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瘴癘之地」改造為「防疫之島」的臺灣醫學衛生之父高木友枝
歷史 社會 國際交流-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高齡93歲的板寺慶子夫人在2018年底首次訪臺,出席彰中「高木友枝典藏故事館」開幕典禮,當時的副總統陳建仁親自接見,感謝板寺夫人發揮大愛。今年4月臺灣駐日代表謝長廷訪問目前住在小金井市的板寺夫人,謝長廷表示,當他問及板寺夫人為什麼把高木醫師的文物無償捐贈給彰化高中,她回答,因認同該校提倡人類愛的教育,而且聽到高中學生唱民謠「赤とんぼ」(紅蜻蜓),她感動得直掉眼淚,所以在徵詢神父意見後,決定把高木醫師銅像在內的相關文物都捐贈給臺灣。謝長廷並說,在聊起臺灣的事情,板寺夫人笑聲不斷。
氣候濕熱的臺灣,在一百年多前還是一個飽受瘟疫摧殘的「瘴癘之地」,百年後已從「瘴癘之地」進化為「防疫之島」,尤其這次新冠疫情爆發後,臺灣在第一時間有效控制疫情擴大,並為民眾爭取了逾2年的緩衝期,阻止病毒在毒性最強的時候入侵,成為全球矚目的防疫奇跡之島。
臺灣防疫成功的背景:日治時代奠定的醫療公衛基礎
臺灣成功防疫的奇跡,很多人認為除了吸取2003年SARS重創的教訓,及早完成法規修訂並建立防疫分工的架構之外,臺灣民眾的公共衛生觀念普及,醫療水準極高,尤其是民進黨政府的多位高官皆出自公衛和醫界,也是原因之一。
臺灣民眾的公衛觀念普及,和日本一樣,很多人在感冒時,出入公共場所都會自動戴上口罩,養成勤於洗手漱口習慣的民眾也大有人在。臺灣有世界頂級的醫療水準,已多次在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公布的醫療保健指數(Health Care Index)排行榜中奪冠。
臺灣從「瘴癘之地」進化為「防疫之島」,必須歸功於日治時代奠定的醫療公衛基礎。現在提到日治時代的臺灣現代化推動者,第4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居功厥偉,而後藤重用的同鄉摰友高木友枝,為臺灣醫學衛生打下堅實基礎更是功不可沒。
高木友枝曾任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大醫學院前身)校長、臺灣總督府研究所首任所長、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首任社長等職務,對臺灣的醫療衛生、學術及能源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有「臺灣醫學衛生之父」之稱。
高木友枝「臺灣醫學衛生之父」
高木為福島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他也是日本醫學和細菌學家,曾在東大學長「日本近代醫學之父」北里柴三郎主持的傳染病研究所工作,北里就是日本新版千圓紙紗的肖像人物。高木也可說是北里的頭號弟子,即使在赴臺後仍與北里研究所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高木在東大時期與同鄉的後藤新平變成莫逆之交,後藤1898年擔任臺灣民政長官後,看中高木在鼠疫、霍亂等傳染病方面的研究和績效,1902年邀他到臺灣負責撲滅鼠疫和霍亂。高木來臺擔任臺大醫學院前身,即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第2任校長和醫院院長,並身攬多項與防治傳染病相關的職務。
高木不僅執行傳染病的防治工作,也積極普及防疫知識,經常帶著通譯深入基層舉辦演講。高木家人收藏的相關文物資料中,有許多高木當年拍攝的原住民照片,這也是他當年深入偏鄉的證明。
除了防疫,高木在培育臺灣醫療人才及提高學術研究方面也投入了諸多心力,他說服後藤新平在1909年成立臺灣總督府研究所並兼所長,這個研究所綜合臺灣獨特性,包括化學和醫學等領域,高木在擔任所長的11年任內共發表了179篇論文。
高木在1911年2月前往德國參加萬國衛生博覽會,以臺灣醫療衛生改善狀況進行演說,當時在德國出版的著作中指出,過去7年內臺灣建立了10所綜合醫院,1所分院,配置公醫80名,並設立二十所地方衛生機關。臺灣有8項嚴重的傳染病,其中斑疹傷寒、赤痢、瘧疾和猩紅熱4項病例減少到比日本低,白喉在臺灣絕跡,肺結核和麻瘋兩項也比日本本土為少,僅存鼠疫一項比日本本土為多。臺灣的鼠疫在1896年以來大肆橫虐全島,經過20年的時間,在1917年才根絕成功。
在培育人才方面,高木更受到臺灣學生相當的愛戴,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臺灣民族運動先驅蔣渭水及首位參加「同盟會」的臺灣人翁俊明等人,都是高木的學生。高木的人格教育名言為「為醫之前,必先學為人」,杜聰明後來創立高雄醫學院時,將這句名言當校訓流傳至今。
高木在接任總督府醫學校校長的當時,臺灣還沒有近代醫療衛生概念,醫生的待遇不佳,且養成時間長達5年,學生募集並不容易,高木主動出擊,走訪臺中、臺南和臺東等地舉辦招生考試。
另外他還從京都帝國大學招聘畢業生到臺灣任教,他也親自開課講授生理衛生,並設有留學制度,提供教職員到德國進修。至1919年止,總督府醫學校已培養超過500名臺灣醫師,成為推動臺灣現代醫療的主力。
杜聰明在著作中回憶恩師高木是一位人格崇高見識高超的學者及政治家,推崇他為「臺灣醫學衛生之父」。相關文獻也記載,1912年辛亥革命發生前後,臺灣總督府準備逮捕參加抗日、學運的學生,但高木以「教育獨立」、「校園自治」為由抗拒總督府的壓力。當時他也教訓學生,強調自己並不反對革命運動,但革命要有計畫,如果失敗了是要上絞刑臺的,他還說「你們都是我醫學校的高材生,如果上了絞刑臺,也要滿面笑容,像羅福星那樣。」1921年蔣渭水和林獻堂等人成立「臺灣文化協會」,高木還列席參加,並在致辭中表達他對年輕人的支持。
高木在臺灣總共待了28年,從44歲一直待到72歲(1902-1929),經歷了9任的臺灣總督,1918年上任的第4任總督明石元二郎鋻於高木的人格、見識和政治氣質,邀他執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計畫,臺灣總督府合併各公民營發電所,採半官半民營,成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高木於1919年從文官退職,成為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首任社長。
臺電原本是為開發日月潭水力發電而成立,但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不景氣及關東大地震影響,工程延宕,高木僅完成了一些周邊工程,在1929年任期屆滿10年前夕退休離臺,1943年以85歲高齡辭世。
由臺灣高中生再次串連的臺日百年情誼
高木對臺灣醫療公衛的貢獻,在國民政府的「去日本化」政策下,臺灣人幾乎都不知道,例如1917年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生為初代校長山口秀高和第2代校長高木友枝設置於醫學校講堂前的大理石胸像,戰後被撤去,換上的蔣介石的銅像。不過,近年在政權輪替後推動本土教育之下,開始有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挖掘日治時代歷史。
其中臺灣彰化高中圖書館主任呂興忠,以「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的主題和學生進行研究時,意外發現賴和非常推崇他大學恩師高木,說他是一位「不一樣的先生(老師)」,這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開始研究高木友枝與臺灣的歷史淵源,意外地喚醒了這段被政治壓抑的臺日百年情誼。
2011年呂興忠率領彰中學生到日本進行踏查活動,拜訪高木友枝的外孫板寺一太郎及外孫媳婦板寺慶子,高齡90歲的板寺一太郎是退休教授,對於臺灣來的高中生訪客既驚又喜。當時板寺一太郎還秀出了家中珍藏的高木友枝胸像銅像,結果發現這尊銅像竟是臺灣國寶級雕塑家黃土水於1929年製作。
2013年板寺一太郎過世後,彰中學生仍持續與板寺夫人交流,每年也利用訪日踏查的機會去探視板寺夫人,也意外了促成了板寺夫人將高木胸像和1920年代臺灣的醫學教育、水力發電及原住民等200多件首度出土的珍貴史料,捐贈給彰化高中,催生了彰中設置「高木友枝典藏故事館」。
當時包括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大學醫學院都表達了收藏意願,奇美博物館甚至開出3500萬元高價,極力爭取這座國寶級銅像。
本文參考
- 林炳炎 (2001-09)〈點亮臺灣的高木友枝醫學博士〉
- 林炳炎 (1997年5月)〈重塑臺灣醫校長高木友枝博士的雕像〉
- 張名榕 (2019-05-17)〈教者之愛打動人心 高木友枝典藏故事館 落腳彰化高中〉臺電
- 月刊 (臺灣電力) (677期)
標題圖片:臺灣彰化高中學生與高木友枝胸像(彰化高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