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選舉大比拚――7大不思議
政治外交 文化 社會 生活-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民主」是臺灣最大的賣點,也是臺灣遭受中國武統威脅下能受到國際重視的主因之一,臺灣民主化的時間並不長,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民眾普遍熱衷政治,尤其是選舉的投票率平均都有7成以上。
由於選舉罷免法對於選舉活動的規定較為寬鬆,所以多年來衍生了一套猶如廟會(祭典)般的特殊選舉文化,但即使選戰熱烈,不同陣營的候選人均能遵守民主精神和平落幕。
日本的選舉,一般感覺比較「地味」,民眾的關注度也相對較低,可能受限於選舉法的嚴格規定,候選人的競選活動極為樸實,近年很多日本學者和媒體到臺灣觀選,可以說是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一、平民親民的不同表現
日本:啤酒箱與白手套
啤酒箱與白手套似乎是日本候選人的基本配備,在日本的選舉宣傳活動,最常見的畫面就是候選人站在車站外的啤酒箱上進行街頭演說,手上戴著白手套向進出車站的民眾揮舞。
啤酒箱是高約30公分的塑膠箱,倒扣過來足以支撐一個成人的體重,常被日本候選人用來當做臨時講臺。啤酒箱輕便易搬運,也有候選人喜歡使用材質相同的蜜柑箱。
以啤酒箱當臨時講臺,站在啤酒箱上的高度,觀眾不需要抬高視線,就可以清楚看到候選人的臉,很適合聚集數十人的小型街頭演講,另一個優點是可以強調候選人的平民與親民色彩,即使是位高權重的首相或大臣,一到了選舉,也和其他人一樣,站在啤酒箱上暢談抱負。
日本候選人在啤酒箱上發表政見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應該和歐美的「肥皂箱(soapbox)演講」有關,肥皂箱演講源於19世紀的英國倫敦海德公園,任何人皆可站上公園一角的肥皂箱高談闊論,象徵直接民主與言論自由。美國也有類似的「stump speech」站在樹樁上演講。
日本候選人也愛在競選期間戴上白手套,不管是在車站或坐在宣傳車上拜票,白手套在空中揮舞顯得特別醒目。白手套還具有清潔、清新感,在街頭拜票與民眾握手時,也具有可以避免互相抓傷對方的實用性。
臺灣:傳統市場拜票與車隊掃街
臺灣的候選人同樣重視平民與親民色彩,但反映出來的形式卻與日本大不同,競選期間最常見的是候選人到傳統市場向民眾拜票,出動大批車隊掃街。
臺灣北高兩大都市雖然有捷運,但對大眾運輸系統的依賴度還不如日本高,人流最多且最基層的地點就是分布於各地社區的傳統市場。臺灣的傳統市場,除了提供當日最新鮮的蔬果魚肉及生活用品之外,至今仍是市井小民重要的交流站。
尤其臺灣傳統市場的攤商店主,不需要啤酒箱或肥皂箱,就能侃侃而談針砭時政,也可算是基層的意見領袖。候選人到傳統市場拜票,除了提高基層的支持與認知度,也有輿情收集的功用,從買菜民眾握手和接到文宣品時的反應,候選人大概就知道在當地社區受不受歡迎。
臺灣選舉期間的車隊掃街拜票和選後的謝票,也是一個在日本看不到的7大不思議之一,因為車隊掃街拜票和謝票是日本選舉法的禁止項目,日本也嚴禁候選人挨家挨戶進行個別訪問拜票。
臺灣候選人的競選團隊和在地的支持者,出動大批車隊沿街吶喊,以往除了敲鑼打鼓,還會燃放鞭炮,熱鬧程度不輸廟會的神明出巡。現在因社會的環保意識提升,燃放鞭炮的候選人已大幅減少,還有年輕一代的候選人以舉辦藝文活動凸顯清新形象,用創意活動行銷取代傳統的選戰行銷。
二、日本的選戰緊箍咒「選舉7道具」
日本選舉法對競選活動規定非常嚴格,鉅細靡遺十分「龜毛」,比如在臺灣常見政治人物穿著印有名字的背心出現在各種場合,但這在日本是被嚴禁的項目,在競選期間外,日本候選人連背在身上的背帶都規定不能印有自己的名字。
大約在90年代初,開始有候選人在背帶上印著「本人」二字,後來「本人」背帶就成為候選人在競選開跑前的主流,由於競選期間通常僅有2到3週左右,競選連任的候選人有的為強調自己回歸「無名小卒」的初心,即使選舉開跑後也背著「本人」背帶一路到底。
日本為議會內閣制國家,國會(眾議院)隨時可提議倒閣,而政府也可隨時解散眾議院,換句話說,日本眾議員隨時處於準備選舉的狀態。選舉很燒錢,應該不用解釋大家都能理解,日本為了避免候選人因財力的差異影響選舉的公正公平性,所以在競選期間由各地選舉管理委員會免費提供候選人「選舉7道具」,將各候選人競選活動使用的硬體設施及人員,控制在相同的數量之內。
「選舉7道具」就是競選活動時使用的許可證,包括1.競選辦事處的門牌、2.街頭演說用旗幟3.街頭演說用臂章4.宣傳車輛或船舶的標示牌5.擴音器標示牌6.宣傳車船乘座用臂章7.個人演說用的活動立牌。依照公職選舉項目不同,發放的選舉道具數量也不同,依選舉法規定,競選期間都必須出示這些許可證。
原則上日本的候選人每人只能設置1間競選辦事處,但每天可更換1次地點,競選宣傳車輛或船舶1 部(1艘),街頭演說的助選員臂章最多15枚。臺灣以限制候選人競選經費總額,來維護選舉公正公平性不受財力差異影響,但對於競選辦事處、宣傳車輛、助選人員數量並未設限。
臺灣對競選辦事處和競選宣傳車沒有設限,數年前還流行競選「小蜜蜂」,以機車改裝的小型宣傳車深入社區的小巷弄,並以高音量播放宣傳口號及樂曲,戰力十足但也經常嚇哭了午睡的孩童。
三、小巫見大巫的選舉造勢場面
臺灣選舉造勢最有看頭的就是「選前之夜」,不管是在鬧區的大馬路,或是站前廣場、體育場等公共場所封街架舞臺,候選人比聲勢、排場,到場人數動輒數萬到數十萬人,尤其是總統選舉這種全國性大選,各政黨候選人還會舉辦全臺大串連,透過電視或網路轉播,場面十分壯觀。
「選前之夜」的造勢活動,不只有候選人演講,上臺助選的人員也不僅是政治人物,有時還有候選人親友、藝人及表演團體等暖場,通常擔任主角的候選人會在熱鬧的音樂與聲光效果下「大進場」,為選前之夜製造最高潮。
選舉的造勢場合,雖然談論的都是硬梆梆的政治話題,但臺上與臺下熱絡的互動猶如政治嘉年華會,不輸給演唱會或節慶活動,更甚於一般的廟會。
「民主香腸」吃香腸也拚民主
談到造勢晚會,就不能不提「民主香腸」,早年臺灣的黨外民主抗爭運動,最有名的就是「民主香腸」,賣香腸等的小吃攤販,看準人潮聚在集會場合移動販賣,在隨時可能被警方驅散、逮捕,充滿緊張肅殺氣氛的抗議現場,卻傳來陣陣的誘人香腸味,是早年民主抗議特殊風貌。現在在選舉的造勢會場周邊也能看到類似的小吃攤,這在日本是非常難以想像的場景,很多曾到臺灣觀選的日本學者與媒體人,均折服於臺灣小吃文化的滲透度。
臺灣以選罷法和集會遊行法分別規範選舉與非選舉期間的政治活動,但在實務上幾乎沒有差別,只是法條適用上的不同而已,所以即使法定競選期間依選舉項目不同,最短為5天(里長),最長為28天(總統),但幾乎在政黨提名階段,很多參選人早已進入競選宣傳狀態。
基本上日本和臺灣一樣,對於選舉期間和非選舉期間的街頭政治演說均有相關法律分開規定,日本的規定相當嚴格,個人在非選舉期間於街頭進行演說,嚴禁配戴寫有個人名字的背帶,旗幟也不能有自己的名字,頂多是放個立牌加強來往民眾的印象。選舉期間則有「選舉7道具」進行數量上的嚴格管控,非候選人也不得配戴寫有自己名字的背帶或背心等。
日本對競選活動時使用擴音器等街頭演講、使用車隊呼叫候選人等行為規定在每日上午8點到晚間8點。臺灣則是整個競選活動時間規定在上午7點到晚間10點。有關投開日當天均禁止任何競選宣傳活動。
日本候選人的競選演講,分有個人演講和街頭造勢兩種,街頭造勢不得在公家設施、醫院、巴士內和鐵道腹地內舉行,而且也不能邊走邊演說,所以選舉期間最常見的街頭造勢大都是在車站前廣場舉行,候選人或助選員站在啤酒箱上或宣傳車上演講,公車、計程車與一般車輛照常行駛,民眾只能聚在安全島或天橋上聽講,人數頂多數百人到數千人。最有名的是前首相安倍晉三例年在秋葉原舉辦的選前之夜,還有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池袋西口最終街頭演說會,民眾可達數萬,但若和臺灣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四、巨幅海報、旗海VS.連寄明信片都要限張數
日本的選舉文宣品和臺灣比起來也非常「地味」,由於選舉法規定的特定文宣品之外,禁止發放任何與候選人有關的「文書圖畫」文宣品,臺灣選舉場合常見的扇子、布條、加油棒等均在禁止之列。前法相松島綠在2014年曾因在選區的廟會發放印有自己圖像的團扇遭到檢舉,雖然最後獲不起訴,但松島也因此辭職下臺。
日本候選人依法能夠發放的文宣品有海報、明信片、傳單,依選舉項目對數量均有設限。例如眾議員競選海報,只能張貼於公設海報欄,但內容並無限制,選舉期間可自由替換。由於政治人物在平時也會於私設地點張貼宣傳海報,所以一旦進入競選期間,就必須取下原有的海報以免違法,選後又必須重新貼上,「地盤」才不會被別人佔去,這種海報張貼工作講究時效,對於選區較大的候選人而言是相當耗費人力的工作。
候選人寄送拜票明信片給選民的郵資由公費負擔,但對張數有限制,小選區眾議員每人上限35000張,競選傳單尺寸在A4大小以內,張數也有限制,小選區眾議員上限7萬張,發放方式也限定在夾報、競選辦事處、個人演說及街頭演說發布,不能像臺灣這樣可以請人挨家挨戶塞郵箱。
日本候選人沒有的選舉號次
日本競選海報與臺灣最大的不同點是沒有印刷號次,雖然在登記參選時依登記先後有號次排列,但僅做為公設海報欄張貼海報欄位之用。
臺灣候選人登記參選後會經抽籤決定號次,號次也決定選舉公報和選票的印製排序,所以號次也很重要,跟號次有關的吉祥話也很發達,通常1號被視為「籤王」,可以比出大拇指比「讚」,2號則是比出「V」字,「4」在臺灣被認為是較不吉利的數字,如何尬創意化凶為吉,也是一門學問。
臺灣的競選文宣品很多元,規範也很寬鬆,海報、旗幟、布招與看板的設置地點,除了禁止設置於道路、橋樑、公園、機關(構)、學校或其他公共設施及其用地,並規定於投票日後7日內自行清除之外,基本上,數量、大小都沒有限制。
到臺灣觀選的日本學者與媒體,經常會被街頭巨幅的競選廣告與飄揚的旗海嚇到,數年前臺灣選舉文宣吹起了一股「告急」風,越接近投票,就有愈多的候選人掛出「告急」、「搶救」的黑色布條,當看到沿街掛滿了各候選人黑色搶救布條時,就知道投票日接近了。
五、主題歌、周邊商品
臺灣的選舉除了有像嘉年華會的造勢晚會之外,還有一個不能漏掉的特產品,就是競選主題曲。臺灣競選主題曲的濫觴,應可追溯到1994年的臺北市長選舉,當時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推出原創「春天的花蕊」,主打「快樂,希望」強調走出黨外時期的悲情訴求,由於樂曲輕快易上口,曾風靡一時並擠入KTV點唱排行榜。
陳水扁在後來參選總統時也推出原創競選主題曲,這也帶動了同黨和其他政黨候選人仿效,例如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推出「有你有我」、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的「臺灣是咱兜」。
現在從總統、縣市長到立委選舉,幾乎所有候選人都會以現有樂曲或原創歌曲做為競選主題曲,一到選舉季節,臺灣的大街小巷樂曲飄揚,由於過度密集,反而降低了候選人的辨識度。
臺灣民主化之後與政治有關的樂曲,最經典的除了陳水扁的「春天的花蕊」之外,2004年臺灣在228當天發起的百萬人「牽手護臺灣」活動,由陳明章創作的「伊是咱的寶貝」,堪稱世紀經典,後來在當年陳水扁尋求總統連任選舉也風靡一時。10年後2014年大學與社會團體佔據立法院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當時由樂團滅火器創作的「島嶼天光」也十分滲透,這首歌後來也嘉惠了同年參選臺北市長的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
陳水扁從1994年參選臺北市起,等於開創了臺灣選舉文化的新時代,除了競選主題曲之外,他的選舉團隊也引進了競選商品化概念,即所謂的「扁帽工廠」,帽子、T恤、夾克、書包及公仔等都成暢銷商品,對於當年缺乏競選資金的在野黨候選人,是不小的挹注。
日本因禁止候選人散布文書圖畫文宣品,而且對選舉資金收入也有嚴格規範,基本上候選人並無販賣選舉周邊商品的概念,去年自民黨總裁選舉時,黑馬級候選人高市早苗的「早苗毛巾」(Fight On! Sanae For Japan)在網路上引起熱議,高市的競選團隊後來授權給民間企業製作販賣,結果最初的500條及追加的1000條均在開賣後被秒殺搶空。
六、政黨與顏色
在臺灣朝野兩大政黨民進黨和國民黨,各以綠色和藍色做為代表色,具有很高的辨視度,所以多年來,媒體常用「藍綠陣營」來指兩政黨與各自支持者,兩黨支持者也依支持程度深淺,被稱為深綠、淺錄、深藍、淺藍等,選舉時,兩黨候選人也會盡量在旗幟、辨識圖案上強調各自的色彩。另外,紅色在臺灣被視為中國或共產黨的代表色,紅色政權、紅色媒體都具有負面的印象。
美國共和黨主色為紅色,民主黨為藍色,日本政黨對顏色似乎尚未定型,自民黨的官網及競選海報主色為紅色,但有些選區候選人也會選擇以藍色做主色調。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主色為藍色,立憲黨在前身民主黨時代,也是以紅色為主色,後來改為民進黨後主色也變為藍色。
紅色在政治上經常用來象徵革命、左派、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日本共產黨的「紅色」算是始終如一,機關報「赤旗」就是舉著大紅旗飄搖。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的「綠色」,小池在2016年參選東京都知事時,以綠色為主色,成為當時相當醒目的顏色,2017年她在都議員選舉時,以一身嫩綠的外套、手帕和毛巾等上場,為她的支持團體「都民第一之會」候選人助選,子弟兵的海報、文宣也以綠色為主色,同年成立的「希望之黨」也是以綠色為主色,在當年的眾議員選舉打了一場「綠色戰爭」。
七、用寫的投票VS.蓋戮記投票
日本的投票方式採「自寫式」,也是所有先進國中唯一採行自寫式的國家。自寫式投票不同於臺灣蓋卜字印的「記號式」,選民必須在空白的選票上寫下候選人或政黨的名字,通常使用鉛筆書寫。
自寫式投票的優點是選票可提早印製,不需要等到選舉公告後才能印製,減少選票來不及送到各投票所的風險,而且自寫式選票較為省紙、省油墨,不像記號式選票,必須羅列所有候選人姓名,如果某項選舉,候選人多達數十人,選票會變得非常長,而且號次排序也可能對候選人被圈選的機會產生影響,而有不公平的疑慮。
因為選民必須在選票上寫下候選人的姓名,所以日本候選人的競選海報沒有號次,但很多候選人會在海報上,刻意將漢字姓名轉為平假名拚音,主要是擔心選民寫錯漢字,反而讓選票變成廢票,候選人會事前向選管會提出平假名拚音申請以在開票時進行辨識。
事實上,自寫式投票真的很常出現所謂的疑問票,例如去年眾院選舉的政黨比例票,立憲民主黨和國民民主黨的簡稱均為「民主黨」,選民在投票欄內寫下「民主黨」3字,全國至少有360萬張無法判定是投給立憲或國民,這些選票後來被判定為有效票,並依比例分配給兩黨。
選民自寫候選人名字出現筆誤,或是填寫候選人綽號,政黨名稱的簡稱,不一定都會成為廢票,但卻需要進行判定很花時間,往往也會拖長開票時間,由於投票較為麻煩,也有人認為這是造成日本投票率無法提升的原因之一。
日本選舉法授權地方政府可制定條例,可在地方選舉時施行記號式投票,1994年選舉法修改時,也曾在全國性公職選舉採用記號式投票,但因自民黨主張「讓選民寫下候選人的名字是政治人物的財產」,所以1995年又改回自寫式投票,這1年內並未舉辦全國性公職選舉。
神戶市在去年神戶市長選舉時,首次採用記號式投票,希望能藉此提高投票率,並減少疑問票與廢票的張數。
日本以嚴格的規定保障所有人的參選的權利,讓有錢沒錢的人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雖然選舉活動變得樸實無味,投票率也相對不高,但這並不代表日本人不重視民主,反而可說是民主成熟國家的普遍現象。
而臺灣在1987年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1996年才進行首次總統直選,真正落實選舉的民主制度不到30年。在言論受到管控的戒嚴時代,黨外人士利用數年舉行一次的地方首長和議員選舉傳播民主思想,很多民眾都是在選舉演講中得到啟蒙。或許這也是臺灣的選舉,至今仍普遍受到民眾珍惜且熱衷參與的主因之一。
圖片除了一部分之外,均有筆者攝影、提供
標題圖片:臺灣年輕人對選舉的參與度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