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叫我“非正式工”——打破“正式、非正式”的模糊概念

财经 社会

玄田有史 [作者简介]

对就业形式的关注度迅速提高

如今“正式员工”或“非正式员工”的字眼,几乎没有一天不出现在报纸等媒体上。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究竟是从何时起如此引人注目的呢?利用朝日新闻的关键词检索功能得出的有关“正式员工”或“非正式员工”报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2015年这1年里,含有“正式员工”的报道为565篇,含有“非正式员工”的报道达110篇。而含有“正式员工”的报道首次突破300篇,是在刚进入21世纪的2001年。1993年之前每年还不足100篇。

至于含有“非正式员工”一词的报道,在90年代中期以前几乎是看不到的。进入21世纪后,2004年也不过24篇,每个月平均仅有2篇。

此后,“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的说法,在2009年这一年的时间里,一下子遍及了整个社会,而就在前一年的2008年,世界陷入了源于美国,在日本称作“雷曼危机”的经济萧条之中。2009年,含有“正式员工”一词的报道有1749篇,平均每天刊登4.8篇;含有“非正式员工”一词的报道,在同一年里几乎每天出现1篇。为了援助那些因在被派往的工作地遭解聘而变得无家可归的人们,2009年正月在东京的日比谷公园设置的“日工短工派遣村”,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此前,对于各种不同的就业形态,即便会出现在政府的统计或专家的论文中,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不大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也许让人不可相信,“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自然地挂在人们口边,还是最近的事情。

下一页: “正式雇佣”,概念模糊不清

关键词

广场协议 雇佣 老年人 正式员工 安倍经济学 雷曼危机 失业率 派遣制度 缺乏人手 非正式劳动者

玄田有史GENDA Yūji简介与署名文章

生于1964年。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nippon.com编委。 198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与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学习院大学教授,2007年起任现职。最新著作为《危机与雇佣》(岩波书店,2015年,获冲永奖)。其他著作有《孤立无业(SNEP)》(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3年)、《工作中隐隐的不安》(中央公论新社,2001年、获三得利学艺奖)、《职业创新》(日本经济新闻社,2004年,获经济学人奖)。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