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開設阿里山鐵道的河合鈰太郎

歷史

臺灣的阿里山作為觀光地遠近馳名,過去曾經是杳無人煙的原始秘境,有位日本人林學博士發現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森林資源,並且對阿里山森林鐵道――直至今日被並列為世界三大登山鐵道之一──的開通有著極大貢獻。

世界遺產的有力候選地・阿里山

如果臺灣加入聯合國文教組織的話,被推薦為世界遺產的候選地,至少超過十個手指以上吧。其中,最有可能入選的是位於臺灣中南部,被指定為國家風景區的阿里山的森林鐵道。從嘉義車站到阿里山車站的森林鐵道長72.5公里,標高差2244公尺,軌距為762公釐的窄軌,其特徵是擁有連續折返式路線和螺旋式路線的登山鐵路。興建當時,有72座隧道,更有114座橋樑,利用標高差,可以透過車窗欣賞到熱帶、副熱帶、溫帶的森林植被。現在,作為觀光用鐵道,與祕魯的安地斯山鐵路和印度的大吉嶺鐵路並列為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

其實,阿里山不是一座山的名稱,而是由15座大大小小的山組成,總稱為阿里山。其中,也包含了標高3952公尺的東亞最高峰的玉山,這座山在戰前被明治天皇命名為新高山。

1895(明治28)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日本將臺灣納入版圖。當時迫切需要興建基隆~高雄間的縱貫鐵路,而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注意到阿里山一帶有所需的資源建材,並且發現了特有種的扁柏「臺灣紅檜」。在當地原住民鄒族的協助下,得知新高山的西側遍布著樹齡千年以上的針葉樹綿延的廣大原生林,在此次調查中,也發現了高度達50公尺以上,直徑超過6.6公尺,推測樹齡有3000年的巨木,之後被命名為「阿里山神木」的臺灣紅檜。

根據總督府的調査結果,鐵杉、亞杉、五葉松、櫟樹等占全體的20%,其他像紅檜或扁柏的巨木總共有15萬棵以上,尤其是臺灣紅檜和扁柏是代表阿里山的巨木,因為油脂多,不容易腐壞,也鮮少會被白蟻啃蝕,作為良材受到重用。

後藤新平招聘專家

因為無法利用水運搬送木材,在臺灣鐵道敷設部的長谷川謹介技師長底下實施事前調査。當時後藤新平民政長官邀請了一位林學博士,那就是河合鈰太郎博士。河合鈰太郎1805(慶應元)年生於名古屋市,1890年畢業於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林學科,1897(明治30)年擔任東京帝大的助教授。同年,甚至為了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森林開發與林業經營,遠赴德國和奧地利留學,當時32歲。這個時候,他認識了人在國外訪問的40歲的後藤新平。1899年取得博士學位,成為日本首位林學博士。

1903(明治36)年回國的河合,一當上東京帝大的教授,就在後藤長官的招聘之下,到臺灣出差,直到1914(大正3)年為止,河合到臺灣出差的次數共有5次。經過河合的調查,結論是阿里山森林作為材木的品質高,資源量充足,建設森林鐵道有其效益。問題是要在什麼樣的路徑,設什麼樣的鐵道,嘉義車站~阿里山車站之間全長72.5公里,標高差超過2100公尺,面臨到好幾項難題。阿里山森林鐵道大致可區分為3段區間,最初是嘉義~竹崎的平坦區間14公里,接著是竹崎~奮起湖的32公里區間,最後是奮起湖~沼平(阿里山車站)的27公里區間。尤其是中間區間有標高743公尺的獨立山,該如何克服成為一大課題。

從蝸牛得到靈感的螺旋式上山方式

要如何克服獨立山的方法,河合想到了螺旋形的方式。直線僅800公尺的距離,採用這個方式則需要5公里,而且高低差有200公尺,但這是以安全性為優先考量的提案。這個方式在世界的登山鐵道上史無前例,河合之所以想到這個方式,其背景是來自一段有趣的插曲。

某日,河合與當地農夫在閒聊之際,農夫指著一旁的蝸牛說:「就像這隻蝸牛的殼,讓鐵路迴旋幾次如何?」,於是想出了利用螺旋式路線和8字形迴旋的方式登山。

總督府的長谷川謹介技師長等人提倡興建縱貫鐵路時採取的建築方針「速成延長主義」,積極想導入齒軌鐵道,在2條軌道的中央鋪設齒軌,與車輛底下配備齒輪嚙合著前進,可以攀爬陡峭斜坡或下坡。但是,河合主張安全第一,堅持採用螺旋式路線,絕不退讓。然而,1904(明治37)年召開的帝國議會上,河合的提案被否決,理由是建設費用過於高昂。

赴美購買Lima公司的機車

開發案改為民營後,由藤田組承包興建,但因工程過於艱鉅而中途撤退。1908(明治41)年,總督府殖產局長看到未完成的阿里山鐵道,感到惋惜,於是提議重啟工程,並且招聘河合博士擔任顧問。河合作為殖產局林務課囑託(約聘人員)5月來台,再度向帝國議會提出預算案,當然日俄戰爭已結束,幸運地順利通過。1910(明治43)年鐵道修築工程重新展開,河合赴美購買Lima公司製造的夏依式蒸汽機車(Shay Geared Locomotive),夏依式機車是左右不對稱的蒸汽火車,右側備有直立式汽缸,利用齒輪驅動車輪前進,轉彎靈活,具備高爬坡能力,適合用於登山鐵道。

在河合底下,除了得力助手的進藤熊之助技師以外,再加上他的門生二宮英雄――設計並參與青森的津輕森林鐵道工程――作為總督府技師前來協助。鋪設工程順利進行,1912(大正2)年到二萬平車站的阿里山線開通,甚至在1914(大正3)年,以三重折返式路線行進,至沼平站為止全線開通。

然而,這段期間河合依賴的二宮技師不慎被職員砍伐下來的大樹壓死而殉職,此外,全線開通後的試車階段發生翻覆意外,得力助手的進藤熊之助技師因此殉職。這兩個意外讓河合陷入悲痛的深淵,他親自為二宮技師的彰顯碑揮毫,並且在二萬平為進藤技師建立殉職碑予以悼念。

用在明治神宮、靖國神社、東大寺的阿里山木材

在維持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擬定伐木計畫,並考量保持森林資源的植樹造林等相關方面,河合也親身參與指導。砍伐下來的扁柏、紅檜、亞杉利用森林鐵道搬運到嘉義後,再用從美國進口的先進原木製材機進行加工,或者是將整塊圓木直接送到日本內地或中國大陸。

以明治神宮的大鳥居和橿原神宮為首,還有靖國神社神門、三嶋大社總門、東大寺大佛殿、桃山御陵、乃木神社、筥崎八幡宮、東福寺佛殿等,許多神社或佛寺都採用阿里山的檜木。不久後,進入昭和時期,林業中心也轉移到八仙山及太平山,但是終點站的沼平車站周邊,因為位處高山,沒有瘧疾,作為觀光地發展起來,有多達2000人移居至此,小學、郵局、營林派出所、林間學校、阿里山神社、阿里山寺、迎賓館等也因應而生。

另一方面,回國的河合對山林史也深感興趣,留下了《測量學》和《木材識別法》等著作。關於他所擅長的林學,不只是理論,而且累積了豐富經驗,無人能出其右。不只是林學,河合涉獵的學問範圍廣,精通漢學和德語,也有文才,晚年也研究哲學。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再度拜訪阿里山的河合,親眼看到貴重的紅檜和扁柏被大量砍伐出口,過去蒼鬱的森林樣貌已經面目全非,他對於自己也是阿里山有效率地進行開發的推手之一而感到後悔。河合是位深愛著山林的學者。

河合在1926(大正15)年退任,1931(昭和6)年於東京自宅與世長辭,享年67歲。河合過世約3年後,他的一群門生在阿里山神社境內建立慰靈碑,正面刻有西田幾多郎揮毫的「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文字。「琴山」是河合的雅號。河合是近代林學的先驅者,也是作為「阿里山開發之父」被緬懷的日本人之一。

參考文獻

  • 片倉佳史『古写真が語る臺灣 日本統治時代の50年』(祥傳社;2015)
  • 勝山写真館『臺灣紹介最新写真帳』昭和6年發行
  • ジャパンツーリストビューロー『臺灣鐵道旅行案内』昭和9年發行

標題圖片:阿里山的森林鐵道(Richie Chan / PIXTA)

鐵路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後藤新平 阿里山 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