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和牛肉——從壽喜燒看台日飲食文化交流

文化 生活 飲食 歷史 國際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不管是日本還是臺灣,長久以來吃牛肉被視為一大禁忌。日本是直到明治維新之後,牛鍋作為「文明開化的象徴」掀起了一股熱潮,而牛鍋即為壽喜燒的前身。不久後,也傳到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甚至是臺灣的知名作家和反日運動領導人也極為喜愛。即使到了現代,臺灣仍然有很多提供壽喜燒的餐廳。透過壽喜燒的傳入和扎根,食用牛肉的文化融入過程可作為理解台日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關鍵。

關東風和關西風的綜合體

在日本,壽喜燒可分為使用湯頭,把食材煮的甜甜辣辣的「關東風」和不使用湯頭,鍋內放入一些牛脂,直接炒肉類和蔬菜,靠著醬油和砂糖,以及蔬菜原有的水分來調整味道的「關西風」,在現代的臺灣較為常見的是關東風壽喜燒。但是,前面介紹的店一開始是炒洋蔥,還有使用大量的大白菜,最後則是放入烏龍麵做結尾等,也包含了關西風的特色,巧妙地融合了雙方的特點。

順帶一題,根據推測,日本統治時代的「鋤燒」應該是以關西風為主流。二戰前,喜愛壽喜燒,上述的吳新榮在1960年1月28日的日記裡寫道:「我煮的是日本式的,除菜肉外只用糖、豆油做佐料」。還有,因為當時的移住者以出身西日本居多的關係吧。 

因美軍駐臺而普及的牛排文化

放在牛型鐵板上的台式牛排,麵跟蛋擺置很具個性(筆者攝影)
放在牛型鐵板上的台式牛排,麵跟蛋擺置很具個性(筆者攝影)

在臺灣,大家也吃牛排。在筆者目前居住的台南,就有好幾間踏實經營且有個性的牛排老店。店內裝潢非常簡樸,騎樓和店內甚至沒什麼區隔,直接相通。價格親民,也有無限供應生菜沙拉或玉米濃湯、冰淇淋的店,很多人都是一吃就成了老主顧。

筆者經常光顧的「赤崁牛排」是創業四十年的老字號牛排店,營業時間到深夜二點。找張紅色塑膠椅坐定位,接著在簡單明瞭的菜單上填妥後,交給穿著白色廚師服的老闆,據說他從二十幾歲就開了這間店到現在。過沒多久,老闆就端來了滋滋作響的鐵板,上面放著厚實的牛排。黑亮亮的牛隻造型鐵板很特別,在鐵板和牛排之間還夾著有嚼勁又彈牙的粗麵和荷包蛋,也聽說過這樣的吃法是從台南發祥出去的。吃完肉,再將粗麵和黑胡椒醬汁或蛋黃均勻攪拌後,更加入味好吃。

牛排之所以在庶民間普及開來的契機,與從1950年代到70年代的這段期間在臺灣駐留的美軍有很大的關係。過去,牛肉本身被視為高級食材,但為了滿足他們對肉食的渴望,基地周邊就出現了不少洋食店。在台南,聽說位於機場附近的「快樂小館」是牛排店的先驅。

創立40年的台式庶民牛排店(筆者攝影)
創立40年的台式庶民牛排店(筆者攝影)

下一頁: 源自中國大陸的味道──牛肉麵

關鍵詞

牛肉 台灣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代 壽喜燒 牛肉麵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