工作,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全面的帮助。总而言之,日本的报业,不仅仅局限于新闻产业,二战以后还一直承担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无力顾及的体贴周到的社会福利服务。

日本的报纸就是这样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中落地生根,也正因如此也赢得了地区社会的信赖,在社会生活中奠定了坚实的读者基础。

下一页: “数字原生代”不会回流“纸”媒

关键词

朝日新闻 读卖新闻 亚马逊 华盛顿邮报 报纸 华尔街日报 数字原生代

林香里HAYASHI Kaori简介与署名文章

nippon.com编辑委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情报学环教授。1963年生于名古屋市,2001年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获得博士学位(社会情报学)。曾任路透社东京分社记者、德国巴姆贝格大学客座研究员(洪堡基金会)、自2009年9月起任现职。公益财团法人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德国日本研究所顾问、GCN (Gender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共同代表、广播电视伦理和节目优化机构(Broadcasting Ethics & Program Improvement Organization,简称BPO及广播电视人权委员会委员。著作有《“妇女儿童”的新闻工作》(岩波书店,2011年)等。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