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為何同感我這個日本人所寫的文章──臺灣交通狀況專欄文章受熱議的原因

社會

筆者在日本Yahoo!新聞個人專欄上書寫的文章「臺灣旅行解禁前須知事項:當地交通的嚴重性」,去年11月16日公開發表後,獲得巨大迴響。文章內容觸及臺灣當地交通的嚴重性,並提出嚴厲批評。臺灣的Yahoo!奇摩網站上翻譯並轉載了該文的概要,登上網站頭條,各大媒體亦持續跟進報導。該文的哪個部分獲得同感?本文重新從筆者的視點進行分析。

交通狀況的話題獲得出乎意料之外的迴響

「美帆小姐,你的文章登上了雅虎新聞的頭條熱門排行榜」

2021年11月18日早晨,同為文字工作者的朋友傳來這個消息,讓我驚訝萬分。在「Yahoo!奇摩」這個臺灣的網路平台上,關於筆者文章的相關報導出現在綜合版頭條。

筆者文章的相關報導出現在Yahoo!奇摩綜合版頭條裡,2021年11月18日(筆者提供)
筆者文章的相關報導出現在Yahoo!奇摩綜合版頭條裡,2021年11月18日(筆者提供)

起因在於,去年11月16日在日本Yahoo!新聞上,筆者於個人專欄發表的文章「臺灣旅行解禁前須知事項:當地交通的嚴重狀況」。文章統整日本交通事故的發生件數等資訊,說明臺灣交通狀況的嚴重程度,呼籲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2021年,在臺灣發生了2件與日本相關的交通事故,其中1人是在臺灣留學的日本學生,另一位則是作家陳柔縉,她的書寫主要圍繞著日本統治時代以降的臺日關係。兩者皆為機車造成的交通事故。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之前,新聞媒體曾報導臺日政府之間開始摸索如何重啟兩國的觀光活動。在如此狀況之下,我得知作家陳柔縉因交通事故而過世的消息,認為自己能做到的便是呼籲觀光客注意交通安全,因此著手撰文。

數日後,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相當多的報導裡,若閱讀臺灣的新聞報導,會發現許多都是來自於相同的資訊來源,讓人覺得有些悵然,若有所失。從許多類似寫法的報導往前追溯,最終都連結至臺灣最大的電子佈告欄PTT上的某篇翻譯文章,標題是「日本人:台灣交通超爛,想去觀光前應三思」,底下留言滿滿一整排。順帶一提,臺灣的Yahoo!奇摩也有留言的功能,截至書寫本文的1月28日為止,其中一篇相關文章底下便有653條留言。

在臺灣報導的情況(筆者提供)
在臺灣報導的情況(筆者提供)

我成為日本Yahoo!新聞的個人專欄作家已經4年,以日語書寫的文章首次在臺灣成為如此熱門的話題。

隔月,我在相同專欄上寫了相關文章的續作。該文內容以原本文章獲得的留言為基礎,經過筆者的整理後,提出整合性的具體對策。但這篇續作文章幾乎沒有引起後續反應,再次讓人覺得有些悵然所失。 

直接對電視臺進行反向取材

當我正在思考現在到底是什麼情況的時候,便接到了採訪邀請。對方是任職於臺灣民視電視臺的專題記者沈雅雯。沈小姐負責的報導性節目「異言堂」,針對每日新聞進行深度報導。以往我曾經遭到日本電視臺相當殘酷的對待,因此基本上不接受採訪。這次改變想法,接受了採訪邀請。總之希望可以成為推動改善交通狀況的力量。於是,我接受了沈小姐的採訪邀請,條件是接受我的反向取材。

2021年12月底,我們在對方指定的臺北市內某處會面。沈小姐帶了攝影師葉家君一同前來。首先接受沈小姐的採訪,說明自己書寫文章的動機等話題,接著由我採訪沈小姐。

「看見臺灣媒體的報導文章,田中小姐的文章在網路上被翻譯成中文,了解臺灣網友高度關心此事。」閱讀之後,發現真實情況如同文章所言,對於您的指教,身為臺灣人感到汗顏,同時也很感謝。」

接著,對於筆者文章獲得巨大迴響的理由,其說明如下:

「對臺灣而言,日本是一個更加更加重視安全並且超越臺灣的先進國家。在許多方面可說是臺灣的模範,所以才會在意日本人的評價。臺灣的交通事故連溫和穩重且注重禮節的日本人都無法不置一詞,讓人不禁重新思考其嚴重程度。」

此外,當我提問改善臺灣交通的必要措施為何之際,對方回答如下:

「目前臺灣對於交通事故的報導,大多流於只聚焦在事故受害者的人數之多以及悲慘程度,很少針對事故的原因分析、後續報導以及事故後的追蹤。我認為是因為交通事故已經屢見不鮮的緣故。為了突破這個狀況,我認為需要“交通革命”,進行全面性的改革。對了達成這個的目標,須由臺灣最高行政機關主導,連同各部會與地方政府一起改革,包含駕駛訓練、駕照制度、道路設計、道路標示以及規格、車道與取締等方面,訂定橫跨短、中、長期的目標後著手推動。」

1月8日播出的節目,在45分鐘裡占了約30分鐘。該節目影片也上傳至YouTube並公開播放。我也向製作單位取得許可,想將節目加上日語字幕,目前正在進行翻譯。除了各種資料,同時訪問交通事故受害者的遺族、臺灣交通問題的專家以及各國推動交通安全的種種措施,而我則是以書寫話題文章的日本作者身份,說明臺灣交通事故的頻繁度,並提出自身的看法。

顛覆日本人形象的報導

接著回到本文主題:「臺灣人認同文章的理由在於?」

前述沈小姐的回答之中,潛藏著線索。坦白說,那就是臺灣人心中的日本人形象。「連溫和穩重且注重禮節的日本人都無法不置一詞」──這句發言說明了沈小姐心中的日本人形象。

若直截了當地說,看起來似乎不太會抱怨的日本人居然出言批評臺灣──這便是筆者的文章獲得矚目的原因吧。

這個「看起來不太會抱怨的日本人」形象,應該就是沈小姐心中的日本人形象。某種意義上,這或許是種刻板印象。這個刻板印象是限於形式的固定概念,意味著對於事物的看法。在另一種意義上,這個詞語雖然帶有負面意涵,但作為思考起點,大部分的人都會經過這一步,原本並無負面意義。因爲在思考之際,刻板印象也會成為某種助力。

不過在試圖理解事物為何之際,容易陷入刻板印象裡停滯不前,未能注意到具體的個別差異,便無法發現新事物。換言之,可以說是停止思考。

在臺灣定居後,有時僅僅因為是日本人就備受禮遇。恐怕那個人看見的是自己心中構築而成的日本形象,並非筆者本人。筆者因緣與臺灣人結婚並定居臺灣,雖說如此,卻也無法負荷「代表日本」的重擔,亦無意「代表日本」。這是因為田中美帆雖然是日本人,反之卻不然。

相同的情況也在日本發生。那就是提到臺灣便斷言「臺灣親日」這件事。

近兩年,無法往來臺日觀光旅遊。若說得極端一點,兩年前便失去了相互間個別實際體驗的機會,獲得的不過是透過媒體的間接資訊。無論是日本或臺灣,不都是僅憑借某種印象試圖理解對方嗎?為了跳脫某種印象去理解對方,我認爲必須踏出步伐,向前邁進。

順帶一提,定居臺灣的日本人對於該文留言如下。「這是我長久以來的想法。謝謝你替我道出心聲」──大家的不滿或許已到達極限。

作為相互學習的對象

文章發表後大約過了2個月,也就是今年的1月26日,筆者首次出席了臺灣交通部的記者會。筆者文章公開前不久,交通部便已決定召開此記者會,這是由臺灣政府營運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全民來join)」,接受臺灣國民的政策建言──「請交通部開設『交通疫情指揮中心』 舉辦記者會 詳報交通傷亡數字原因並接受提問」──之後,決定舉辦記者會。該平臺的運行方式為,若集結超過5000個附議,政府便針對提案進行說明與回應。交通部收到國民的心聲,從去年12月29日開始召開記者會,說明並分析交通事故的現狀。

臺灣交通部舉辦的記者會,會中介紹了交通事故的現狀分析,2022年1月26日,臺灣臺北(筆者攝影)
臺灣交通部舉辦的記者會,會中介紹了交通事故的現狀分析,2022年1月26日,臺灣臺北(筆者攝影)

總而言之,外國人和獨立記者也能參與政府舉辦的記者會。日本採取記者俱樂部制度,在某些情況下,獨立記者無法入內參加記者會,臺灣與日本的狀況明顯不同。

這讓我重新思考沈小姐所提到作為「先進」「模範」的日本印象。若是10年前,或者20年前,也許就默默接受這樣的印象與看法。不過,2022年的現在,在臺灣見識到相當先進的一面,讓筆者對於這樣的日本印象不禁產生疑問。

臺灣總統大選(2020年)的投票率約75%,立法委員的女性比率超過4成,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公共衛生專家小組為核心成員,負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相關政策,長期定居的外國籍居民亦能提出政策建言──無論何者都是日本尚未達到的成就。

雖說如此,無論是日本還是臺灣,社會總是會有漏洞與混亂。若僅僅將對方視為相互欽羨的對象,流於單方面的投射,見到的不過是歪斜的扭曲形象。與其如此,日本與臺灣需要的是,學習他人的優異之處,共同攜手邁步向前的姿態。真心期盼能建立互相學習的良善關係。

這次透過在臺灣獲得的迴響,讓我注意到一點,亦即「臺灣是個人民的心聲可有效傳達的社會」。這個實際感受,對於生活在臺灣這個地方──各方面皆與日本實踐著不同的民主主義──的筆者而言,確信這將是今後的重要糧食。

標題圖片:臺灣的早晨通勤時的路況(路透社)

交通 臺灣 Yahoo 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