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改变了日本的学校

社会

早川信夫 [作者简介]

日本每年大约有400-500所中小学校停办,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少子化”。昔日,学校里人满为患的热闹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格外显眼的是那些空荡荡的教室。人口的减少改变了日本的学校。

学校合并显露地区差异

以公立小学为例,儿童人数的峰值出现在1958年,达到1340万人,而去年(2011年)仅为677万人,减少了将近一半;学校的数量从当初的2.6万所减至2.1万所,虽然不过减少了20%,但目前的减速正在加快。如按学校规模(班级数)比较,则小规模的学校减少,而中等规模的学校则增加了。从数字中可以看出,小规模的学校不断合并,而有一定规模的学校虽然出现了空教室状况,停办、合并却尚无进展。

“学校停办合并”是个笼统的说法,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在不同地区可谓千差万别。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原本学校规模就小,再加上儿童人数的减少,停办合并的情况非常显著;在城市近郊,那些人口剧增时期建成的住宅区内的大规模学校,因生源不足,校园空空荡荡,徒有规模;同时,在东京都的中心地带,则因人口向城市周边地区分散而出现了“面包圈”现象,市中心的儿童人数越来越少,很多学校常为能否维持每个年级一个班而苦恼焦虑。只有少数被公认为是“名牌”的学校,因有慕名跨学区前来求学的儿童,才得以幸免 “合并停办”。

大震灾后对学校作用的再认识

早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过了就学年龄,日本经历过儿童人数锐减的冲击。当时,文部省高举合并大旗,提出削减教育第一线经费的要求。由于“合并停办”的步子走得过急,导致当地居民之间产生摩擦,于是,以第二次婴儿潮为契机,文部省一改旧态,表示“不应强行推进合并”。历史经验证明,动辄以财政理论处事的做法,只会招致当事人的反感,进而影响合并工作的开展。

尽管如此,缘何开始了合并呢?这里面除了“少子化”因素之外,还受到了“平成大合并”、即重新评估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财政效率,通过推进合并以期缓解旷日持久的财政难问题。以往的情况时,人口越是稀少的地区,合并程度也越高。但去年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迫使人们去重新评估这一做法的妥当性。在重灾区,学校成了当地居民的避难所,它作为地区防灾基地所发挥的作用得到重新认识。单纯强调“效率”,废除当地居民“心灵的港湾”学校的做法是否妥当?日本国内再度引发了停办还是合并的热议。

据预测,日本的“少子化”趋势今后还将继续。一直以来,在社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的“咱们学校”,今后该何去何从?现在到了重新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NHK 教育改革 文部科学省 早川信夫 人口减少 地区差异 合并 婴儿潮 防灾基地 人口減少 東日本大震災

    早川信夫HAYAKAWA Nobuo简介与署名文章

    NHK解说主干。1953年生于福岛县。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曾任职NHK报道局社会部和科学文化部,主要从事教育及文化方面的采访工作。1994年策划并创设了《周刊儿童新闻》。1997年起出任解说委员,主管教育和文化。2005年起任解说主干。主持和制作的节目,包括NHK特集《教育能否变个样?》(1998年)、《改变学校的是谁?》(2004年)等。现主持新闻解析《时论公论》(周一-五23:50-0:00)等节目,还在广播新闻 “有话就说!傍晚新闻”中担任“早川解说委员的重点关注”。

    系列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