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新莊的道路(上篇):從潭底溝到民安路

文化 社會 歷史 臺灣香港

在原住民居住的這片土地上,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中華民國及新住民等,世界各地的人,先後移居於此,造就多元了文化的臺灣。時間這個永遠的旅人將各種經驗體現到街道上,而今天能看到什麼樣的記憶痕跡呢?筆者行走於臺灣各地,一邊收集彷彿飄散歷史馨香的記憶片段,並介紹實際遇到的人與風景。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晃蕩於古道上,懷想著曾行於其上的無數人生。

隨意偏離大路轉進不起眼的小路,眼前出現靜靜帶著歷史感的大樹或寺廟,道路飄散著安詳穩重的氣息。後來翻看老地圖才發現原來這裡是條「舊道路」。所謂的舊道路,就是配合地形,先人在此生活、在周邊移動,家畜或許也曾踏過此處的土地,不知何時開始,舊路串連起人與人,又在之後將其功能傳給新開通的道路。雖然樸素不起眼,卻能從舊路中看到清朝末期,日治時期,戰後到現代這百年激盪的歷史變遷。

走吧,出發去探究並想像過往的風景吧。

金子常光的俯瞰地圖

這次散步的路線為臺北盆地西南邊的新北市新莊區的舊道路。18世紀以前是平埔族(居住於臺灣平地的原住民,為了與住在高山裡的高砂族區別而命名)的凱格蘭族所生活的地區,居住於此區域的是武朥灣社(Pulauan)部落。

日治時期新莊被視為重要的農業用地,觀看1934年出版的新莊周邊全景俯瞰地圖〈新莊郡大觀〉,可以看見河邊有甘蔗和菠菜園,往北看一望無際的平緩山丘上種植著茶葉。再過去則有淡水八里的觀音山,將視線移向右邊的話可以看到大屯山,而遠遠的則看見了北九州的門司港、神戶、東京以及富士山,實在是刺激想像力的繪製法。

著手製作此俯瞰地圖的是日治時期的繪圖師傅,金子常光。當時鐵道觀光熱潮大為發展,以美麗色彩描繪出各地物產、風景、觀光景點、交通方式等,讓人彷彿登臨其境般的體感式全景俯瞰地圖—「初三郎式地圖」,就是京都繪師吉田初三郎的招牌作品。金子常光師事吉田初三郎,師徒聯手留下了許多臺灣各地的俯瞰地圖。

千艘舟船、千戶人家燈火

散步的起點為「潭底溝」。發源於桃園市龜山區新朝嶺一帶,乃是「塔寮坑溪」支流,此溪匯流入與淡水河連結的「大漢溪」,〈新莊郡大觀〉中也可看見其蜿蜒的姿態。

汙染嚴重,導致曾被稱為「各種顏色」河水的「潭底溝」(筆者攝影)
汙染嚴重,導致曾被稱為「各種顏色」河水的「潭底溝」(筆者攝影)

新莊這個名為「新興的街庄」的意思,是北臺灣漢人最早開墾的地帶。因靠近河岸的地利之便,作為淡水港內港蓬勃發展,有「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千艘舟船林立新莊港,千家商賈聚集燈火通明)的美譽,於1800年前後因水運而繁榮。

然而因淡水河砂石淤積,船隻無法進出,水運的發展被對岸的艋舺取而代之。清代後期雖因鐵道開通成為重要樞紐,因為河川經常氾濫,日治時期,交通重鎮的地位也拱手讓給了板橋。因水運而繁榮、因水災而失去鐵路運輸,可以說,新莊的命運,總是被水左右。

潭底溝這個地方不僅時常發生水災,上流的工廠違法排放廢水使得河川汙染成「紅、黃、紫、黑等各種顏色」,加上業者非法丟棄垃圾造成居民困擾等等,曾經嚴重到登上新聞,這十幾年來市府環保局與地方單位共同為環境美化而努力。我親眼看到潭底溝時,覺得比想像中乾淨多了。也許是居民們的環保意識提高了,在各處牆壁彩繪著一些「塗鴉」,可以想像他們的辛苦。

潭底溝到市場的沿路牆壁繪滿了塗鴉(筆者攝影)
潭底溝到市場的沿路牆壁繪滿了塗鴉(筆者攝影)

民間流傳的抽籤與傳統市場

由潭底溝往北走,行經在1895年的地圖上就出現過的「民安路」,左手邊即是熱鬧的傳統市場「四維市場」。

在市場裡逛著逛著,看到了藥局前面排放著既陌生又很像報紙的印刷品。

「大家樂」預測刊物。其中還有名叫《臺灣人》的刊物(筆者攝影)
「大家樂」預測刊物。其中還有名叫《臺灣人》的刊物(筆者攝影)

店家的人告訴我這是一種民間的抽籤(像是猜樂透數字一樣),是拿來預測開獎數字的小報。以前叫做「大家樂」,是1980年代掀起熱潮的賭博之一。報上一整版印著臺灣各地廟宇看到的神奇自然現象或是靈媒預測的中獎號碼「明牌」等等。大概有點像日本怪怪的賭馬報吧。

過了中午,傳統市場的店家都準備要關店了,豬肉攤老闆將仔細磨過的各式菜刀擺放整齊。在展示著好像是日本進口衣服的店家前,我發現掛著「日本是幸福的模範」字樣的看板。

然而聯合國發表的「世界幸福度排名」,榮獲亞洲第一名殊榮的臺灣應該才是幸福的模範吧。這樣一邊想一邊走,就來到了我的目的地。

磨好清好的工具(筆者攝影)
磨好清好的工具(筆者攝影)

紙紮的「高級轎車」「電腦」「智慧手機」

「新興糊紙店」。製作「紙紮」「糊紙」傳統紙工藝的老舖。

作為華人祭祀文化的代表並以獨特方式進化的臺灣傳統紙工藝,它的構想原點出自於古代中國埋葬死者時的祭祀品,例如眾所皆知的中國西安「兵馬俑」。歷經時代的變遷,陪葬品從陶器變成紙製品,相信焚燒「僕人」「房子」「交通工具」「衣服」「日常用品」「金錢」等模樣的紙製工藝品,可以讓往生者在另一個世界過著優渥舒適的生活,並能保佑子孫的順利與幸福。最近甚至還有像是歐美城堡的豪宅、高級轎車、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充電器。

在普通坊間販賣的一般「紙紮」都只是廉價的印刷品組裝成的。「新興糊紙店」所製作出的紙紮則是依據購買者的需求,手工製作每個細節的「高級訂製品」。實際上,新興糊紙店的作品在2016年以及2019年還被法國巴黎的美術館邀請展出,讓法國人驚艷不已。

2019年被法國美術館邀請展出時的海報臺灣紙工藝展的海報(新興糊紙文化提供)
2019年被法國美術館邀請展出時的海報臺灣紙工藝展的海報(新興糊紙文化提供)

開設「新興糊紙店」的張徐沛先生是「茂興齋糊紙店」創立者張根乞的第4代子孫,這間大龍峒老字號創立於清光緒年間,擁有150年的歷史。張徐沛先生從小就被職人們圍繞,放學後跟哥哥一起拿起剪刀跟紙幫忙家裡事業,真正投入家業是13歲的時候。在1990年獨立開店當時,那一帶還都是草地。

每年最忙的時候就是農曆7月的鬼月,可能像是日本的盂蘭盆祭,在亡者靈魂回到現世的時期,舉行中元普渡大拜拜,這段時間糊紙店會收到很多訂單。若是不夠華麗,就當場憑感覺不斷地錦上添花般加東西,與日本的「侘寂」減法美學正好相反,臺灣傳統美學可說是「加法美學」。

幾個工坊製作的搬到展出現場組合(新興糊紙文化提供)
幾個工坊製作的搬到展出現場組合(新興糊紙文化提供)

為了愛釣魚的逝者製作的釣具、為愛車的逝者製作法拉利跑車等各式各樣的訂單都有。「有死者出現在夢裡,說想要這個的」,也有客人出現在店裡。

贈與逝者的浪漫禮物

對人們來說,能為逝去的摯愛所做的事其實不多。藉著張徐沛等人的力量,卻能夠為故人實現願望,而且在最後還要盛大得將那些長時間精心製作的物品燒掉。實在是太奢侈、太浪漫的禮物了吧。正當我想問問在最後燒掉那些結合極度精緻手藝的祭品是什麼樣的心情時,我看到張徐沛先生眼裡反射著陽光,有如清澈寧靜湖面的眼睛,於是放棄這個無聊的問題。

張徐家全家合影。弟弟徐展先生將紙紮融合現代藝術製作短片(筆者攝影)
張徐家全家合影。弟弟徐展先生將紙紮融合現代藝術製作短片(筆者攝影)

最近葬禮與祭儀隨著時代變遷越趨簡化,紙紮工藝的需求也越來越少。以前在臺灣北部約有45間同業,現在只剩下10間左右。下定決心繼承家業的是張徐沛的長男與長女。姊姊張宛瑩以前是電腦工程師,4年前正式開始幫忙家業,從前因為與紙紮太接近而沒有體會到這個工藝品的重要性與文化價值,在離家出了社會後才回首發現並改觀。弟弟張徐展則是將紙紮與現代藝術融合的藝術家,曾經以短片入圍金馬獎,並在2020年接到橫濱藝術三年展的參展邀約。近幾年姊弟兩人與詹昱筑一起創立的「新興糊紙文化組織」著手為家鄉的小朋友舉辦 體驗活動工房、、參加繪本製作,還替人氣電影《同學麥娜絲》(黃信堯導演)提供美術協助,並以臺灣傳統工藝跨越到其他文化的「跨界者」身分,為紙紮藝術帶出更多的可能性。

能享受中藥的咖啡店

離開「新興糊紙店」後,我前往附近的某間咖啡店。

名為「元益與寶來」的這間店,外觀看起來不像普通的咖啡店。一踏入店內,就傳來八角與肉桂等中藥的撲鼻香氣。我的老家以前也是開中藥行的,這間店的複雜香氣,除了喚起鄉愁的中藥香,還加上了咖啡香。這是臺灣第一間「中藥咖啡店」。

「元益與寶來」店內充滿著中藥和咖啡的香氣(筆者攝影)
「元益與寶來」店內充滿著中藥和咖啡的香氣(筆者攝影)

不可思議的是,經營這間店的是張修豪、張惠雯、張博勛三兄妹。最小的張博勛在大學時期就開始學習烘焙。後來在日本留學時想到咖啡和中藥的融合。於是兄妹經過商討後,決定在父母經營30多年的中藥店裡開咖啡店。櫃台擺著裝有嚴選咖啡豆的玻璃瓶以及以前裝中藥的容器。在這裡能喝到加入丁香、花椒或八角調味的咖啡,也能選擇無中藥的咖啡。另外,這間店還推出獨家的中藥甜點,在店面後方存放著大量的藥材(研磨成藥粉前的中藥),如果諮詢身體狀況的話,店家也可以為客人調配適合的中藥。沒想到在這裡也有大膽跨越文化領域的人。

從紙工藝到中藥。那些在傳統文化裡開闢出新「道路」的文化跨界達人們,正在新莊的舊道路上微笑著。

標題圖片:金子常光的「新莊郡大觀」(《臺灣鳥瞰圖》,莊永明,遠流出版公司)

工藝 民俗行事 臺灣 日治時代 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