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崎貴導演的電影《哥吉拉-1.0》與影像製作公司「白組」觀察日本視覺效果與內容製作的現狀

文化 娛樂 影訊 技術 工作勞動

山崎貴導演的《哥吉拉-1.0》是紀念哥吉拉誕生70週年的作品,也是在日本製作的第30部真人實景哥吉拉電影,在海外的票房超越了庵野秀明導演的《正宗哥吉拉》(2016年),並於3月獲得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視覺效果獎。本文試圖重新探討此成就背後的原因,並展望日本在視覺效果和影像內容製作方面的未來發展。

大約十年前,我曾經採訪將知名漫畫《寄生獸》改拍成真人實景電影的山崎貴導演,當時他對日本電影進軍國際市場一事不以為意。

他說:「我沒有特別想要打造出國際性的內容。如果過於在意海外市場,反而會忽略自身的根基。」他甚至斷言:「由亞洲人擔任主角的真人電影,是不可能與好萊塢的大片抗衡的。」

或許山崎導演當時過於謙虛。2023年12月,《哥吉拉-1.0》在北美上映後,成為當地史上最賣座的日本真人寫實電影,甚至有報導指出該電影的全球票房收入突破了一億美元。

自1969年《2001太空漫遊》的史丹利庫柏力克導演以來,山崎導演是55年來首位,也是歷史上第二位憑藉視覺效果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導演。

用「有限資源」創造最大效果

從專家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視覺效果(VFX)究竟有多出色呢?

「哥吉拉破壞銀座、有樂町的場景,加上重低音的音效,實在震撼十足。」視覺效果評論家(前立命館大學教授)田村秀行如此表示,並說道:「像是人們拼命逃開哥吉拉巨大腳步的部分,畫面呈現非常真實。雖然日本的視覺效果與好萊塢相比還有差距,但是在山崎導演的率領下,其所屬的影像製作公司『白組』奮力打造出毫不遜色的水準。」

(C)2023 TOHO CO., LTD.
(C)2023 TOHO CO., LTD.

(C)2023 TOHO CO., LTD.
(C)2023 TOHO CO., LTD.

《哥吉拉-1.0》的製作費用約為10至15億日圓,不到好萊塢大片的十分之一,如此「低預算」引起了話題。在有限的預算內,使用人力搖動戰鬥機和船隻等,以傳統手法結合數位技術,創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

白組的視覺效果由35位精英集結在東京調布的工作室內一起作業。雖然工作人員的人數與好萊塢相差甚遠,但山崎導演可以直接在現場指示並與團隊一起討論,這有助於節省時間和成本。據說,因模擬哥吉拉激起的水花和波浪動態而備受矚目的25歲視覺效果藝術家野島達司,也是在與導演的直接討論中,不斷提升作品的品質。

田村指出:「增加預算並不代表會製作出更好的作品。山崎導演很擅長運用有限資源,並在紮實的劇情和視覺效果之間取得絕妙的平衡。」

獲頒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後的「白組」團隊。照片從左至右分別為高橋正紀(3DCG導演)、山崎貴導演、澀谷紀世子(VFX導演)、野島達司(特效藝術家/合成師),2024年3月,美國洛杉磯(WireImage/Getty/共同通信Images)
獲頒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後的「白組」團隊。照片從左至右分別為高橋正紀(3DCG導演)、山崎貴導演、澀谷紀世子(VFX導演)、野島達司(特效藝術家/合成師),2024年3月,美國洛杉磯(WireImage/Getty/共同通信Images)

在好萊塢,有報導指出漫威影業的《復仇者聯盟》系列的票房表現不佳,顯示出大眾開始對大規模視覺效果作品感到厭倦。

田村先生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單靠視覺效果可能不足以吸引觀眾,劇情本身或許才是受到好評的關鍵。《哥吉拉-1.0》成功地描繪了一個疑似家庭及伙伴的故事劇情。此外,東寶很早就在北美展開宣傳活動,或許也是獲獎的原因之一。」

堅持「特攝」的《正宗哥吉拉》

對於創造出《哥吉拉》的圓谷英二來說,所謂的「特攝」是指使用皮套演員、迷你模型場景等進行拍攝。曾在圓谷製作公司及圓谷映像擔任製作人的文京學院大學教授公野勉如此解釋:「圓谷導演的特攝電影,是在嚴格的體力勞動和師徒制度下產生的,其終極目標是希望讓觀眾覺得這一切都像真的一樣。」

公野勉教授。教導特攝電影的製作到發行的整個過程(nippon.com攝影)
公野勉教授。教導特攝電影的製作到發行的整個過程(nippon.com攝影)

「現在,只要使用CG就可以實現任何想呈現的效果,因此有些人認為在現場進行反復試驗是在浪費時間。但是,特攝本來的魅力在於能夠捕捉偶然性(現場的意外狀況),並讓一切看起來像真的一樣的過程。」

8年前的《正宗哥吉拉》(總導演、編劇:庵野秀明/特效導演:樋口真嗣)不只使用CG,也堅持使用迷你模型特攝和真實火藥等方式來承襲「特攝」的傳統。雖然最終哥吉拉是以全CG呈現,但據說起初嘗試過將特攝與CG結合。

「在《哥吉拉-1.0》中,使用了(被稱為幻之戰機的)『震電』等實物大模型和迷你模型場景。然而,山崎監督在意的不是選擇特攝或CG,而是透過各種創意和巧思,打造出能吸引觀眾的震撼影像。」

不過度堅持的「平衡感」

山崎導演走上特效拍攝之路的契機,是在中學時期看了電影《第三類接觸》和《星際大戰》(兩部電影皆於1978年在日本上映)。1986年,他加入了白組,在調布工作室擔任迷你模型製作、CG、拍攝和合成等工作。他所追求的不是日本風格的「特攝」,而是好萊塢的視覺效果「VFX」。

公野教授表示:「山崎導演是看著史蒂芬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的電影長大的一代。他們雖然年輕無名,卻憑藉創意從電影製作公司獲得資金、創造新技術,並製作出受到全世界觀眾歡迎的作品。對於VFX電影的憧憬是他的起點。」

在從事大量廣告製作的同時,山崎導演還參與了伊丹十三導演的《大病人》(1993年)和《靜靜的生活》(1995年)等電影的數位合成工作。他的導演處女作是2000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打機王》,描寫少年們在夏天展開的奇幻冒險故事。原本他在公司內部徵選時所提出的大型科幻企劃《鵺/NUE》因資金問題難以實現,於是縮小預算規模,推出了新企劃。之後,他憑藉第三部作品《永遠的三丁目之夕陽》(2005年),成功重現昭和30年代的東京,並大獲好評,確立了人氣導演的地位。

公野教授在2016年出版了書籍《白組讀本》,收錄了山崎導演等白組主要工作人員的訪談。

「山崎導演在參與伊丹導演的拍攝工作時,數度被要求拍攝測試片段,讓他有所磨練。伊丹導演是一個對影像毫不妥協的人。山崎導演曾說,他也希望能像伊丹導演一樣有所堅持,但發現這並不容易。」

伊丹導演在他自己成立的製作公司,持續製作全額自籌資金的電影。其中也不乏票房失敗之作。對於山崎導演來說,如果在拍攝現場過於堅持自己的意見,會增加製作費,而如果電影不賣座,會讓電影公司蒙受損失。因此,他認為,應該在自己的喜好和觀眾需求之間找到平衡,減少可以節省的預算,同時致力於呈現最終會超出預期的作品。

「雖然受到伊丹導演的影響,但是山崎導演也找到了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那就是與電影公司和白組的工作人員等各方合作,共同創造出賣座的作品。」

「東寶應該對現場提出了各種要求,但山崎導演在預算、劇本等各方面都以合理的方式進行調整下,致力讓影像表現達到最好。是一位具有優秀平衡感的導演,既能靈活應對,又能拍出巨作,對電影公司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存在。」

是否會出現新生代的「山崎導演」?

公野教授認為,整體環境正在培育著「山崎型」的新創作者。也就是說,這類導演具有優秀的「協調能力」和平衡感,能夠巧妙地滿足資方(電影公司、贊助商)的需求,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

「(圓谷製作公司製作的電視劇)《超人力霸王布雷薩》的田口清隆導演(44歲)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超人力霸王系列作品有許多需要符合周邊玩具行銷的條件。此外,這是一個鎖定兒童族群的節目,因此在表現上有各種規範。在這樣的限制下,他依然能夠創作出有趣的作品。」

然而,與年輕時的山崎導演那樣對於電影製作抱持著夢想和熱情的年輕人有所減少。

「多數人喜歡看VFX電影,但不想從事製作。影像製作需要有一個團隊,與5、60人到300人一起合作。無法優先考量自己,而且需要不斷地進行溝通,通常被覺得是很麻煩的工作。這次山崎團隊的成就,對年輕一輩來說,應該會是一個很正向的激勵。」

山崎導演的未來動向與哥吉拉的續集

VFX評論家田村先生指出:「儘管《哥吉拉-1.0》在美國大受歡迎,但其票房收入仍遠不及今年春天上映的《哥吉拉與金剛:新帝國》。從一開始,兩者在上映影院的數量和廣告宣傳費上就有顯著差異。」

最近,有報導指出山崎導演與美國大型經紀公司CAA(創新藝人經紀公司)簽約。未來有可能在美國拍攝電影,但田村先生認為,山崎導演不會完全離開白組。

「自從電影《打機王》以來,我一直關注著山崎導演的作品,並數度採訪他。我感覺到他始終藉由自己的電影製作,致力於提升白組的技術水準。相較於在好萊塢拍大作,山崎導演要躍上世界舞台,透過Netflix、Amazon Prime、Apple TV等平台進行全球發行更有可能成功。當然,屆時白組也會參與其中。」

山崎導演曾經說過,他想創作出像《風之谷》那樣「從世界觀開始構築的奇幻作品」(節錄自書籍《白組讀本》)。雖然很期待看到那樣宏大的山崎世界,目前更令人在意的是《哥吉拉-1.0》的續集。

「我認為山崎導演會拍續集。若真如此,故事的時代背景可能會設定在《-1.0》故事結束後的1947年到初代哥吉拉登場的1954年之間。山崎版本的哥吉拉是因為1946年美國的『核實驗』而發生巨大變異,這指的是核彈試爆。初代哥吉拉則是在1954年3月的世界首度氫彈實驗中發生巨大變異。續集將如何讓哥吉拉復活,是否會與初代哥吉拉的故事做連結,還是會出現其他怪獸?標題又會怎麼定?光想就饒富趣味。」

標題圖片:(C)2023 TOHO CO., LTD.

奧斯卡獎 假面騎士 特攝影片 圓谷英二 超人力霸王 哥吉拉 特攝 哥吉拉-1.0 正宗哥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