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連結島嶼之間的海路──馬祖(下篇)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過去,馬祖的漁民之間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在海上遇到浮屍,一定要打撈上岸並且隆重埋葬,讓亡者入土為安。據說若不這麼做,就會遭遇災厄。
同時,漁夫們也會向亡靈祈求漁獲豐收,如果願望實現了,就會蓋廟建祠以表感謝。經年累月後,那些曾經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的靈魂,就成了土地的守護神。在臺灣本島,祭拜無主孤魂的廟隨處可見,又被稱為「萬善廟」或是「大眾爺」「有應公」,離島馬祖也有不少那樣的廟。
渡臺灣海峽而來的守護神
位於北竿的鄉后沃村,主祀神明楊公八使這名道士的「后沃境楊公八使宮」也是其一。
據傳楊八使出生於福建沿海地區的河谷邊村落,自小天資聰穎,因而學習法術成為道士,但是在與惡龍鬥法之際,不慎跌落河谷而遇害。他的遺體從河谷流入臺灣海峽,最終漂流到馬祖北竿鄉后沃村,村人們予以安葬,同時祈求馬祖特產的黃魚能夠豐收。楊八使果真讓出海捕魚的村民滿載而歸,自此之後就成為后沃村的守護神。
從后沃村越過山,沿著北竿大道,前往島的另一端的芹壁聚落。
從當地居民的口中得知,現在是被綠意覆蓋的馬祖列島,原本是綿延相連的裸岩峭壁。那麼,眼前的蓊鬱翠綠是從何而來的呢?答案是把這些島嶼作為軍事據點的中華民國國軍弟兄所栽種的,因而造就今日的這番景象。想必是料想敵人會乘飛行傘等從天而降,就選擇葉子帶刺的,被稱為龍舌蘭科及屬植物,或尖葉植物來種植。也就是說,馬祖的綠是利用大自然而形成的「迷彩色」,如此廣大範圍的植被是一株株的植物而形成的,可以想像是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潮濕陰暗的軍事碉堡裡有小小的射擊口,機關槍瞄向大海,只是一味的等待「不知何時會摸上岸的敵人」。射擊口也像是連結外面風景的「窗」,四周種植遮蔽用的植物。夕陽在窗的另一頭緩緩地沉入大海,彷彿是永無止盡的時間就這樣流動著。從碉堡往海的方向有相連的石牆,牆上用水泥固定住玻璃碎片,這是為了防止從對岸摸黑登陸的「水鬼」。馬祖與金門不同,在現實中不曾成為真正的戰場。作為軍事據點保持警備狀態,就像全身張開刺的刺蝟,孤獨地等候著與敵人一決死戰。
軍事據點的殘影
「對馬祖居民而言,軍隊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筆者詢問當地政府機關的人,得到以下的回答。
「這是很難說得清楚的,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帶過。不過,自己拼命耕作的土地,等到可以收割了,卻突然被告知:『這裡要徵用,請到其他地方耕作』的話,你會作何感想?」
軍隊來了之後,也在島上鋪設道路,即使是在開放觀光之後,也仍然能夠以留在軍事基地的國軍弟兄為客群做生意。在老年人居多的島上,他們是貴重的人力,到了元宵節,也成為廟會活動的主力。過去那種面對敵人隨時進攻的恐懼,現在則變身成優雅柔和的綠色,在風中搖曳著。軍事遺跡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成為馬祖文化的一部分。
在馬祖列島中,芹壁聚落是保存最為傳統的閩東建築的地方之一。一棟棟倚著山壁建造的花崗岩屋舍,與藍色大海的相互襯托,實在美麗極了。自70年代起,伴隨著漁業沒落,空屋持續增加,但90年代被縣政府指定為聚落保存區,則是進行古厝修復或開放民間經營至今。
除了房屋外牆隨處可見嵌入的「爭取最後勝利」「檢肅匪諜」的石刻標語之外,「青蛙」圖騰的插畫或石雕也吸引遊客的目光。據說,這裡的青蛙又被尊稱為「鐵甲元帥」,是村的守護神。公元前,位於福建的閩江流域有個由「閩越民族」(譯註:越國被滅後,越人南遷至閩中地區,與當地土著融合成閩越人)所建立的國家「閩越國」,後來被漢武帝滅國。閩越人有青蛙信仰與對蛇的圖騰崇拜與刺青文化,因此有一說認為芹壁聚落居民的青蛙信仰,有可能是源自於閩越民族。
市場裡的傳統滋味
一早來到馬祖擁有悠久傳統市場——南竿的介壽獅子市場,裡面賣的美食小吃琳瑯滿目,很多都是在臺灣本島沒看過的。非常有人氣,大排長龍的則是「鼎邊糊」。用大鍋子煮開水,在鍋緣淋上一圈米糊,再把蒸乾後的粉皮刮入放有海鮮等食材的高湯裡,猶如海鮮粥般的溫和口感,讓身體整個都甦醒過來。
「𧋘餅」(蠣餅)是用黃豆和白米磨成米漿,包裹牡蠣或豬肉等餡料,再下油鍋炸,有點像日本「OYAKI」(おやき)炸餅。這些都是離馬祖最近的中國福州傳統小吃。
「說到福州,福州魚丸很有名,馬祖也有嗎?」
我詢問了同桌的鄭惠琴老師,在馬祖當國小老師的她,不知道從市場的哪裡立刻買來了新鮮彈牙的小魚丸。臺灣本島的「福州魚丸」通常包著豬肉餡,馬祖的魚丸在過去的年代是新年才能吃到的食物。
鄭惠琴老師長年投入東莒當地孩子的教育,這一次在馬祖首度舉辦的國際藝術島活動中,也帶著自己的學生及家人到處欣賞作品。包含軍事據點的戰地、土地傳說或民俗、生態、飲食、信仰、歷史等,以馬祖的多元文化為主題的國際藝術島活動,以今後10年為期來展開,而這些會和馬祖當地居民產生怎麼樣的連結,值得期待。
不光是馬祖土生土長超過50年的鄭老師,對分布在馬祖各地的多處軍事設施相對的陌生,許多老人家對據點的鬼魅傳心生畏懼,築起了心牆,也不希望小孩到據點遊玩。鄭老師曾拜訪瀨戶內國際藝術季的男木島,看到島上的老人家使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作品「Onba factory」(島上有很多狹窄細長的斜坡,手推車是不可或缺的家庭必備品),內心深受感動,她希望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也能夠為在地的老人家帶來笑容,注入活力。
藝術家引領村落復興
過去曾經是馬祖的第二大聚落的東莒大浦聚落,在開放觀光之後,人口逐漸外移,成了彷彿被世人遺忘的荒村。不過,自2009年起,島外的藝術家紛紛進駐,一面修復廢墟,回收利用漂流木、貝殼和廢棄物等,創作出與土地信仰或傳説相關的作品,帶動村落復興,居民也逐漸回流。
在這次的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中,以這樣的藝術家為中心,在被命名為「神祕小海灣」的澳口設置了作品。擁有絕美景色的「神祕小海灣」旁過去為軍方火葬場,很多非自然死亡的軍人遺體就在這裡處理。當兩岸管制鬆綁後,又成為走私地點。這樣的負面印象讓當地居民敬而遠之,於是神祕小海灣就成了只有垃圾漂流上岸,卻沒有人敢靠近的地方。
藝術家楊芳宜與林俊作等人撿拾漂流到這個小海灣的海廢塑料,用成細繩,再編織成色澤鮮豔的椅墊,並將作品《島塑椅》設置在此,吸引人潮走進這個一直以來連在地人也避之唯恐不及的澳口,提供可以坐下來放鬆心情靜靜看海的「座位」。還邀請居民認養椅子回家住,為這些椅子寫上名字,在馬祖國際藝術島結束後,將它們帶回家。
讓世界看到馬祖之美
鄭惠琴老師的班上,有位學生寫了這樣的心得(部分摘錄自曹浩喆小朋友的作文《我看馬祖國際藝術島》)。
「而老師也帶我們去看位於神秘小海灣的島塑椅,國際藝術季的志工們用在地的木頭就可以拼出一張張漂亮的椅子,令我覺得很佩服,我也選了一張漂亮的椅子呢!」
「馬祖國際藝術島讓我覺得就算是離島也可以展現自己有藝術的地方,讓世界看見馬祖的美。」
日本哲學家桑子敏雄說:「空間的歷史性,也就是空間的履歷會創造出空間的豐富性。因此,正是擁有豐富履歷的空間,對人類的存在賦予了本質上的真正意義。」
一走到形成澳口的岩壁旁,防止「水鬼」上岸而鋪設的玻璃碎片,經過海浪長時間的拍打而磨圓,就像美麗的海玻璃閃閃發亮。在遙遠的過去為馬祖帶來文化的海洋,這次透過藝術彷彿再度回到馬祖居民的懷抱裡了。
※照片除了圖中標示以外,其餘皆為筆者提供
標題圖片:青蛙是村的守護神,有一說認為青蛙信仰是源自福建閩江流域的原住民「閩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