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读2016年的东亚形势——中国追求的地区秩序和内政问题

政治外交

中国倡导建立的新“亚洲”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逐渐走向一个重大转折点。之所以这么说,并非单纯是中国的崛起,还因为中国倡导新的亚洲秩序观,并通过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开始展示出积极提供国际公共品的意愿。这一地区的秩序原本是由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韩国等国提出的,所以这个变化非常巨大。由中国提议并试图建设的“亚洲”将如何或是否能够构建成形?这是自2014年中国提出“亚洲新安全观”以后,现今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

2015年,中国将2014年起提出的关于周边外交的概念整合起来,明确采用了“一带一路”的表述。尽管这一说法的含义有不少模糊之处,但或许其用意在于将此前的有关周边外交的各种政策,都囊括到这个表述之中。“一带一路”的口号含有化解国内过剩产能和过剩投资的用意,但它也会被理解为最终将与逐步在太平洋地区建立起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形成对峙,这也是2016年需要关注的一点。

同时,伴随中国提出的这种秩序观和南支那海上发生的各种主权纠纷,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本应是该地区区域一体化“推手”的东盟,今后还能否保住其核心地位。也就是说,不仅出现了TPP和一带一路等新框架新构想,在东盟难以有效处理领土争端的情况下,给东盟本身及以其为中心的区域合作也打上了问号。

这种区域合作和地区秩序将如何变化,将是2016年东亚地区的一个焦点。当然,这个问题是与各国各地区内部的政治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的。

东亚各地的选举,民主化的试金石

2014年到2015年,东亚各国国内发生了立宪主义或民主主义的问题。香港的雨伞革命、台湾的太阳花学生运动,或是日本安保法制制定前后的诸多争论,就属于这类问题。在香港的问题在于民主制度本身;台湾的问题,是独裁统治的残余、程序式的民主、数年一次选举的民主有效性;而日本,或许也可以认为发生了类似的问题。

2016年,东亚各地都将举行选举。选举过程的民主和选举后国内政治的走向都将成为各国的重大课题,它还将影响到对外关系。台湾的总统选举和立法院委员选举、韩国的国会议员选举、日本的参议院议员选举都属于这种问题。就台湾而言,被认为将赢得选举的民进党如何定位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如何处理“九二共识”问题将受到人们关注,在这方面的一大问题或许就是如何听取反映民意。

再看中国,虽然不举行民主选举,但面临最高领导班子在2017年到2018年实施换届,它涉及到如何按照程序实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轮换、以及确定国家主席和总理的接班人这样的重大问题。2016年也是吹响前奏曲之年。现在习近平政权在反腐运动等国内政治方面一直采取强权政治,习近平政权是否会遵守江泽民时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各种人事规则,或许也将是2016年的一大看点。

下一页: 中国的内政:军事和国企改革是焦点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日本 川岛真 台湾 韩国 习近平 民主 南支那海 Kawashima Shin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