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的日本是世界最先進的回收再利用社會:《守貞漫稿》(6)
歷史 社會 文化 生活-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江戶平民穿的衣服幾乎都是「舊衣服」
《守貞漫稿》中描繪了以「もったいない」為座右銘的商人群像。江戶時代不像現在,不存在「地球環境問題」,但物資短缺使得當時的平民不得不對各種物品資源進行回收再利用。
平民的生活絕對談不上富裕,新品都貴得買不起。於是日用品基本都不敢做一次性使用,而是委託收廢品的業者再賣出去。
第5回中提到的棒手振裡也有很多這類賣二手物品的商販。標題圖片中畫的就是「竹馬古著屋」的棒手振。
《守貞漫稿》有記載曰:「肩挑四腳竹具。故曰竹馬。拆舊衣,賣衿(衣領)裡(內襯)及其他諸用小物。」說的是挑著竹編的四腳籃子,將服裝拆解成各類布頭,在街頭行走叫賣的行商。
衣領和內襯等布頭,長屋的太太們會購買,用來縫補丈夫和子女的衣服。對於當時的平民女性而言,針線活是必備技能。
江戶時代平民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這類舊衣服,要麼就是縫縫補補又3年的衣服。衣服一直穿到廢,直到再也縫補不動了,這時,舊衣服店(古著屋)就會來回收了。舊衣服店將衣服按部位拆成零布頭,或靠專業人士高超手藝翻新再賣出。絕不產生一點浪費。
據說,以往神田川南岸修建的堤壩一路看過去全是專賣舊衣服的路邊攤。現在的神田萬世橋,也就是秋葉原一帶。御宅們的聖地曾是舊衣服街。
江戶時代的日本是資源再利用的「循環型社會」
回收再利用的不止是衣服,各類日用品都是如此。
下面以《守貞漫稿》的鍋釜、傘具為例進行介紹。
修補鍋釜的師傅叫做「鑄鐵師(鑄掛屋)」。
棒手振鑄鐵師們雖然沒有「製造」新鍋釜的技術,但還是有本事用焊料補個窟窿,填個裂縫,讓舊鍋釜重新上崗的。他們是平民生活離不開的職人。鑄鐵師四處遊走,扁擔上挑的工具是鼓風機。生意上門了,鑄鐵師便就地點火,用鼓風機送風融化焊料進行修補。
日語有個「月夜失釜」的諺語。說的是即便在月明星稀的夜晚,一旦大意了,家裡的釜也可能被偷走,一定要小心。換而言之,鍋釜等金屬製品是小偷會惦記的貴重物品。因為貴重,所以不可能有點破損就丟掉,都是用壞了補,補完了再繼續用的。
傘也不能丟,只剩下傘骨後,會有回收舊傘的商販前來回收。
按照《守貞漫稿》的記載,江戶的回收價格根據破損狀況,從四文到十二文不等。另一方面,在上方(京阪),物物交換則是主流,可以拿傘骨跟商販交換陶瓷茶壺和團扇等物件。
商販收了舊傘會賣給批發商,再由批發商找兼職糊傘的浪人武士來重新糊上,然後就又變成可出售的商品了。江戶時代就是這樣一個循環型社會。與每次暴風雨後隨處可見遺棄塑膠傘的現代社會截然不同。
「還魂紙」「燭淚」的詞義
草木灰和廢紙也是回收對象。
江戶時代,各家各戶都有灶,用木材和秸稈做燃料。自然就會產生大量的草木灰。
草木灰是有用的資源,可以改良土壤,充當農作物的肥料,還能用到染料和酒的加工工藝當中。於是,專門收灰的「收灰商販」就應運而生了。據說收灰商販也是體力活,灰積少成多也頗有分量,頭髮還都會沾滿灰塵。
廢紙也是貴重物品,「收紙屑」的市場需求也很高。不過,收紙屑商販的對象不是平民,主要是從商鋪回收。因為商鋪會廢棄大量帳本類紙質資料。
商販收的廢紙會有批發商買走,再交給專業人士生產再生紙。再生紙的紙質會有所下降,所以一般用作衛生紙。在這個時代,能夠徹底進行紙張的再生回收,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見的。
這類再生紙叫做「還魂紙」。有讓使用過的廢紙還魂重生的意思。
有趣的還是「收蠟液商販」。燈籠要用蠟燭,這是只有上級武士、商鋪和青樓用得起的奢侈品。於是就有人收購燭臺流下裡的蠟液,設法再利用。融化的蠟叫做「蠟淚」。
蠟燭流下的淚——可以說名字意境挺美的。還魂紙也好,燭淚也好都反映了不浪費東西的精神。
收蠟液的商販「人無固定裝扮」(《守貞漫稿》)。換而言之,沒有可以稱之為特定裝扮和道具的要素,所以守貞以「故無繪」處理,不過江戶流行作家山東京傳的《冷哉汲立清水記》中保留了畫像。
這是一幅用不起眼的工作托起江戶「燈火輝煌」的男性的畫像。
或許無論哪個時代,我們的社會都是靠這樣一群平凡的人們支撐起來的吧。
標題圖片:竹馬古著屋。右邊是衣服,左邊是衣服的零布頭(衣領和裡襯)。現代的舊衣服店很重視時尚感,但在那個時代重視的還是可以穿很久的耐穿度和功能性。(《守貞漫稿》, 國立國會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