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文化:海之王國建構出無與倫比的獨創文化
文化 歷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450年之間,西南諸島曾有一個國家存在,那就是以沖繩島為中心的「琉球王國」。14世紀後半,島嶼組成的小型王國受中國明朝冊封,建立朝貢關係之後,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開展中繼貿易,流通轉售各地特產,成為東亞屈指可數的貿易國家,繁盛一時。
1458年,第一尚氏王朝第六代國王尚泰久王(1415~1460)下令鑄造「萬國津梁之鐘」,其銘文記載琉球匯集了朝鮮的優良文化,是一個與日本和中國建立緊密關係的「蓬萊島」,更以船舶成為「世界橋樑」,琉球國內所到之處皆充滿了海外異國之珍稀至寶,我們可以從中窺見當時貿易繁盛的模樣。琉球發展為貿易國家,形成周邊各國的人、物、資訊匯集的交流場域,如此的環境成為形塑琉球文化的重大因素。
但進入16世紀後半,日本開發石見銀山,以此為契機,亞洲各國的白銀交易急增,民間的航海貿易商業活動開始興盛。結果造成中繼貿易衰退。1609年薩摩藩的島津軍征服琉球,其後琉球雖仍延續與中國的朝貢關係,同時也遭編入日本的幕藩体制。為了取代衰退的貿易,轉而生產黑糖和薑黃並出口至國外。藉由此國內體制的革新,琉球轉型為新的社會體制,夾在日本和中國兩個大國之間,延續至1879(明治12)年。
透過交易融合各地的文化和思想
琉球文化的特徵在於,混合來自不同源頭的各種文化要素。例如16世紀的國王頒布的辭令書(御朱印),雖然以日本的平假名書寫,卻使用中國明朝的年號,並在上方左右蓋上了國王的印信「首里之印」。蓋印的樣式可能是參考明朝或朝鮮王朝的勅書。而同時代的日本在官方文書並未使用平假名,反而是以和式漢文書寫,無論是日本抑或中國,都沒有像琉球辭令書這樣的官方文書,是琉球獨有的形式。
在宗教領域也混合了各式各樣的要素。琉球的神社信仰偏重熊野信仰,各地皆有供奉賓頭盧(佛祖弟子)靈石的ティラ(寺)和グンギン(權現,譯註:化身之意)。ティラ是朝拜之處,與佛教寺院有些不同。而琉球的佛教則是盛行觀音信仰,將中國的媽祖(天妃)視為與觀音菩薩。再加上既有的ノロ(執祭的女性祭司)信仰裡,認為最高神女聞得大君的守護神是「弁財天」(譯註:源自於印度教女神Sarasvatī)。
這些都是深厚地連結了他界信仰和靈石信仰,以及女性的優異靈性信仰等沖繩地區的固有傳統信仰。熊野信仰是南海的「補陀落淨土」信仰,非常類似位於沖繩的海之彼端的他界「ニライカナイ」信仰。而以觀音、弁財天和媽祖為首的女性神祇信仰,則是受到自古以來的女性靈性信仰「ヲナリ神信仰」(譯註:姊妹神信仰)的影響。其中有趣的例子是「普天間權現」的典故由來,融入了媽祖信仰的故事。可以窺見伴隨著交易而從各地傳入的文化和思想,在琉球折衷調和。
以文化人的教養為優先
進入近世(譯註:一般指16~18世紀,日本史則是指安土桃山‧江戶時代,明治維新後則是近代),在經營國家的層面上,琉球文化追求新的意義。根據羽地朝秀(1617~1676)攝政時代發布的公文書集《羽地仕置》,對於17世紀後半的琉球士族來說,舉出應該學習的必備素養有書法、詩藝、茶道、花道、音樂和料理等。注重的並非像是日本武士般的武藝,而是以作為文化人的教養為優先。
以首里城為中心的統治階層大力推動藝能和美術工藝,這並非由各個愛好者自由地發展,而是琉球王國直接管理營運。首里士族負責古典藝能的活動發展,舞者全都由男性官員擔任。例如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的組踊誕生於1719年,當時舞蹈的目的是為了歡迎中國冊封使前來承認琉球國王登上王位,而在首里城首次上演。
款待中國冊封使之際,琉球當時設置了「踊奉行」這個藝能專業的職位,由玉城朝薫(1684~1734)擔任該職。其後,組踊持續發展,終獲琉球傳統藝能的地位。組踊以日本和中國的故事與琉球的傳說為基礎,採取日本的能、狂言、歌舞伎和中國福建閩劇的要素,是一種由音樂、演出、臺詞、舞蹈匯集而成的歌舞劇。在演劇之中也試圖融合各種文化。
活用軟實力以確保國際地位
作為表示臣服於德川幕府的儀式,琉球派遣使節團與薩摩藩主一同前往江戶城,訪問將軍所在之處以表示敬意,此稱「江戶立(江戸上り)」,前往江戶的使節團成員裡有藝能和音樂專業的人員,向將軍和大名(譯註:日本各地的諸侯)展露琉球的傳統技藝。其中特別是技藝高超且容貌端正的首里上級士族之子弟所組成的「樂童子」,不僅在江戶,在各地宛如偶像般的存在,風靡一時。
在「江戸立」之中,亦可見到琉球與日本的知識人之間的交流。被尊稱為「名護聖人」的程順則(1663~1735)在造訪日本之際,與新井白石(1657~1725)和擔任關白的近衛家煕(1667~1739)交流日深,獲招待至近衛家之際,曾以詩文頌詠其別墅而寫就的《物外樓記》,現在仍留存於京都的陽明文庫。此外,江戶時代的寺子屋(譯註:江戶時代讓平民百姓子弟接受教育的民間設施,也就是私塾。)所使用的道德書《六諭衍義》,則是留學中國的程順則帶回日本的書物。該書其後獻給將軍,甚至擴及全國。在日本道德的形成過程之中,此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此的文化外交不僅限於音樂和藝能,也發揮在美術工藝的領域之中。沖繩的代表性美術工藝為漆器,皆在名為貝摺奉行所這個專業的單位製作,成為外交之際的絕佳禮贈。現在於德川美術館仍藏有密陀繪(漆器的高級繪畫裝飾技法)的漆器,而北京紫禁城亦存有螺鈿漆器。這些逸品並非個人藝術家自由製作之物,而是由貝摺奉行所決定設計與規格後,由接受委託的民間業者依照規格製作,完成後再經過驗收交貨,才算大功告成。沖繩的風土適合製作漆器,因此王國時代產出了許多優良精美的漆器。
自風水思想誕生的沖繩原初風景
薩摩支配統治下的近世時期,琉球王國內部反而積極試圖中國化。採取儒家思想作為國家整體的意識型態,更導入風水思想等等的中國思想。18世紀曾進行以風水為基礎的聚落改造,催生出被視為沖繩原初風景的棋盤狀聚落與路旁成列的金錢樹。石獅子像和防止魔物入侵而置於丁字路口的石敢當以及龜甲墓,都是受到中國南部的影響,在此時漸普及於琉球。
此外,首里城亦在風水思想之下詮釋其定位,之後才進行周圍的都市開發。琉球的風水基於「抱護」(譯註:環抱護衛之意)思想,特徵是以樹木為障壁,藏風聚「氣」,在首里城周邊的丘陵地帶廣植樹木,為了在首里城和城下町聚氣而下了許多工夫。
從王朝文化擴散至庶民文化
琉球王國於1879年滅亡後,以首里為中心的王朝文化擴散至庶民階級和各地方。失去官職的士族階級在民間創作沖繩戲曲和民謠,成為庶民娛樂受到大眾熟悉親近。組踊也擴展至包含離島的沖繩各地,演變為具有地方色彩的傳統藝能,流傳於民間。沖繩現在被稱為「藝能之島」,王國時代的歷史背景,即是藝能獲得高度發展的原因之一。而漆器職人失去來自王國的訂單,為了維持生計,轉而貼近民間需求製作產品。
1945年的沖繩戰役,隨著許多生命的逝去,數百年累積的文化也遭到徹底的破壞。首里城等建築皆化為灰燼,戰後的沖繩文化重新歸零,再次出發。例如三味線得回收美軍罐頭製成樂器,才能重新開始演奏。紅型使用縣外地區在戰爭中倖免於難的型紙,將空彈殼當作糨糊袋(放入防染糨糊的圓錐狀袋)的袋口,試圖再次復興。戰爭中倖免於難的人,在多方努力之下,現在的沖繩文化得以再次復活,正迎向繁盛興隆。思考琉球‧沖繩的文化之際,我們絕不能遺忘,這些並非是無意間就能持續存在之物,而是突破重重困境才能展現眼前的樣貌。
標題圖片:首里城正殿是琉球文化的象徵。正式名稱為「百浦添御殿」。以中國的宮殿建築為基礎,中央採取日本的唐破風而設計出琉球獨特的樣式。1992年修復完成的正殿,是以1715年重新建造時的建築為模型。2019年10月因火災而燒毀(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