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高也畅销”的日本模式面临挑战

财经

2011年度决算,索尼、松下、夏普这样的日本大型家电生产厂家,预计无一例外都将沦为赤字。日本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正遭遇未曾有过的阻力和难关。

2月1日,索尼公司发布人事变动公告,会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兼总经理霍华德・斯金格将于3月卸任;翌日又公布,2011年度决算,税后赤字将达2200亿日元,大幅超出原来估算的900亿日元。索尼的赤字決算已经持续3年,如果仅限于其主要成因的电视机产业,则是连续8年的赤字决算。

“现场力”产生高质量产品的极限

说到索尼的电视,曾引以自豪的是其独自研发的高画质单枪三束显像管彩色电视,与众多厂家所采用美国RCA的遮屏式电视一争高下,匹敌抗衡。与其他公司相比,虽然售价高却依然畅销于市。

价高也畅销的商品支撑着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在急速攀高的日元升值进程中,日本企业以生产面向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的高质量商品维系着其国际竞争能力。

人们一直认为日本企业的强劲底力源于生产现场。比如,丰田汽车通过在生产现场推行永无止境的“改善”,有效地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索尼具有个性的产品则是从研发第一线诞生的。

那么,是不是这种现场的力量减弱了呢?这样的质疑几年前就已有所闻。索尼公司也很久没有推出具有索尼特色的畅销商品了。

但更为严峻的是,有迹象表明,现场的力量诞生出高质量商品这一商业模式正遭遇阻力和障蔽。

2004年至2005年前后平板数字电视机进入普及阶段时的售价大致是1英寸1万日元。而如今,1英寸1千日元的商品也上市了。在数字化浪潮中,商品价格下跌的速度之迅猛绝非模拟时代可比。

再反观苹果公司,他们却通过组配各企业生产的零件,推出了便携式音乐播放器、高性能手机等畅销商品,由此不难看出,注重现场磨合来追求高质量的模式,难以适用于数字产品的生产。

不能应对价格跌落的冲击,找不到用武之地的日本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甘拜韩国三星等企业的下风,招致业绩不断恶化。

而且,在发达国家经済停滞不前的今天,市场高速增长的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虽说中产阶层正迅速扩大,却尚不具备发达国家那样的购买力。包括家电产品在内,以“价高也畅销商品”为武器的日本企业,面临着战略调整和方向转变。

以索尼公司的业绩低于预测为契机,日经平均指数跌破7600日元大关,被人们称为“索尼冲击”,这是2003年4月的事情,它和数字化浪潮的兴起以及新兴市场的急速扩大时期相重合,此后9个年头过去了,日本企业的苦战恶斗仍在继续。

苹果 索尼 丸山康之 日元升值 夏普 松下 霍华德・斯金格 电气产品 电视 日本企业 丰田汽车 现场力 广场协议 数字化 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