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由一:創造「樂園」的自然農法家

社會

現代農業果真「高效率」嗎?獨自確立了以「不犁田」、「不以蟲草為敵」、「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為3原則的「自然農法」,並一直親身實踐的川口由一先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讓我們就此來探索一下防止資源枯竭,能夠代代相傳的農業永續發展模式。

川口由一 KAWAGUCHI Yoshikazu

1939年出生於奈良縣櫻井市專業農戶。國中畢業後從事農業, 但由於使用農藥和化肥而弄壞了身體。受到福岡正信宣導的不耕地、無肥栽培的自然農法的影響,從1978年開始不斷摸索,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自然農耕」。他還致力於鑽研中醫。著有《生命存於自然農耕中》(創森社)、《自然農法種菜入門》(主編,Gakken Plus)。

在自家的側房裡

百花盛開、蟲蝶飛舞的田間,豐富多彩的生命充滿活力,這種景象絕非呈現在雜草叢生的荒棄農地,從田埂上覆蓋的厚厚的一層枯草來看,這裡是有人在親手管理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為什麼不施肥不打農藥作物也能健康地成長呢?

川口由一  在農業上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不犁田」。如果順應大自然,在土地裡生存的草、蟲、微生物之類的生命活動足以讓土地變得柔軟,不需要犁田。如果一定要犁田,昆蟲及微生物等無數生物的生長環境就會遭到破壞,陷入不施肥作物就無法生長的惡性循環。

話雖如此,由於農田的狀態、作物的性質各不相同,還是需要根據各自的情況採取一些輔助措施。重要的是,不要試圖支配自然,而是要順從自然,信賴自然。比如,為了不讓草長得比作物高,可以將作物周圍的草割倒就地鋪在地面。枯草、昆蟲、小動物的殘骸(遺體)在原地堆積起來,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不久就會讓土壤變得更加肥沃。在需要很多養分的作物周圍,可以撒上一些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諸如出自田地的蔬菜碎渣、稻草、麥杆、米糠、麥麩(將小麥磨成麵粉時篩下的種皮,即麩皮)以及菜籽油枯等,任由其自然轉化為腐殖質。

「川口由一 自然農田」,田邊的木牌上的文字。春天,十字花科的油菜花競相盛開,田野一片金黃

如果拘泥於「模式」,則無法茁壯成長

從20世紀到21世紀,日本出現了好幾種自然農法。其中作為早期宣導者而為人所知的是福岡正信(1913~2008年)。他的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東南亞各國,人們將100多種各類野草和作物種子混合在一起,大量製作成「泥丸子」播撒在大地上,喚醒了荒山野嶺,使其變成了香蕉田和森林。1988年,福岡先生的成就得到高度評價,榮獲菲律賓的麥格塞塞獎。但是,即使仿效這種方法,也有怎麼也長不好的情況,國內外這種案例相繼發生。原因何在呢?川口先生對此疑問作答如下。

川口  也許是被不犁田、不施肥、不除草、直接播種這種模式束縛住了吧。比如,同樣是泥丸子,有的作物只需要將泥丸子撒在地上就可以自然成長,有的作物卻必須好好埋在土裡才能發芽。不翻地的田每年都會發生變化。地域不同,氣溫、氣候、土壤也有差異。例如,如果在酷熱地區的水田裡投入大量割下的碎草,水質會腐敗,水稻的根會斷掉,成為導致作物生長障礙的原因。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土地的狀態、作物的性質,採取一些適當的輔助措施。不應該固定為某種模式。順應、遵從、信賴自然。只要留意這些原則,凡是長草的地方,無論哪裡,作物都可以生長。因為小麥、水稻、蔬菜原本都是草。

3月,在田裡種植馬鈴薯。分開鋪得厚厚的枯草,挖出種馬鈴薯的坑

與使用機械和石油產品的現代農業形成對照

自然農耕是一種環境負荷極少的「永續發展農業」。使用的工具只有鐮刀、鋤頭等用手來操作的工具。只用雜草和蔬菜垃圾等土地上自生的東西作為培育作物的養分,因此幾乎不花費成本,又可以永久持續。而且,也不將其他地方製作的有機肥、堆肥等拿來使用。但是作為一種生產糧食的方法,自然農耕是不是效率不高呢?

川口  在這個開發中國家還有很多人因饑餓而死亡的21世紀,或許有人會質疑,靠雙手勞作的自然農耕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如果買來拖拉機,不一會工夫就能犁完一大片的田地。乍看這樣效率很高。可是,你想一想,為了製造1臺拖拉機,需要調配多少資源、消耗多少電力、又要有多少人為此花費多少勞動時間呢?地球這麼大,這個工作量可不得了!再說,大家都在講海外採掘的磷礦石等生產化肥的資源也會在不久的將來面臨枯竭。這樣看來,自古以來的只使用農具和人力來培育作物的自然農耕方式,豈不是最為高效、最能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方式嗎?

3月,為夏季蔬菜建造育苗溫床。在30cm深的坑裡鋪一層稻草,加一層生活垃圾、米糠、稻草……,這樣層層疊加,然後鋪上青草和稻草並澆足水;最後,將厚約15cm的泥土蓋在上面,平整之後撒上種子。四周用稻草圍起來,上面蓋一個木框油紙蓋子。由於自然發酵而產生的熱量提升了土地的溫度,這樣就能比露天土地早一步培育出夏季的蔬菜苗

聽任自然界的力量,土地會愈發肥沃

聽您說到這裡,也許還是有很多人抱有疑問,只憑土地裡的東西自然迴圈,作物真的就能生長成熟嗎?因為這只是迴圈,養分並不能增加。持續收穫作物的話,過不多久土地的養分不是就會耗盡嗎。

川口  這是一種誤解。如果我們交付自然管理,養分是會「增加」的。比如,豆科植物的根上有一種叫做根瘤菌的微生物與之共生,它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氮的化合物,從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另外,植物利用來自太陽的光和熱以及宇宙帶來的所有東西讓自己成長,並繁衍後代。不只豆科植物是這樣,森林、山地,抑或自然中的土地,雖然不給予肥料,但草木仍然茂密繁盛,這也正是很多動物賴以生存,並能夠一直生存下來的原因。

採用自然農法的稻田。通常插秧都是在一處插種數株苗,但川口先生一處只種一株苗。看秧苗的長勢,真是自由暢快!稻田周圍還種滿了毛豆。以前,由於是種植在田埂上,這毛豆還有一個別名叫「田埂毛豆(漢字寫做畦豆)」(照片左側)

不能為了享受文明而犧牲自然能源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靠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無論草木,無論昆蟲野獸,無論眼睛所看不到的微生物還是土中的微量元素,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生物是「不存在也無所謂」的。特別是以太陽光為代表的自然能源,是支撐生命的源泉。現在,由於全球氣候暖化,給地球環境和生態系統帶來各種惡劣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在經受大自然的考問。如果說尚有解決辦法,那選擇之一也許就是自然農法。

川口  太陽光和風力被稱為再生能源,被認為是永遠都用不完的,但事實上這些能源也都是有限的。人類將太陽光轉換成電力進行消費,這其實就是在消費自然能源。因為這無異於人類掠奪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陽光。地熱、風力、潮汐,亦皆如此。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動,並不會將自然界的資源消費殆盡。食入,排出,活著,死去,生命周而復始。但是,只有我們人類才持續進行著經濟優先的消費活動,叫囂「還是不夠,再多點再多點」,大量消耗自然能源。如果這種狀況不改變,總有一天會給地球環境帶來無法挽回的決定性的打擊。我們必須儘早意識到這個事實。

只要我們不改變以經濟優先的消費文明,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和能源問題。但是,這也不是「只要回到工業革命之前的生活就可以」那麼簡單的事情。人類應該明白,我們只要融會古今智慧,抑制貪欲,知足常樂,最終總會找到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方法。

落花生、帝王菜(長蒴黃麻) 、西瓜、白蘿蔔、黃豆等自家手採的種子。有的種子持續採集了40年以上

採訪、撰文:加藤恭子
攝影:加藤熊三

標題圖片:川口由一先生在自然農法田裡

農業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