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如何運用民主制度對抗肺炎的防疫戰爭?
政治外交 社會 生活 醫療健康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口罩製造再度猛進
臺灣總統蔡英文,在3月30日視察了位於臺灣北部的口罩不織布工廠,並宣示未來臺灣將在4月以日產2000萬片口罩作為目標。在此前,臺灣的口罩生產量3月9日時點已經達到日產1000萬片,短短一個月後又要再挑戰翻倍的數字,讓不少人為之驚訝。如今,蔡英文再度宣布,未來將援助美國200萬、歐洲各國共700萬,與邦交國100萬個口罩。
猶記得在1月底疫情剛爆發時,口罩在臺灣曾經一度短缺,引發「口罩荒」,但這些問題卻在兩個月後成為穩定民心最重要的因素。政府有效集結了各大廠商,並且先將口罩收歸國有、限制購買量後,在請各廠商一同努力,組成「口罩國家隊」,在短短時間達成92條口罩產線,44天內產能提升13倍,歐美日各國都不敢置信。
此外,臺灣政府早先利用科技力量,製作APP即時顯示每間店的口罩存量,獲得國內外不少媒體與網友的關注。臺灣政府當時規定每人一週只能憑健保IC卡購買2片口罩。而現在,臺灣政府已經可以自豪地宣布,從4月9日起,民眾可以每隔14天購買9片成人用口罩、10片兒童用口罩,甚至過去禁止的口罩海外郵寄也重新開放(每2個月30片為限)。曾幾何時,口罩不足是臺灣政府的弱點,如今卻變成強項。
而另一方面,不少國家仍在為口罩不足而煩憂。以鄰近的日本為例,首相安倍晉三雖然在2月29日時召開記者會保證進入3月後口罩產量會達到6億片,不過3月底時,政策依舊只聞樓梯響,在推特上「尋找消失的6億片口罩」成為熱搜關鍵字。目前在日本,口罩依舊發放給醫療機關與老人設施等優先使用,一般民眾想透過藥局或是超市購買,相當困難。
獨裁與民主體制的對決
而就在此刻,中國對日本異常伸出了援手,將許多口罩與醫療物資送給日本當作「回禮」,以感謝中國當初在爆發疫情時的情義相挺。中國身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發源地,在肺炎爆發的初期,就被指責刻意隱匿疫情,沒有對國際社會坦白,並在提供世界衛生組織消息上屢屢過慢,甚至被許多西方媒體懷疑想操控該組織,誘導其他國家認為中國疫情不嚴重,而錯失了防疫最佳時機。
最後,疫情就在當初不透明的狀況下往外擴散,在中東的伊朗、歐洲各國的土耳其與義大利等相繼爆發後,歐美各國陸續淪陷。此時中國再以「救援者」的身份,提供醫療援助與資訊共享,並宣稱81000多位確診病患中,有75000多位都已經治療出院,無論數據或是真實性都無法考證下,世界各國的元首也只能暫時忙於自己國內的救災,再聽從中國大陸的片面建議與援助。
因此,這次的肺炎疫情中,也出現了另一種說法,「民主政治果然有其缺點,還是中國那種獨裁性質在執行的效率上比誰都好」。放眼歐美各國的相繼淪陷,卻只能以道德性的規勸為主,與軟性的封鎖來呼籲民眾不要外出相比,中國在當初的鐵腕封城,與不准民眾出家門或是關在自家小區等,確實展現「絕佳效率」。以美國為主的歐美民主體制國家,無疑在這次碰了一鼻子灰,變相成為中國「大外宣」的一部分。
民主效率,臺灣防疫
然而,跟中國距離不過100多公里的民主政體臺灣,卻在這次的肺炎風暴中始終將確診數字控制在適當數量。臺灣在2019年12月底,當時肺炎疫情僅在武漢當地時,便對飛機上的民眾實施檢疫,1月底在武漢宣布封城前,也率先一步斷航。至今兩個多月,臺灣政府除了對禁止歐洲與日本航班上被認為較慢外,並沒有特別大的疏失,也讓這兩個月的表現,被紐西蘭、日本等國家政治人物點名,成為「應該好好觀摩學習」的對象。
臺灣在2020年1月11日甫結束總統大選,現任總統蔡英文以高票連任後,隨即不到一週便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臺灣過去曾在2003年的SARS疫情中受創甚深,蔡英文當時擔任陸委會主委、副總統陳建仁擔任衛生署長,站在防疫的最前線上,與中國當局有過不少次交手。也因此,在這次防疫的第一時間,蔡英文與陳建仁即活用了當時訓練出來的應變能力,「料敵從寬」下選擇相信自己國家醫學的專業判斷,並立即推動口罩生產線快速生產。
民主制度常被人詬病的是,決策效率過慢,日本乃至於歐美西洋國家在這次的肺炎防疫中,也都暴露出了這項弱點。蔡英文政府在這次的防疫作戰中,採取相當快速的反應,原因也在於絕對的信任,臺灣的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在這次被交付重責,擔任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上面從正副總統到行政院長,對予陳時中與疾病管制署等相當信任,重要的政策宣示都交由他們負責。
在這次歐美與日本的防疫作戰中,許多政策都是由總統或總理大臣宣示,但他們本身可能非專家,無法像醫學或疾病專家能簡單易懂地解說。指揮官陳時中與疾管署官員們在這次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上面的高層也不擔心被搶光環,而是完全尊重專業。因而造就目前臺灣TVBS電視臺的民意調查中,陳時中的支持率竟高到91%,也是臺灣民意調查難得的數字。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must accelerate cooperation if we want to beat #COVID19. #Taiwan is willing to contribute our capabilities to better protect human health around the world. Today, I have 3 word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iwanCanHelp. pic.twitter.com/PBl1r81GHO
— 蔡英文 Tsai Ing-wen (@iingwen) March 19, 2020
網路科技的再活用
此外,網路科技的活用,也是臺灣民主在防疫作戰中相當透明公開的一部分。過往的官方記者會,許多電視臺會派攝影記者與SNG車跟導播到現場全程錄影,但是會視各家電視臺情況選擇自己需要的部分。而這次不僅官方全程直播外,衛福部長陳時中跟官員們更是讓臺下記者問到滿意,不同於歐美日等國官方自己選時機結束。許多網友也透過直播,完全透明地聆聽記者問題是否專業,官員回答是否到位。
官方在社交網路的宣傳上也不遺餘力,包括推特、臉書等帳號,變成臺灣政府宣傳的最佳管道。官方善用英文,完整解釋目前臺灣的防疫進度,直接成為外國媒體擷取資訊最好的素材。大幅圖片搭配設計好的文字,與蔡英文在社交網站上親切的對話感,不論是哪國人都可理解,分享數暴增,臺灣政府在防疫宣傳的社交戰略上可說是空前成功。
獨裁國家對人民可以毫無感情,但是民主政體必須要視民意隨時臨機應變。臺灣過去經歷長時間獨裁統治後才走到民主直選,如今又在獨裁大國中國旁邊,一直以來都是戰戰兢兢地與其共存。雖然民主化歷史不過30多年,不過臺灣民主的內化力量卻異常強勁,在這次的肺炎防疫中也再度顯現。但這樣的「高效率」也引發正反批評。
執法是否太過嚴苛?
按目前的發展,已經有人擔心,防疫的成功,有沒有可能讓這種民主價值延伸成為激情的民粹?事實上,這次臺灣在檢疫與居家隔離的執法上相對嚴格,不但用手機定位掌握隔離者,一旦中途離開,會被判處100萬臺幣罰鍰,甚至最近政府還搬出新規定,只要一離開居家隔離處,就直接送往強制隔離所,並不給與任何補償,甚至還要強制人民在大眾運輸上戴口罩等。有反對聲音認為,這已經太過強勢,侵害到基本人權。
然而,網路調查上,各年齡層的人士仍大多支持政府的做法。主要原因在於解嚴30年來,臺灣的國家體制還是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母體,中央權威仍是相當高。過去戒嚴令時期,國家等同戰時體制,制定動員戡亂條例。臺灣在SARS過後,制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實施辦法」,賦予指揮中心指揮官很大的權力,也因此陳時中才會在這次疫情中被賦予重任,突然竄紅。
再者,臺灣本身有走向實質獨立與跟中國統一的政治背景互相拉扯,以至於政治人物在施政前,都會變得過於考慮、甚至討好人民。深怕人民在下一次會因為「看不順眼」而轉投其他政黨,自己也失去執政機會。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中,民進黨當時就因強推各項政策引發不滿,造成人民反感,最後國民黨大勝。該黨的高雄市長韓國瑜甚至成為明星政治人物。
因此,民進黨也學到教訓,這次以人民感受優先,疫情爆發時,原先陸委會通過可放行中國籍陸配子女入臺,卻在網路延燒,一夕間湧入大批憤怒的臺灣網友留言,讓陳時中以指揮官身份「強勢」撤離陸委會的許可。隨後,一對英國男女在臺灣被隔離,因抱怨環境不好,結果BBC刊登報導後湧入大批臺灣網友抗議,外交部也介入下,逼到最後該英國女子出面道歉。
這些事情,都慢慢顯現臺灣政府快速反映民意的一面,但臺灣人民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太激動,漸漸民粹化。因此「民粹化」批評的出現與歸納是絕對有道理的。不過臺灣在經歷多次轉型後,此刻能夠拿出這樣的效率,並視民意隨時調整戰略,雖不能說盡善盡美,在這次的肺炎風暴中仍證實了臺灣特質的民主效率、在妥善法律制定與橫向協調做好下,展現的高效率絕對是獨裁政體的反證。
標題圖片:臺灣總統蔡英文視察口罩生產線,親手觸摸不織布(中華民國總統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