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週刊史:101年歷史的《週刊朝日》停刊,誰來負擔「知情權」的成本?
社會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週刊雜誌的特點:糙紙、獨家爆料、醒目搶眼的「中吊」廣告
雜誌記者和報紙記者的區別在於,前者無所不通卻泛泛而知之,後者知識精深卻欠廣博;另外,「雜誌記者清楚自己做的東西可帶來多少回報,而報社記者即使不會算帳,也能做報紙」。
這是曾任《文藝春秋》總編、文藝春秋第3任社長的池島信平在著書《雜誌記者》(1958年,中央公論社)中的表述。雖然是65年前的看法,但可以認為,現在的週刊記者也基本符合這些特點。
由於紙張的質感,日本的綜合週刊雜誌又被稱作「糙紙週刊」。此次確定停刊的《週刊朝日》(最初由朝日新聞社發行,後由朝日新聞出版社發行)和《Sunday每日》(最初由每日新聞社發行,後由每日新聞出版社發行)歷史最為悠久,創刊於1922年(大正11年),到今年已有101年歷史。「綜合週刊」,顧名思義,除了政治、經濟外,犯罪、文化、演藝、體育等等,無所不包。
週刊處在所謂正規軍的報社和電視臺加盟的「記者俱樂部」體系之外。因此就不必害怕被「禁止出入」記者俱樂部。週刊記者寫文章也就無需揣度檢察官、員警、行政部門、政治家的想法意圖,總是以最先獲取獨家新聞為目標。
週刊雜誌的另一個標誌性特點是電車裡的「中吊廣告」,標題色彩鮮亮搶眼。為削減經費,許多雜誌已經放棄了此類廣告,而同樣的內容在報紙廣告中則是以黑白形式登出的。中吊廣告可謂是編輯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為了盡可能地吸引讀者閱讀文章,每週絞盡腦汁製作出來的。
上世紀50年代以後,出版社相繼推出週刊
據說,綜合週刊的雛形,是由1951年到1958年擔任《週刊朝日》總編的扇谷正造開創的。綽號「週刊之鬼」的扇谷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的1947年出任副總編,之後拿到了1948年和作家太宰治一同投水自盡的山崎富榮的日記,並在雜誌發表。當期雜誌發行後,大約4個小時即告售罄。除了爆料獨家新聞外,他還指揮開始在雜誌上連載著名作家的小說和隨筆,讓每期發行量10萬冊左右的《週刊朝日》在1958年新年第1期一舉創下了150萬冊的發行紀錄。扇谷是一位造就了週刊雜誌黃金時代的人物。
以「擺脫週刊朝日」為目標,出版社首開先河發行的週刊雜誌,是1956年創刊的《週刊新潮》。之後出現了《週刊Asahi藝能》《週刊女性》《女性自身》《週刊現代》《週刊文春》。1959年4月,當時還是皇太子的上皇成婚,掀起一股「美智子(上皇后美智子)熱」,各家雜誌的發行量都出現了激增。60年代又出現了《女性Seven》和《週刊Post》。
不久後,相對於報社出版的《週刊朝日》等報社週刊,出版社出版的週刊,勢頭愈發強勁。80年代中後期,《週刊文春》逐漸轉向了追蹤爆料醜聞的路線。
90年代,《週刊現代》和《週刊Post》在圖片頁上刊登全裸寫真,銷量大大超過100萬冊。但是,綜合週刊的發行量在發生歐姆真理教製造的一系列事件和阪神淡路大地震的1995年達到頂峰之後,便一路走低。
報紙也要追隨其後,週刊雜誌的存在意義
《週刊朝日》自黃金時期以後發行量大幅減少,1995年跌破50萬冊,早已被出版社週刊雜誌超越了好幾個身位。一位《朝日新聞》老員工這樣解釋其中的原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週刊朝日》在地方上的知名度比《朝日新聞》高,收益上也更勝一籌。然而,既然是朝日新聞社發行的刊物,《週刊朝日》就必須保持一定的品位。既不能寫不雅的醜聞、八卦消息、色情內容,也不能刊登全裸照片。在發行量上也就競爭不過手段繁多的出版社週刊雜誌。」
2000年前後,綜合週刊開始遭遇逆流。因侵犯名譽等問題而被要求支付高額賠償金的訴訟增多也是原因之一。不可靠的資訊和未經證實的報導等,被人抓住把柄,以致週刊雜誌不得不變得謹慎起來。
另一點就是網際網路的崛起。網路新聞出現後,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資訊是免費的」這種感覺,導致報紙和雜誌的銷量持續下降。幾乎所有週刊雜誌都開設了自己的網站,試圖採用紙媒和網路並行的辦法來確保收益,但大多都達不到過去紙版雜誌暢銷時的水準。
即便如此,仍然存在《週刊文春》那樣不斷爆出猛料,始終保持著巨大影響力的雜誌。它將政治家和權力人物作為目標,揭露出的醜聞和社會問題,往往能轟動社會,引領輿論,因而還有了「文春炮」之稱,讓報紙和電視臺也緊追其後跟進報導,並且還迫使多位政治家丟掉了大臣或所屬政黨內的重要職務。由此可見,正因為週刊雜誌從不看人臉色,所以它具有可以繼續發揮其作用的存在價值。
網路新聞崛起之後,誰來負擔「知情權」的成本?
不過,某綜合週刊雜誌的原總編對媒體的現狀做了以下分析。
「今後可能還會有許多週刊雜誌陸續停刊。最後,網路新聞大部分都會變成僅僅是去轉載或挪用報紙和雜誌等媒體的採訪報導,以及基於這些報導的評論等。雜誌會寫報紙不去寫、不能寫的素材,具有其獨特的意義。在網路新聞蓬勃興起的背景下被忽視的一個問題,是沒有可以替代雜誌的新媒體成長起來。」
確實,現在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資訊。但其中也混入了許多沒有向當事人求證的不可靠資訊、沒有經過採訪,完全是揣測出來的虛假新聞。但凡是這些年比較可靠的綜合週刊雜誌,調查求證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當然,各家雜誌和各自報導的口碑可能參差不齊,但只要雜誌減少一本,就意味著失去相應數量的資訊。前面提到的那位原總編還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是,誰來負擔『知情權』的成本。網際網路得到普及,讓許多人認為資訊是免費的,而給網路新聞提供資訊的報紙和雜誌等媒體,在採訪時卻是付出了巨大成本的。因此,如果今後報紙和雜誌的經營情況惡化,發生停刊、採訪能力不及等情況,那麼本來讀者應該知曉的資訊可能就會減少。最終導致民眾的利益受到侵害。」
他是在發出這樣的警告:「資訊免費」的觀念會導致媒體採訪力下降,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資訊荒漠」的窘境。同時,這對作為民主社會支撐基礎的「知情權」,也將是沉重的打擊。
《週刊朝日》為何被迫停刊
《週刊朝日》最近的實際銷量已經跌破5萬冊,雖說是「停刊」,但實際上是「廢刊(永久停止發行)」。
儘管其他週刊雜誌也面臨紙媒共同的結構性問題,但《週刊朝日》還有其特殊情況。針對停刊的原因,許多相關人士都會列舉一點,那就是該刊曾於2012年10月刊載了關於(時任)大阪市長橋下徹出身問題的歧視性報導。人權意識的欠缺引發軒然大波,當時的總編被撤換,朝日新聞出版社的社長也為此引咎辭職。
一位《週刊朝日》相關人士稱,「原本是一個自由開放、態度積極的編輯部,自從那件事以後,受制於『總之不要出問題』的氛圍,一下子迷失了方向。幾乎做不了任何週刊雜誌該做的東西,最終走到了停刊的地步」。
實際上,據說同一時期,朝日新聞出版社正在檯面下研究「某種設想」。當時擔任高層的一位人士透露,「那時試圖擺脫朝日新聞社全資子公司的身分。考慮過尋找新的出資方,並在將來擺脫報社的影響力。本來就被《朝日新聞》低看一等,報導內容也經常受到干涉,『獨立』曾是一個夙願。如果當年實現了這個設想,可能後來就像出版社週刊雜誌那樣,能把內容搞得有聲有色了。」
然而,關於橋下徹的那篇文章讓這種設想化為泡影,最終未能擺脫《朝日新聞》的束縛。如果當年《週刊朝日》實現了「獨立」,那它現今會變成為怎樣的一本雜誌了呢?
採訪、撰文:藤崎諒吾
標題圖片:共同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