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藩置縣150週年:回顧明治維新最重大的變革

歷史 政治外交

藩國消失,郡縣誕生——1871年(明治4年)頒發「廢藩置縣」詔令,到今年正好經過了150年。明治新政府的行政改革,終結了持續260多年的幕藩體制,在日本建立起了近代中央集權國家。但實際上,這最初卻是一場由薩摩藩和長州藩領導人緊急策劃的「政變」。那麼,這場歷史罕見的重大改革工程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明治新政府警惕各藩的軍制改革

戊辰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個月,即1869年(明治2年)6月,明治新政府頒行「版籍奉還」政策。「版」是指各藩國的領地,「籍」是指各藩國的戶籍人口。各藩國須將其對土地和人口的封建領主所有權交還給朝廷(政府)。不過,藩主又被任命為知藩事(政府委派的地方官員),受命照舊管轄領地。因此各藩國實際上和以往相比沒有太大變化。

當時的明治新政府幾乎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戊辰戰爭中,作為新政府軍與舊幕府軍作戰的是各藩的士兵。戰爭結束後,他們就返回了各自的藩國。此外,考慮到各藩有可能會以武力相對抗,新政府無法強行廢除藩國。

與此同時,日本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反政府運動不斷擴大。各藩的當權者擔心很快就會爆發大規模叛亂,乃至發展成為第二次戊辰戰爭。由此,各藩紛紛推行大規模的軍制改革。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紀州(紀伊)藩。紀州藩知藩事德川茂承任用津田出強力推行大規模改革。

津田出削減了紀州藩家臣的俸祿——俸祿在550石以上的縮減為原先的十分之一,俸祿在25-550石的確定為50俵。由此節省出來的銀錢大半充作軍費。並採用普魯士式軍事制度,聘請普魯士陸軍士官卡爾·卡本擔任軍事顧問。1870年1月,紀州藩解散了藩內正規軍,實施成年男子全員義務當兵的徵兵制度。這比明治政府實施類似制度早了三年。由此,紀州藩的常備軍增至7000人,再加上預備役和候補兵員,兵力總數達到了14000人,而且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來福槍——德萊塞針發槍。

更讓明治新政府神經高度緊張的,是薩摩藩的動向。薩摩藩中,島津久光(其為知藩事島津忠義之父,有「藩國之父」之稱,手握實權)反對新政府改革,而西鄉隆盛未接受新政府的徵召,一意推動薩摩藩軍制改革。

政府從薩摩、長州、土佐三藩獲得兵員創建常備軍

1870年2月,明治新政府領導人之一大久保利通前往鹿兒島,意在說服蟄居的島津久光和西鄉隆盛到東京去。但是,島津久光把大久保利通大罵了一頓,還貶損新政府,西鄉隆盛也拒絕進京。

為此,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奏請明治天皇頒下了讓島津久光和西鄉隆盛進京的敕命。11月底,他們還陪同欽差敕使岩倉具視親往鹿兒島。

島津久光以生病為由拒絕立即動身去東京,而西鄉隆盛則開出 「由自己負責新政府改革」 的前提條件,答應前往東京。第二年亦即1871年的1月,西鄉隆盛進京。

西鄉隆盛向新政府提出了改革方案。其中一條是讓薩摩、長州、土佐三藩向政府提供兵員,創設政府常備軍。

專門研究日本近代史的歷史學家勝田政治在其著作《廢藩置縣 近代國家誕生的背後》(角川Sophia文庫)中分析道,西鄉隆盛之所以提這樣的要求,是因為他認為「維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對於薩摩藩來說是個沉重負擔」,「通過提供兵員,這一負擔可以由中央政府代為承擔,從而減輕薩摩藩的負擔」。

總之,西鄉隆盛的建議被採納了。1871年2月,新政府確定由薩摩、長州、土佐三藩提供兵員(作為御親兵),到了6月,有8000名士兵齊聚東京,7月,明治新政府以這支軍事力量為後盾,斷然實行廢藩置縣。

不過,實際上廢藩舉動在兩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那些財政困難到連藩士們的俸祿都已經發不起的小藩們,接連提出了廢藩的申請。

1869年12月,明治新政府首先批准了吉井藩(1萬石)和狹山藩(1萬石)的廢藩請求,接著又受理了十多個藩的廢藩申請。後來,鳥取藩、尾張藩、熊本藩、德島藩等藩國,從建立統一國家的觀點出發,也提出了廢藩申請。

在新政府內部,佐賀藩出身的大隈重信主張應當由中央政府向各藩國派遣官吏,實行統一的政治管轄。同為佐賀藩出身的江藤新平,也於1871年3月提出了要求廢藩的建議書——《御下問案》。其內容與四個月後實施的廢藩置縣基本相同。

廢藩政變計畫

如此,在當時日本國內形成了允許廢藩的氛圍。但真正使廢藩成為現實的是薩摩和長州兩藩勢力,而且是以極少數薩長高官發動突然政變的形式實現的。

最初提出廢藩的是野村靖和鳥尾小彌太。他們都出身長州藩,是精通軍制的中堅官僚。1871年7月初,這兩人將廢藩政變計畫告知山縣有朋,拉攏他入夥。接著在7月5日,他們又威脅井上馨說,「我們有話要對你講,如果不聽的話,要麼我們同歸於盡,要麼你獻上人頭。」

井上馨洞察力敏銳,意識到要談的是廢藩之事。他本就負責新政府的財政工作,也曾從經濟角度探討過廢藩的必要性。聽了野村靖和鳥尾小彌太的話後,他立刻答應去說服長州藩領袖木戶孝允。

第二天即7月6日,井上馨向木戶孝允試探廢藩之事,木戶孝允當即應承推動廢藩。其實,早在三年前,木戶孝允就認為「察其大勢,打破七百年封建之體制,予以郡縣之名,終能一統天下之力量,培育天下之人才」(出自《木戶孝允日記》)。

西鄉隆盛認識到了封建領主體制的局限性

最大的難題,是統領薩摩藩士族的西鄉隆盛是否同意廢藩。

最終決定由山縣有朋出面去勸說西鄉隆盛。山縣有朋一提出廢藩,西鄉隆盛就回答說「那很好啊」,並問道「木戶孝允是何意見」。

山縣有朋沒想到西鄉隆盛那麼輕易就同意了,追問道「請先說說您的意見」。西鄉隆盛再次表示「那很好」。

山縣有朋有些吃驚,繼續問道,「廢藩可能會引發流血騷動,您有這個心理準備嗎」?但西鄉隆盛仍然只是回答說,「我這邊是沒有問題」。總之,在那一瞬間山縣有朋認識到,「廢藩之事,成了」。

可為什麼西鄉隆盛會同意讓薩摩藩消亡呢?

研究日本近代史的歷史學家松尾正人在《廢藩置縣》(中公新書)一書中分析道,「這是因為西鄉隆盛本人認識到了封建領主體制的局限性。單憑鹿兒島藩(薩摩藩)的力量,不管實施什麼樣的改革,要蓄養人數龐大的士兵,總會有局限。將追隨西鄉隆盛的鹿兒島藩兵,變成政府親兵置於政府直接管轄之下,就可以將負擔轉嫁到新政府身上。而為了維護這種變化,已經避免不了對封建領主制度本身進行大膽改革」。

木戶孝允得知西鄉隆盛同意廢藩後,在7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聽到西鄉隆盛欣然同意的答覆,我為國家感到可喜可賀,我也期望國家前途由此更進一步」(出自《木戶孝允日記》)。

7月8日,西鄉隆盛與木戶孝允直接會面,「議定(有關廢藩置縣這一)重大改革的數條事項」(出自《木戶孝允日記》)。西鄉隆盛在山縣有朋就廢藩之事來商議的7月6日那天,已經到大久保利通府上拜訪,取得了大久保利通的同意。

明治天皇頒下詔令

7月9日,「維新三傑」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加上薩摩藩的大山岩、西鄉從道和長州藩的井上馨、山縣有朋等人,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磋商。正如木戶孝允在7月10日的日記中所寫道,「這次事件(廢藩)實屬絕密」,廢藩計畫是在極其隱秘的形態下推進的。

甚至明治新政府的實權人物三條實美和岩倉具視,也居然是在宣佈實施廢藩置縣的前兩天,即7月12日才被告知相關計畫。 

木戶孝允在日記中寫道,「有人說事先不要告知岩卿(岩倉)。然而,岩卿自維新以來,一直身涉重大事項」(出自《木戶孝允日記》),於是決定事先向其告知廢藩政變之事。同一天,木戶孝允也把廢藩計畫告知了三條實美。

兩人雖很驚慌,但也只能表示同意。就這樣,7月14日早上,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的知藩事及其代表被傳召入宮,以明治天皇敕語的形式向他們宣告了廢藩決定。接著,向鳥取藩、尾張藩、熊本藩、德島藩的縣知事傳達了同樣的敕語。如前所述,這四藩已經向政府申請了廢藩。下午兩點,身在東京的56名知藩事被傳召入宮,接受天皇頒下廢藩置縣的詔令。從這一刻起,藩國從日本大地消失,持續了約七百年的武家政權也終結了。

廢藩置縣的詔令(國立公文館所藏)
廢藩置縣的詔令(國立公文館所藏)

知藩事被免去官職,受命在東京集中居住,中央政府另派官員(縣令)前往新設置的縣進行管治。

為什麼沒有發生叛亂?

當時,雖然大體上已經形成了允許廢藩的氛圍,但考慮到可能會有士族因主家消亡一怒之下舉兵反抗,策劃政變的人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因此,西鄉隆盛特向政府高官們宣告,「如有藩國膽敢提出異議,我們就出兵消滅他」。

但是,叛亂並沒有發生。

原因之一,是突然決定廢藩使藩國氣勢大減,失去了奮起反抗的時機。不過,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新政府在廢藩時與藩國明確約定,藩國的借款債務由新政府承擔,士族的俸祿也由新政府來支付。

就這樣,新政府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但由於是以薩摩藩和長州藩為中心實施的政變,新政府中薩長派系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以說廢藩置縣是薩長派系奪權之舉。

雖然突然宣佈了廢藩,但並不代表中央政府對縣政的作用能夠立刻發揮出來。

首先,被廢除的261個藩全部轉為縣,與那之前已有的府縣合計,共有3個府(東京、大阪、京都)加302個縣。

以大久保利通為卿(最高長官)的大藏省,負責具體將藩轉變為縣的事務性工作。大藏省計畫將這些規模懸殊的縣按照30-40萬石的標準來整合,使其財政規模能夠負擔地方行政。

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以大藩為中心整合小藩,另一方面分割規模過大的藩國。起初曾有過將長州藩分割為豐浦縣和三田尻縣的方案。總之,到同年10月底,「1使3府72縣」的方案基本確定了。「1使」指的是統轄北海道的開拓使。

只有13個縣(秋田、山形、靜岡、宇都宮、和歌山、鳥取、岡山、廣島、山口、高知、福岡、佐賀、鹿兒島)承襲先前藩國的名稱,其餘的都改換了新名。

根據勝田政治在《廢藩置縣》中的說法:「政府的基本方針是,出於斬斷與舊藩關係的考慮,極力避免使用舊藩名,而採用郡名(町村名或山川名)作為縣名。」

基於同樣的理由,中央政府派往各縣擔任縣令(後為縣知事)的,幾乎都是其他藩國出身的人。不過,鹿兒島、高知、佐賀等在戊辰戰爭中表現搶眼的實力雄藩,大多還是任命該地出身的人擔任縣令。果然在中央政府裡高官多,地方的要求就會得到照顧。

之後,日本於1879年設置沖繩縣,1882年廢除了開拓使,並在北海道設置了札幌、函館、根室3個縣。在那之後,又反復進行整合,直到1888年,才最終確定為1道3府43縣。

總之,通過1871年實行廢藩置縣,明治新政府成為日本唯一的政治權力,之後大力推動稅制改革(地租修正)、軍制改革(徵兵令)、教育改革(學制)等全國統一的大規模改革,成功走上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道路。

【廢藩置縣簡略年表】

1869年 1月 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主提議「版籍奉還」
3月 其餘各藩主(大名)也提議「版籍奉還」
5月 戊辰戰爭結束
6月 允許奉還版籍,任命藩主為知藩事
7月 設置開拓使
8月 將蝦夷地改稱為北海道
12月 各藩開始提出廢藩建議
1870年 5月 集議院開始審議藩制
12月 岩倉敕使一行進入鹿兒島
西鄉隆盛提出政府改革方案
1871年 2月 從薩摩、長州、土佐三藩徵召御親兵
7月 發佈廢藩置縣詔令(261藩→3府及302縣)
11月 整合府縣(形成3府及72縣)

注:文中日期均為舊曆(廢藩置縣詔令頒發之日,按西曆換算則為1871年8月29日)

標題圖片:引領「廢藩置縣」等明治維新各項改革的「維新三傑」。左起依次為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館提供)

明治維新 西鄉隆盛 明治天皇 廢藩置縣 明治政府 大久保利通 木戶孝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