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師西岡文夫:讓戰國時代的武具再現生機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日本盔甲的製作,是集各個時代的尖端技術為一體的工藝。例如以鐵為中心的金屬加工工藝、漆器工藝、皮革工藝、木工、織染、裁縫等。過去的盔甲是由精通每種工藝的工匠合作而成,而如今盔甲製作專家「盔甲師」卻是一個人來完成全部工藝流程。僅學會這些基本技藝,就需要耗費長達10多年的時間,需要投入相當大的勞力和財力,因此到了現在,日本的盔甲師也只有碩果僅存的寥寥可數。
進行科學分析,再現盔甲原貌
「西岡甲房」是專事修復和復原甲胄武具的工房。西岡甲房的西岡文夫,則是日本現代盔甲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長年來的追求就是還原盔甲的原貌,有時還會委託大學等研究機構對原件進行科學分析,然後再進行盔甲的復原製作。
「以過去的記錄為依據,盡可能地使用當時的材料和技法來進行復原,這是我們這些盔甲師的使命。我們不是創作者,不能將個人風格投射到作品中去。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去挖掘隱藏在文物背後的歷史,盡心盡力讓當時的盔甲在現代復活。」
在修復盔甲的過程中,西岡也曾發現過一些驚人的歷史真相。2015年,在修復據傳是第一代佐賀藩主鍋島勝茂(1580~1657)使用過的盔甲「青色塗萌黃系威二枚胴具足」時,西岡又接受了佐賀城本丸歷史館的仿製盔甲的委託。據傳這個鎧甲上塗的漆色是用靛藍和雄黃混合而成的「青漆色(偏灰的深綠色——譯注)」,然而西岡在仿製過程中,卻對這一說法產生了懷疑。
「我最早上的是青漆色,但上完色後,怎麼看都覺得跟原件的感覺不一樣…這個疑問一直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於是我找了東京文物研究所的北野信彥先生幫忙做了下科學分析,結果發現那根本不是靛藍和雄黃調出的青漆,而是一種接近西方油畫顏料的塗料。」
據推測,這可能是因為16世紀後葉,安土桃山時代海外貿易盛行,西方繪畫的技法也傳入日本,並應用到了盔甲製作工藝之中。有了這個發現,西岡將已經塗好的塗料全部刮掉,用新塗料重新上色後,終於還原了盔甲原本的風采。
盔甲外形隨戰鬥形態變化而變化
日本盔甲的外形也隨著時代變化而變遷。日本特有的「大鎧」誕生於平安時代後期(11~12世紀)。大鎧是大將級別的上級武士所穿戴的盔甲,是以騎馬射箭的騎射戰為前提,配有大袖和頭盔,很有重量感。而下級武士則使用軀幹全包圍式的「胴丸」和背部外露的「腹卷」。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將級別的武士也開始用更加輕便的胴丸或腹卷來配大袖和頭盔了。
到了戰國時代(15世紀末~16世紀末),新式盔甲「當世具足」登上歷史舞臺。它是用保護手臂的「籠手」、保護膝蓋到腳踝部分的「臑當(護脛)」等鐵板或鏈甲部件將全身嚴實地包裹起來,因此具有較高的火槍防禦力。成為後世日本盔甲的主流。
「戰國時代的武將們為了凸顯自己,也製作了不少風格清奇的鎧甲。例如豐臣秀吉的『仁王胴式』盔甲就逼真地再現了裸體軀幹的形態,甚至包括乳頭和肋骨。據傳這個盔甲後來贈送給了西班牙國王。它表現的是佛法守護神仁王的軀體,可能豐臣秀吉覺得穿上這件盔甲都等於是獲得了仁王的力量了吧。」
大將在戰場上身穿奇異的盔甲,讓將士能夠一眼就看到自己的所在,為的也是鼓舞士氣。
確保和諧的美
西岡在製作盔甲時最重要的就是組裝。而組裝的關鍵在於如何確保整體的平衡,體現出和諧之美。
「用繩子將鐵皮和皮革製成的部件『小劄板』串在一起的技術叫做『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工藝。包括威在內的整個組裝工藝非常考驗每一位盔甲師的功力。」
威的工藝中使用的結繩是由妻子西岡千鶴負責,依照日本古代的技巧復原製造而成。據說有多種編制手法,還有分別呈現出微妙色差的不同的染制方法。結繩是盔甲非常重要的構件。
「日本的盔甲不僅是武具,作為服裝來看也極具魅力,」西岡文夫說,「尤其是14世紀中期之前的盔甲都是用紫色等高貴的顏色,有著比肩貴族文化的美感。每當面對這些盔甲,雖然離我們現代的生活很遠,但我總能感受到當時那種達觀的美學——『諸行無常(佛教用語,指世上萬事萬物其本質和形態時刻都處於變化之中)』。」
採訪、撰文:加藤恭子
拍攝:加藤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