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来了

社会 文化

25岁就任总编,随即飞往伦敦

我从短期大学毕业,进入《音乐生活》担任编辑,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之后,开始注意到“披头士”这个名字。我喜欢美国的摇滚乐、节奏布鲁斯(R&B)和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进音乐出版社工作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起初对披头士并不是很感兴趣。

从1963年前后开始,美国的业界报纸上经常出现“披头士”这个名字。在1964年的北美巡演中,乐队所到之处,都充斥了成千上万狂热追捧的粉丝,这样的消息也很快传到日本。同年中期,《音乐生活》编辑部也开始有放学回家的女生来询问有没有什么关于披头士的新消息或照片。

我问她们,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对披头士的歌曲,她们回答说:“FEN(美军的远东广播)从早到晚都在播放披头士的歌曲”,“在深夜广播里也经常听”。

日本首次发行的单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我想握住你的手)也很畅销,但对于我这种听惯了50年代摇滚乐的人而言,披头士的声音非常特别,所以我以为,他们的人气也就是昙花一现。

虽说如此,披头士很受年轻人的欢迎,所以作为音乐杂志,我还是希望刊登一些相关报道。当时,从通讯社购买一张图片要花数万日元。《音乐生活》的首任总编草野昌一先生一幅若无其事的神情,对我说了句“你亲自去伦敦采访吧”。于是凭着这句话,我充分调动国内外各方面关系,琢磨研究了一套成功见到披头士的战略。当然,我给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发去了采访申请函,但得到“Absolutely not(绝对不行)”的回复,说是来自全世界媒体的采访申请函已在他的办公桌上堆积如山。

最后,在英国EMI公司熟人的建议下,1965年6月我姑且飞到伦敦。因为6月整整一个月,披头士的4名成员都将在伦敦录制专辑《Help!》,是会面的最佳时机。出发前一周,我还突然接替了草野先生的总编一职。

我虽和爱泼斯坦约好了见面,当然尚未得到采访披头士的承诺。我带给爱泼斯坦的礼物是一把日本刀,这在现今是难以想象的。带一把刀反而引人注目,为谨慎起见,作为随身携带物品,我还买了4件复制品放在纸袋里带上飞机。去伦敦之前,我先绕道德国的汉堡和巴黎采访,在通关检查时均未碰到特别的麻烦。

下一页: 在艾比路录音室的3小时

关键词

文化 披头士 Beatles 流行音乐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