鮪魚、鰹魚、蛤蜊,日本漁業一線接連曝出不法行為:因疫情凸顯,有必要實施嚴格的管理
社會 飲食-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近年來,儘管秋刀魚、鮭魚等捕獲量少的情況突出,日本的專屬經濟區(EEZ)仍被認為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極高的海域」(水產廳),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然而,2021年秋以來,幾起重大的不法事件相繼被曝光,涉及的都是日本引以為豪的魚貝類產品。包括大間瞞報鮪魚捕獲量事件等在內,疫情之下曝出的這幾起醜聞在首都圈廚房豐洲市場(位於東京都江東區)也引發了混亂並不斷擴大。有專家認為,不僅對漁業相關人員,對流通環節也應實施嚴格的管理,這一點必不可少。
鮪魚捕撈配額增加,青森大間卻被曝瞞報捕獲量
堪稱最高品質的青森縣大間產太平洋藍鰭鮪魚被曝瞞報捕獲量。據日本政府相關人士介紹,2021年11月,未上報漁業協同組合(下稱「漁協」)就私自出貨的鮪魚超過了10噸,而這「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太平洋藍鰭鮪魚實行全球配額管理,由中西部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在資源評估的基礎上決定總可捕撈量(TAC),並分配給各個國家。據水產廳介紹,青森縣當年度(2021年4月~2022年3月)的捕撈配額為543噸大型魚(30公斤以上),大間漁協獲得其中253噸配額,占到近一半。
就在2021年12月,WCPFC剛剛決定,在2021年度的基礎上,2022年度到2024年度大型太平洋藍鰭鮪魚的捕撈配額增加15%。這是增加配額的提案首次獲批,其原因是各國認為資源恢復取得了進展。日本卻在此時被曝無視資源管理體制,瞞報漁獲量,這難免會遭到國際上的批評。
而日本對瞞報漁獲量的追責力度很有限。漁獲資料是由漁業從業人員上報給漁協,經縣政府匯總後上報給國家的。即使瞞報導致該縣配額超出,也只是「等下一年分配的時候扣除超額的部分」(水產廳),處理得非常寬鬆。
日本《漁業法》規定,對於「未向所屬漁協等報告,或進行虛假報告者」,處6個月以下徒刑或30萬日圓以下罰款。但青森縣政府工作人員稱,截至3月18日,未對大間漁業從業人員適用此規定。該縣水產振興科工作人員表示「今後會指導漁協根據相關法令,準確地報告漁獲量」,儘管如此,掌握整體的實際情況並非易事。
燒津漁協職員偷盜鰹魚
另一方面,負責管理漁獲資料的漁協也被曝出不法行為。2021年10月,漁獲產值居日本第一的靜岡縣燒津漁港,其漁協職員和水產加工公司前董事、運輸公司員工等人因盜竊冷凍鰹魚而被逮捕並起訴。據稱,漁港職員是趁漁船在港口卸貨時抽竊了一部分未經稱重的鰹魚,而後非法倒賣的。
漁業團體相關人士愕然說道:「以前就有人提出在燒津卸貨時,感覺(上岸後)魚量變少了。(結果真的有問題,)真是令人遺憾。」遭竊的水產公司稱三年損失約達148噸、3000萬日圓,目前已經提起訴訟,向漁協等索賠。當地漁業相關人士認為,抽竊鰹魚的行為可能已經持續二三十年了。據稱,漁協職員將非法倒賣鰹魚的獲利用於飲酒作樂。
為了防止再次發生此類行為,燒津漁協採取了安裝保安攝影機,增強保安人員的監控力度等措施,同時對牽涉盜竊的部分職員予以懲處,以淨化自身隊伍。對此,鰹魚漁業團體相關人士認為:「在漁港,不用說船主了,船員和漁協職員等大都是熟面孔,(這樣一來)以後可能要懷疑所有相關人員了。」可見建立協力廠商參與的核驗機制勢在必行。
蛤蜊產地造假,熊本產量其實很少
就在最近,日本又曝出蛤蜊產地造假。商家把主要從中國等地進口的蛤蜊暫養(暫放)在熊本縣境內的海邊,這些蛤蜊就搖身一變,打著「熊本縣產」的名號以數倍的價格進入流通管道。據推測,這一不法行為也持續很長時間了。
日本農林水產省調查顯示,從2021年10月開始的三個月,全國主要超市約1000個店鋪售出的蛤蜊近八成都號稱產於熊本縣,推算總銷量超過2500噸,而2021年該縣蛤蜊產量僅為21噸。這意味著,僅僅三個月,假熊本蛤蜊的銷量就達實際產量的100倍以上。
熊本縣政府要求縣內漁協等從2月8日開始,兩個月內停止蛤蜊出貨。蒲島郁夫知事提出制定相關條例以根除造假行為,創設熊本產蛤蜊的認證制度,以期恢復並維護品牌聲譽。但是,不少假熊本蛤蜊並不經熊本縣上市,為此需要包括農林水產省和消費者廳在內,舉國家之力採取應對措施。
因疫情先後敗露,從嚴管理任重道遠
由於漁業一線的不法行為發生在海陸交界,很難掌握實際情況。接連曝出了三起,與疫情不無關係。水產顧問分析稱:「日本人對魚類的消費量下降,導致水產業持續面臨著嚴峻的局面。疫情之下,餐飲店被要求停業或縮短營業時間,受到了不小的打擊,這也對漁業一線和流通環節等從業人員造成了持久的影響。也許正是因為處境艱難,這些不法行為才愈演愈烈,最終敗露。」
以大間鮪魚為例,雖然新年首次拍賣的成交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平時東京豐洲市場的拍賣價也就每公斤5000到6000日圓。即使是重達150公斤的鮪魚,也遠到不了1條100萬日圓的價格。大間鮪魚的捕撈配額為253噸,也就是15億日圓左右,扣除批發商、漁協等的手續費以及漁船燃料費等,漁業從業人員人均到手的錢絕對多不了。況且大型鮪魚的捕撈期僅冬季三個月時間,非常考驗體力,而漁民老齡化趨勢卻日漸嚴重。
嚴峻的現實催生了瞞報漁獲量的不法行為,加之疫情下,往常採購高級太平洋藍鰭鮪魚的餐飲店等進貨量驟降。或許就是這些因素引發了漁業一線從業人員的焦慮,導致不法之徒變本加厲。
豐洲市場的中間商對這類不法行為難掩不快。Kitani水產的工作人員一臉嚴肅地說:「從築地(市場)時代開始,大間鮪魚的評級一直是最高的。我們無從判斷那些是不是被瞞報的鮪魚。為了維護品牌聲譽,漁民們不應該在報告漁獲量上懈怠啊。」另一位中間商也說:「現在已經是提倡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時代了。如果不能根除這類與時代相悖的行為,大間的形象就會一落千丈的。」
熟悉水產資源管理和流通的專家尖銳地指出:「從現狀來看,日本漁港、漁協的漁獲管理等同於無。」此外,也有觀點認為除了要求漁船、養殖場、漁港安裝攝影機,即時申報漁獲資訊,還要規定流通環節有報告義務。
這就需要向四通八達的流通網路從業人員宣貫,成本巨大,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儘管如此,一旦曝出不法行為,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恢復品牌價值,重拾信譽上。疫情之下,不法行為被公之於眾,我們應借此機會,開始考慮具有實際成效的對策,以促進日本食魚文化的傳承,提升品牌的價值。
標題圖片:豐洲市場上掛牌競拍的大間產太平洋藍鰭鮪魚(市場相關人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