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獨具的烏魚子乾貨店「李日勝」——臺灣最大雜貨街大稻埕的百年老店
生活 飲食 歷史 觀光旅遊-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150多年來的貨物集中地
位於臺北市西區,鄰近淡水河邊的迪化街,在過去清朝與日本統治時期被稱為「大稻埕」。自從1860年開港以來,始終是臺灣各式雜貨集散中心,日本統治時代更是聚集了許多富商,二戰後當地改名迪化街,市區發展一度沒落,而在近十年來慢慢改造下,當地又漸漸回復成新一代年輕人佇足的街區。
一走進迪化街街區,處處都可以聞到中藥材與茶葉的味道,以及許多傳統的布莊跟雜貨店。綿延數百公尺的老街區,幾乎都是超過百年以上,日本統治時代的洋樓建築。走到接近中後段,一間重新裝潢過,卻賣著各式傳統乾貨與罐頭的店面「李日勝」映入眼簾。出來迎接的店主是第三代,本名跟店名同樣叫做李日勝的男子。
重新裝潢已近十年的店面,裡面的商品排列透明、包裝也相當精巧細緻。招牌商品的烏魚子,則是有著4個冷藏櫃隨時依據大至小與價格排列。對比老式的店舖以麻布袋裝貨,需要秤斤論兩相比,李日勝店家的寬敞感與清新感確實吸引不少年輕族群佇足挑選購買。
「李日勝」源自店主李日勝的爺爺。當年日本統治時代,李日勝的爺爺年輕時一人來到大稻埕的乾貨店當學徒,操著日文與臺灣話販賣南北雜貨。「爺爺15歲一個人去別家店打工,給人家當雇員。以前如果沒有唸書的話,大家很早就出來工作,他花了很多時間在這邊學習。」李日勝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憑著一己手腕所累積的人脈,李日勝的爺爺決定獨自出來開店,以雜貨批發和乾貨為主。1952年舊金山和約生效後,當時的日本恢復主權獨立,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恢復邦交。隨後日本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1960年代起日本商人又頻繁來到大稻埕批購商品。
「我們出口到日本的乾貨都是臺灣本地的香菇跟水果乾,尤其是臺灣的各式水果乾日本人很喜歡,」李日勝對筆者展示店內的芒果乾、芭樂乾等商品。直到1980年代爺爺退休後,將店面分給三個兒子經營,二兒子的店面取作「李日勝」,隨後兒子出生,索性也將兒子取名李日勝,成為今日李日勝店鋪與店主同名的緣由。
野生與手工製作的烏魚子
大稻埕的每個店家,都有其最暢銷的獨門商品。而談到「李日勝」店家最受歡迎的商品,絕對是烏魚子。烏魚子是臺灣知名的珍味伴手禮,日本亦然。日本的烏魚子根據考究,是在安土桃山時代經由中國傳到九州的長崎,在江戶時代一度被稱作「三大珍味」,現今長崎生產的烏魚子更是日本知名產地。
李日勝說,烏魚是洄游魚,全世界都可捕撈,故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能生產。從歐洲地中海國家到南美洲的巴西等,都有自己製作烏魚子的方式。不過他認為,臺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其烏魚子的獨特價值。「臺灣烏魚子口感緊實綿密,有點油脂會黏牙齒。日本的烏魚子比較鬆脆爽口」,李日勝分析。
烏魚子熟成需要自然風乾日曬,也要有合適的溼度。「我們臺灣話稱作『軟日』,不能烈日」李日勝強調,「軟日」意味當天的陽光不能太刺眼、光線不能太烈,「否則外面曬乾了,水分卻留在中間,那烏魚子就臭酸了。」天氣太好也不行,有「軟日」也要有和煦的「軟風」,持續脫水乾燥,烏魚子才能慢慢熟成。
除了日照跟雨量外,還有鹽巴的用量、翻面的時機、手感拿捏。李日勝拿出一片烏魚子給筆者用力按捏,結果彈性十足。他稱「好的烏魚子按下去要像是軟糖,或是手握拳時的緊度,製作時抓到濕潤跟乾燥的臨界點很重要。」根據李日勝所言,目前全臺灣僅剩他們還在堅持用純野生跟純手工方式來製作烏魚子。
傳統工法搭配新世代包裝
為了堅持野生跟手工品質,李日勝的爺爺過去在中部的雲林縣設置工廠,至今仍由多位資深的師傅每天輪流照顧,李日勝說:「全手工沒有教科書,只能實際做。他們都是碩果僅存的專家。」不同於許多臺灣烏魚子廠商,已經改由機器烘乾、大量製作,李日勝店家因為堅持野生捕撈以及手工製作,每個月只能有數百公斤的固定產量。
野生捕撈的難處,在於無法掌握魚身大小,李日勝說「養殖是很成熟的技術,它可以有效的科學化、標準化管理商品,管理時間上也是可以控制的,」但缺點在於,養殖的魚活動範圍固定,都是吃一樣的飼料。相比之下,野生洄游烏魚肉質結實,油脂也比較豐富,但缺點在於大小不一,常需要靠手工來細心分類。
李日勝店家也與特定的船家合作,保持過去的信賴關係,他稱「從阿公時代以來都沒變,也是阿公堅持的做法,一直以來一樣的作法,」他笑稱李日勝店家是手工烏魚子的「最後一道防線」,但他認為相當值得。
近來為了符合新時代顧客的購買習慣,店家也特別設計烏魚子包裝,並設計成一口大小,方便顧客食用,不必親自切,收到日本顧客的歡迎。其中店內乾貨商品旁也擺滿各式介紹的小卡片,顧客如果不知道這是什麼、如何烹調等,都可以拿起小卡片直接了解其相關資訊。店內也增設懂英、日文的服務人員,即時替日本顧客翻譯。
過去的日本統治時代與二戰後,大稻埕是許多日本人前來採購的地點。直到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後,一度兩邊的貿易受到重挫。加上1980年代以後,臺北市的發展重心慢慢往東邊移動,位於西邊的大稻埕與萬華等老城區逐漸沒落,成為高齡人士聚集的場所。
日本統治時代的大稻埕附近由「永樂町」等多個町組成,有著全臺灣最繁華的劇場「永樂座」與永樂市場,整個區域宛如東京的淺草般,每天到深夜都相當熱鬧。近幾年,在政府輔導下,許多老房屋隨之翻新,由新的咖啡館與酒館進駐,增加年輕氣息。但部分日本式民宅建築,近30年來也因為都市更新拆掉,實為可惜。
大稻埕百年來的變與不變
特別是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臺灣篇播出後,讓大稻埕的名氣開始為新一代日本年輕人所知。飾演主角「五郎」的演員松重豐,一人坐在大稻埕知名的路邊攤上,忘情地吃著滷肉飯、雞肉飯以及臺灣式的各式滷菜等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松重豐所停留的店面,其旁邊的「永樂市場」,也是建立於1915年(大正4年)的老市場,裡面充滿各式臺灣料理與大眾酒場。吸引不少新一代年輕日本人來到大稻埕旅遊,一邊喝著臺灣啤酒一邊吃著臺灣居酒屋料理。筆者在採訪時,也看到不少年輕日本女性在街上漫步。
「現在外國觀光客大部分都是日本人,年齡約在25歲以上,40歲以下,」李日勝回憶,過去當地都是熟知門路的日本商務客、或是曾住在台北的日本人較多,但近幾年由於捷運通車、都市改造等,讓街區出現不一樣的新氣象。
大稻埕雖然在都市更新與求新求變中前進,但李日勝笑說,自己對大稻埕未來的期許還是「不隨波逐流」,除了堅持手工烏魚子製造外,也希望大稻埕在地傳統文化、建築特色持續保留下去。
「跟日本京都一樣,在地人還是很享受不很現代的樣貌。街坊間也不會感到生疏。」150多年來的貨物集散地大稻埕,跟京都與淺草一樣,希望在傳統與現代拉鋸中取得平衡,將在地特色推廣給更多遊客。
標題圖片:「李日勝」店面的烏魚子工廠,工人正在親手製作野生烏魚子。(李日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