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来了

社会 文化

星加Rumi子 [作者简介]

在艾比路录音室的3小时

即便爱泼斯坦不太了解日本,但对日本音乐市场的迅速发展,他是很清楚的;而对于来自世界各地堆积如山的采访申请函,他从来遵循的原则大概都是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然而,或许是被我千里迢迢自东方而来的热情和诚意所打动,或许也是相当中意我的礼物——日本刀(他知道黑泽明的《七武士》这部影片),他安排我见到了披头士乐队,让我终于如愿以偿。

1965年6月15日,在伦敦的EMI录音室对披头士乐队进行专访。站在约翰·列侬(右)和保罗·麦卡特尼中间的为笔者

披头士乐队成员和制作人乔治·马丁(后排左二)在翻看星加女士带来的《音乐生活》杂志

6月15日下午5点多,我前往披头士正在录制专辑的EMI录音室。音乐制作人乔治·马丁在第2录音室1层的混音室接待了我。地下录音室里的4位成员对于身着和服的我感到稀奇,他们停止了交谈,仰头望着我;保罗·麦卡特尼向我招手示意:那里有楼梯,下来吧。

他们已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却不曾料到是我这样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子(身高1.5米),身着和服出现在他们眼前。乔治·哈里森冲过来问我,为什么要系如此宽大的一条腰带,衣袖为什么这么长。我穿的这身和服,为我们的谈话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见我年龄相仿,英语说得只言片语,身材又矮小,显然对他们无害,让他们放下心来,气氛很快变得融洽,我们开始轻松随意地交谈起来。事先说好只采访半个小时,结果我们在一起度过了3个小时。

《音乐生活》向读者征集了关于披头士4名成员的约10个问题,我将打印在纸上的问题递给保罗,他看了一眼说,就你这英语,要采访到明天早上的,说着把对其他成员的提问表拿过去,发给乔治、约翰·列侬和林戈·斯塔尔,大家开始认真地为我们的读者填写起答案来。

在4名成员中,最初给人以怕生印象的约翰,熟悉后便放松了,开始有说有笑,成为四人中最健谈的一个。他对日本有些了解,表示如果去日本的话,想见相扑运动员,说是美术学校的朋友带来一本日本写真集,里面有“beautiful”的大力士照片。“我会说日语的”,他学着日语的腔调,还为我们表演了“日语模仿秀”。

之后,我从伦敦飞往美国采访了1个月,回国时,刊登了我采访披头士报道的《音乐生活》已经发行。以往只卖5~7万本的杂志,那一期印刷了25万本,几乎全部售罄。

下一页: 在伦敦接受专访1年后赴日公演

关键词

文化 披头士 Beatles 流行音乐

星加Rumi子HOSHIKA Rumiko简介与署名文章

1940年,生于北海道。东洋女子短期大学英文科毕业后,1961年进入新兴乐谱出版社(现Shinko Music Entertainment公司),被分配到《音乐生活》编辑部。1964年就任总编。翌年,作为日本记者在伦敦首次对披头士乐队做了独家专访,并获得成功。1966年,独家采访披头士的赴日公演再获成功,此后多次采访披头士。1967年,负责协调影片《Magical Mystery Tour》(奇幻之旅)在日本上映。作为最亲近披头士的记者而闻名日本。主要著作有《与披头士干杯》(Shinko Music,1983年版)等。计划于2016年秋出版回顾自己音乐记者生涯的单行本。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