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屹立於新橋上班族激戰區的40年台灣菜名店

社會 文化 飲食 歷史

熙來人往的新橋車站前,一直以來都被稱為是上班族的天國,自然也是美食激戰區。穿越新橋車站旁的老建築「新新橋大樓」後,一間開業許久的台灣料理店矗立在廢校改建的公園旁。

昭和風味建築賣台灣料理

位於新橋舊公寓附近一隅,是台灣料理店「香味」的所在地。(攝影:鄭仲嵐)
位於新橋舊公寓附近一隅,是台灣料理店「香味」的所在地。(攝影:鄭仲嵐)

該間台灣料理店名為「香味」,上方掛著略為褪色的暗紅布簾,外觀的灰色水泥牆呈現十足地昭和年代古老風味。走進店內,大部分都是用紅色裝飾,連每道菜名都是紅邊白紙手寫,上方的菜名「菜脯蛋」、「蚵仔煎」、「蔭豉蚵仔」等,光是看菜名就有種來到台灣的感覺。

一看到客人進店,63歲的店主人,第二代的河田泰宗出來介紹菜色,面對不同的客人,河田泰宗總是能隨機應變介紹最好的菜色、流利地推銷當季最棒的台灣料理。不少日本客人經過他介紹後,都紛紛改吃他推薦的時下台灣菜,由此可見他的經驗老道。

太太河田碧同樣跟他來自台灣,在一旁負責備料跟煮菜。夫妻兩人攜手同心經營20餘年,擄獲不少死忠客人的心。牆上掛著不少明星前來用餐的合照與簽名,從台日混血的渡邊直美到日本女子團體製作人秋元康等,都是這間店的常客。

店內不只可以品嘗到道地的台灣料理,也有不少台灣的觀光風景介紹,享受美食之餘還可以認識台灣的各地景點,算是做足了觀光外交。特別是在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的時刻,無法去台灣觀光的日本客人紛紛來店內用餐,順便回憶台灣景點。

台日混血的藝人渡邊直美,是「香味」的常客。(河田泰宗提供)
台日混血的藝人渡邊直美,是「香味」的常客。(河田泰宗提供)

因緣際會來到日本的父親

河田泰宗本姓許,家鄉位於台灣中部的最大城市台中市,「香味」則是由第一代的父親河田正明在1986年於新橋開業。不過說起父親來到日本的過去,卻是有些因緣際會。

「原先父親只是在台中做計程車生意的」河田泰宗回憶,1960年代時,日本經濟飛躍發展,不少日本人開始有錢出國旅行,可以通日文又有邦交的台灣,當時成為不少日本人來台的首選。

當時在東京,台灣的僑民也在各行各業經營的有聲有色。其中一位老台僑蔡火欽,在回來台灣旅遊時,正好由河田正明的計程車負責規劃行程,他一路帶蔡火欽與其他日本客人遊玩寶島。一路行程下來蔡火欽甚為滿意,臨走回日本前,蔡火欽跟河田正明拋下了句「願不願意跟我來日本闖闖?」

就這樣,河田泰宗父親在1960年代時帶著一家人跟著蔡火欽一起來東京發展,並在蔡火欽家族的「東和產業」下工作。當時東和產業經營版圖甚廣,在新橋與有樂町有小鋼珠店外,也經營不少餐廳與酒家,河田正明從中學習不少餐廳經營技巧。

就在工作20多年後,擁有餐廳經營經驗的河田正明決定自己獨立,並在新橋開設「香味」店面。初期由河田正明夫妻,與小兒子、也是河田泰宗的弟弟及弟媳一起經營,而河田泰宗的太太河田碧同樣來自台中,家鄉更是開小吃店,擁有多年台菜好手藝,也負責掌廚。

師承建築大師郭茂林精神

然而,在店面開始營業的當初,當一家忙於店生意時,河田泰宗卻是跟家族走上完全不同於飲食業的道路——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師。

原來,在當初河田正明帶著一家人來日本工作時,大兒子河田泰宗是唯一一位留在台中的。原因在於,當時尚在戒嚴的國民政府,一但年滿15歲的男子,為了避免逃避兵役,原則上都不許去國外、更遑論移民或是依親。因此,當時滿15歲的河田泰宗,就留在台中跟祖父母一起生活。

旅日的建築師郭茂林(中),一直是河田泰宗(左)的人生導師。(河田泰宗提供)
旅日的建築師郭茂林(中),一直是河田泰宗(左)的人生導師。(河田泰宗提供)

隨後,河田泰宗也在台灣就讀私立大學建築系、服完兵役後,來到東京投靠父親。不過當時河田泰宗志向成為優秀的建築師,他在日本大學念完研究所後,先去建築事務所上班、後來又在台灣建築大師、設計出霞關大樓的郭茂林旗下公司KMG上班。

河田後來擔任郭茂林的秘書,兩人私底下都用台語交談。他回憶郭茂林是位風趣幽默的老長官,高爾夫球打得很好外,也相當隨和不擺架子。他說,從郭茂林身上學會做人做事都要「誠懇」的態度,內外都要表裡如一,才會獲得他人尊重。

後來郭茂林的事務所不只在日本,在台灣也有很多著名的建築案子,包括目前聳立在台北車站前的新光三越高樓(前鐵道飯店)與台北市的都市更新計劃等。河田泰宗當時跟著郭茂林忙進忙出,每次從日本回到台灣洽公,總有衣錦還鄉之感。

位於白金台的台灣駐日代表處(等同大使館)建築,便是郭茂林公司的作品,河田泰宗當年也有參與。(河田泰宗提供)
位於白金台的台灣駐日代表處(等同大使館)建築,便是郭茂林公司的作品,河田泰宗當年也有參與。(河田泰宗提供)

曾擠滿新橋的台灣上班族

香味的名菜「蔭豉蚵仔」,因為台灣的小型蚵仔在日本不好找,河田泰宗用日本廣島產的大牡蠣來代替。(攝影:鄭仲嵐)
香味的名菜「蔭豉蚵仔」,因為台灣的小型蚵仔在日本不好找,河田泰宗用日本廣島產的大牡蠣來代替。(攝影:鄭仲嵐)

新橋被稱為日本上班族的天國,其實在80年代時,新橋也是擠滿了許多台灣商人。當時台灣經濟起飛,不少台灣商人拎著一卡皮箱,從台灣飛來羽田機場後,直接來新橋洽公,在80年代末期時,河田家的「香味」生意仍相當好。

不過,就在「香味」經營幾年後,日本碰到泡沫經濟,開始走向衰敗,生意也開始出現影響。隨後,河田泰宗弟弟決定跟弟媳離開日本回台灣,讓店內的接班開始出現問題,就在那時,河田泰宗被詢問是否有意來店內幫忙,當時建築的景氣也正在下降中,河田泰宗想了想後,最後決定跟太太河田碧作為第二代繼續接棒經營。

然而,從一任風光地建築師轉為餐廳經營,剛開始讓河田泰宗很不適應。「建築師其實都是蠻有自尊的,但是餐飲業就是要以客為尊、服務至上」,河田泰宗笑說,過去回台灣洽公,當地政府官員的歡迎排場跟招待都無微不至,結果經營店面時,反而要他跟顧客彎腰介紹,一度讓他覺得反差感很大。

剛剛接手「香味」時,河田泰宗一度在銀座開了間別的店面,走中高檔位的台灣沙茶火鍋。不過生意起起伏伏,剛開始河田泰宗也不太會介紹菜色。

他仍記得有位日本客人點了10000日圓套餐後,聽到河田跟店員用中文與台語溝通,突然皺眉頭,面露不悅。結果菜上桌後,該位客人一口都不吃,直接買單走人,河田泰宗當時也覺得不高興,就直接跟他說:「不好意思,但請你以後不要再來了」。

香味的許多台灣料理,滿足旅日台灣人的胃。(攝影:鄭仲嵐)
香味的許多台灣料理,滿足旅日台灣人的胃。(攝影:鄭仲嵐)

傳承台灣人味道至為重要

不過後來,河田泰宗也反思了一下,認為身為店主,有必要以謙虛地態度介紹菜色。因此後來他不僅熟讀菜單、試做台菜外,也了解每個季節的台灣菜色,後來也親自擔任採買工作。從原先出資的老闆直接跳到第一線,開始親力親為。

接著,河田泰宗也因應日本人的飲食口味,開始作出變化。比如台灣人最常吃的滷肉飯,幾乎都是肥肉,但日本人不愛吃肥肉,他就改比例,增加瘦肉30%。萬一有台灣客人來吃,也可以隨時給全肥肉的滷肉飯。

香味的滷肉飯與乾麵線等都經過改良,受到不少日本客人歡迎。(照片提供:河田泰宗)
香味的滷肉飯與乾麵線等都經過改良,受到不少日本客人歡迎。(照片提供:河田泰宗)

而店內名菜「炒海瓜子」亦是,店內雖然平常是用東京灣本地大顆粒海瓜子,但為讓客人吃的更滿足,所以也提供較高價的北海道更大顆美味可口的白貝,價格也沒改變。對於客人也開始拿出服務態度、每次都詳盡介紹菜色。

河田泰宗笑說:「偶爾還是會有客人來會搞錯,會點青椒肉絲、回鍋肉那種中華料理。但我就一個個跟他們介紹我們台灣菜」。有的客人一聽後,馬上點了他介紹的菜,吃過後大為稱讚。幾十年下來,河田泰宗累積不少餐飲經驗,也曾以薑母鴨、大腸麵線等料理參加日本TBS電視節目錄影,持續推廣台灣小吃。

炒海瓜子,是台灣餐廳常見家常小菜。(攝影:鄭仲嵐)
炒海瓜子,是台灣餐廳常見家常小菜。(攝影:鄭仲嵐)

好料理就如同蓋棟好建築

香味店內許多手寫菜單,都保持台灣特色的菜名。(攝影:鄭仲嵐)
香味店內許多手寫菜單,都保持台灣特色的菜名。(攝影:鄭仲嵐)

一度在河田泰宗的經營下,「香味」成謂新橋在地的名店,幾乎只靠老客人口耳相傳生意就非常好。但在2020年碰上新型冠狀病毒後,店內的業績又開始往下,不過河田夫妻仍不灰心,持續開發外帶菜單、排骨飯與雞腿飯仍是新橋上班族中午便當首選。

對於未來,河田泰宗除了希望第三代能接班外,也期許能用日本在地食材、做出傳承台灣人的味道,「食材可以換、但味道絕不能改」。河田舉了台灣有名電影「孤味」為例,認為台灣人做事一定要腳踏實地跟老實,去外地才會受人敬重。

也許是過去在建築業的經驗、河田泰宗受到郭茂林影響甚多,過去很多人來要紅包、希望建築標準放水的人比比皆是,但是郭茂林一率回絕。郭茂林曾跟河田說:「我們都是台灣人,絕不能做對不起台灣的事情。」

台灣的小菜拼盤,是許多客人時河田泰宗的推薦佳餚。(照片提供:河田泰宗)
台灣的小菜拼盤,是許多客人時河田泰宗的推薦佳餚。(照片提供:河田泰宗)

如果做生意都是利益當頭,或許累積財富很快。但河田泰宗接手店面以來,除了在東京保持台灣人的味道外,也謹守當年建築業的腳踏實地哲學。他說:「其實現在想想,打造一道紮實地好料理、就跟蓋一棟紮實地好建築一樣」。

河田認為,在日本的外國人要在異國之地發展,需要有超越日本人的能力,方能立足於異地。當年恩師郭茂林用這樣的精神,在建築設計開創出自己的天地,河田泰宗來日本40年,雖不敢自比恩師,但仍舊活用從他身上學到的知識,持續用料理默默地推廣台灣文化。

標題圖片:經營台灣料理店「香味」的河田泰宗(左)與太太河田碧(右),兩人胼手胝足打拼30多年。(攝影:鄭仲嵐)

飲食文化 東京都 台灣 臺灣 料理 新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