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的「都市傳說」——從「裂口女」到「如月車站」

社會 文化

以往作為「身邊發生的真事」,那些靠人們口口相傳的半真半假的靈異事件或鬼故事,如今在網路空間不斷繁衍。民俗學者可以從這種「都市傳說」產生的背景和傳播模式來解讀社會的變化。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怎麼說。

飯倉義之 IIKURA Yoshiyuki

1975年出生於千葉縣。國學院大學文學系副教授。專業是口傳文學、現代民俗論。國學院大學研究所畢業後,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機構研究員等,2015年4月起任現職。著作有《怪人熊楠,談妖怪》(合著,2019年,三彌井書店)、《感受怪異的魅力》(合著,2016年,青弓社)、《日本河童的真相》(2010,新人物往來社)等

一個戴著口罩的陌生女子一把抓住路過的小孩,問:「我漂亮嗎?」瑟瑟發抖的小孩回答「漂亮」後,她就會把口罩取下來:「這樣也漂亮嗎?」口罩下面是一張嘴巴裂到耳朵的臉——無論年齡多大,基本上只要是日本人,大概就都聽到過「裂口女」的故事。近年來,裂口女作為日本原產的鬼故事也開始風靡海外。

「『裂口女』大概算是第一個純國產『都市傳說』吧。」研究現代口傳文學的國學院大學文學系的飯倉義之副教授說。像「裂口女」這樣的都市傳說到底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發展變化到現在的呢?

「裂口女」其實是可疑人物資訊

飯倉介紹道,1978年的一個傍晚,岐阜縣八百津町(還有其他說法)一位老年村婦說看見了一個嘴巴裂到耳朵的女人站在自家院子的角落裡,於是這個流言便不脛而走。「1979年,《岐阜日日新聞》(現在的《岐阜新聞》)第一次報導了裂口女的傳聞,然後這件事在小孩群體裡傳來傳去,後來就越傳越誇張。比如戴著口罩,穿著紅大衣等等...後來還發展出了很多其他說法,諸如拿著鐮刀,6秒就能跑完100公尺,討厭髮蠟,給她黃金麥芽糖,她就會饒自己一命等等。」

據說「裂口女」的傳聞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從岐阜傳到了青森,甚至鹿兒島。「這一傳播速度的背後,有當時上補習班的小孩日益增多的因素。在此之前,小道消息很難跨學區傳播。而補習班卻聚集了來自多個學區的學生,於是當一個小孩講了『我們學校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之後,其他小孩子就會覺得『哇,好可怕,會不會也跑到我們學校啊』,等回到自己的學校後,就會將這個消息講給別人聽。他們還會打電話之類的告訴親戚們,還有其他的報刊和電視上也會開始報導這件事。」

對於孩子們而言,裂口女讓他們害怕,屬於一種可疑人物資訊。「補習班是從傍晚開始的,(補習班下課後)孩子們成群結隊地走在夜晚的城市,看到了很多以往沒有見過的大人們的形象。這裡面有正趕去夜店上班的風塵女子,也有酩酊大醉的醉鬼。這其中可能有人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孩子們這種不安的情緒就投射到了裂口女上。」

「最開始的時候,老師和家長都比較擔心小孩們的安全,好像還做了巡邏和集體放學。1979年暑假即將到來的時候,這個消息就基本上沒什麼人傳了。只有極具衝擊力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記憶當中,然後被收編進了妖怪的隊伍。」

岐阜市柳瀨商店街上的「裂口女」主題鬼屋「恐怖小路」。2012年開始舉辦的夏季限定鬼屋,2019年9月停辦(時事)
岐阜市柳瀨商店街上的「裂口女」主題鬼屋「恐怖小路」。2012年開始舉辦的夏季限定鬼屋,2019年9月停辦(時事)

第一次熱潮:媒體注意到了年輕人的口頭傳播

在裂口女的故事不斷傳播的70年代後期,日本的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維繫城市生活的統一基礎設備——電視、汽車、電話等——開始在全國普及。

把「都市傳說」一詞介紹到日本的,是1988年翻譯出版的美國民俗學者Jan Harold Brunvand的著作《消失的搭便車者》(1981年)。當時口傳文學研究領域只將研究對象局限在民間傳說等古代文本中,而年輕氣盛的日本青年學者們據說是受夠了這種墨守陳規的做法,希望給學界注入新鮮血液,能夠通過研究現在的八卦和傳言的背景來揭示現代都市的特點,於是就翻譯了這本書。

Brunvand將「在城市生活的背景下,被傳成朋友的朋友身邊發生的新奇故事」定義為「都市傳說」。例如,搭便車者其實是幽靈,又或者床下藏著一個殺人魔之類的故事。幽靈搭便車者,如果追本溯源的話,這個題材是可以上溯到1800年代的出租馬車時代,然後在馬車社會向汽車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經歷了多次演變,再加上報紙等媒體的發達,於是便加速了這一傳說的傳播。例如,在報紙專欄看到的或在收音機上聽到的段子被人當成身邊的真實事件般到處傳播,當傳播到一個地方後,又會被附會上這些地方的特點,再添油加醋地傳播開去,最後傳遍美國的各個角落。

「80年代後期的日本,年輕人之間的口碑傳播受到關注。比如霜淇淋專賣店Hobsons和31的店外排起了大長隊,或是最近流行起了波士頓包等等,國中生裡總會有什麼忽然就火起來,然後成為社會現象,引發熱議。首都圈的國中生高中生群體中,『那個很讚』的話題眨眼間就通過口碑傳播在人群中瘋傳開去。這種現象的時代背景是出現了家庭餐廳和超商後,高中生和大學生都可以打工了,於是手頭就寬裕了,在整個日本經濟的泡沫被不斷推高的過程中,包括國中生在內,所有小孩的購買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而對孩子們的口碑進行分析的市場行銷手法也越發受到重視。」

這種市場行銷的經典案例有樂天的「小熊餅」。「如果發現有眉毛的考拉的話,那天就會很幸運」——這樣的傳言在女高中生中口口傳開。該公司也抓住了這個機會,狠下功夫,比如增加了些考拉的圖案等等,讓這款餅乾零食成為了保存食品,2019年迎來了發售35週年。

「當時流傳的傳言中,有摸一摸佐川急便物流卡車上畫的卡通快遞員的兜襠布就會得到幸福呀,還有如果一對戀人去上野公園的不忍池划船就會分手之類的。於是,雜誌什麼的也開始徵集這種傳說的投稿,用‘都市傳說’這個詞搞起專輯來。」寫手們搜羅了這種段子,然後有意識地添油加醋一番,不斷把話題炒起來。一個典型代表就是人氣雜誌《Popteen》上介紹的「人面犬」。據說這只狗能口吐人言,長著一張中年歐吉桑的臉,能以時速超100km的速度追蹤車輛。

「這類都市傳說在平成初年,90年代初期迎來了人氣巔峰,並在95年之後熱度逐漸退去。因為阪神淡路大地震、奧姆真理教的地鐵沙林事件接踵而至,整個社會氛圍不再適合講怪力亂神了。媒體也都不約而同地停止提及靈異段子。」

第二次熱潮:誕生於網路的鬼故事

進入21世紀後,都市傳說東山再起,在網上掀起了熱潮。「第一次熱潮是由電視臺、雜誌等媒體搜羅孩子們之間流傳的傳言,製造了一場狂歡。2000年之後文本網站的全盛期,這把火首先從博客燃起。匯總了過去的都市傳說的博客流量大增,最終編冊成書,之後便不斷有講都市傳說的書問世。對於學生時代經歷過第一次熱潮的人而言,這是一次懷舊,而當時沒有參與過第一次熱潮的其他年齡段的人則覺得很有趣,這個話題又再次引起了關注。」

此外,hBBS的2ch上出現的有趣故事又被雜誌和電視臺提及,於是新的都市傳說便源源不斷地產生了。比較有名的有小學生在鄉下田裡發現了不吉利的白色怪物「Kunekune」,還有被詛咒的小盒子「Kotoribako」、身高兩公尺以上的女妖怪「八尺大人」等。「這些恐怖故事的長度基本上都超出了口口相傳能夠講述的故事長度。這類故事在網路上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

2010年左右起,以SNS為中心出現了參加型的傳言故事。其中「如月車站」最早在2ch上傳播,後來又轉戰推特,十多年來一直為網民津津樂道。最早是2004年2ch論壇的一個帖子——「從新濱松車站坐電車。明明是每天都坐的通勤電車,卻開到了一個聽都沒聽過的無人車站。我該怎麼辦?」樓主以求助的方式發了帖,一時引來無數人回帖,樓也越蓋越高。

「等樓蓋到一定高度之後,就會有熱心網友跑去總結,弄個『匯總網站』,然後這個版本再被不斷轉載。因為他們都是以一種身臨其境的『聲音』發言,所以讓你感覺到好像是在聽現場交談。網友即時地參與話題,把樓越蓋越高,於是一個個都市傳說就誕生了。這就是網路時代的第二次熱潮的特點。而且鬼故事還特別多。我感覺網友還有參加『怪談體驗家家酒』、『走進世界之謎家家酒』之類的『扮家家酒遊戲』的感覺。」

與以往主要靠口頭傳播的都市傳說相比,在數位世界傳播的都市傳說要麼一直保持原版不變,要麼就變得面目全非,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因為口口相傳每次都是根據記憶內容來講的,所以即使細節會有出入,主要故事也不會變。而網路傳播一方面可以直接複製黏貼,另一方面也可以想怎麼改就怎麼改。傳播方式也具有即時性,與物理距離沒有關係。國外的傳聞也能很快在國內網上傳播擴散。」

2000年之後,「裂口女」也經由網路傳到國外,再次引發關注。比如到了韓國,女人就變成了戴紅口罩等等,跟日本版呈現不同的特徵。「在沖繩、臺灣、韓國、中國等地自古就有妖魔鬼怪只能走直線的傳說,所以韓國的裂口女也沒法轉彎,連樓梯都不會爬。而且據說還交了個男朋友,是個戴口罩的光頭口裂男。當都市傳說傳到了對現代都市生活習以為常的國家後,它就會發生一些改變,讓整個故事更加符合這個國家的文化。」

網路的「資訊繭房化」和假新聞

在都市傳說的第二次熱潮中,出現了靠編都市傳說維生的藝人。「2006年左右開始走紅的前搞笑藝人關曉夫就是代表人物」。最早是一個綜藝節目,裡面有個藝人講述都市傳說的環節,他就是靠這個環節火起來的。「信不信由你!」這句臺詞變得膾炙人口,現在《用力過猛都市傳說》等節目和直播中都能看到他活躍的身影。
 
最近,人氣Youtuber的檢驗都市傳說真偽的視訊點擊量很高。「比如有個傳說是『異世界電梯』。說的是找個10樓以上的大廈,然後一個人去坐電梯,如果按照規定的順序按按鈕的話,就能穿越到異世界去。然後那位Youtuber就真的跑去試了一試。」

以往作為「朋友的朋友」身邊發生的真事而傳播的都市傳說,到了數位時代後,就像人氣遊戲一樣更快更廣地擴散開來。不過飯倉稱,最近能傳播到不同圈層的「出圈」都市傳說越來越少了。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網路的資訊繭房化。網路社會有個越來越明顯的傾向,那就是只愛逛某一個網站的人,大都是三觀相近的人群聚,他們很難遇到其他意見不同的群體並展開交流。此外,越來越多的人根本不關心事實真相了,只相信自己的願意相信的,對不願意接受的資訊就統統打上謠言的標籤,至於那種真假難辨的資訊的有趣之處,大家也越來越不買帳了。」

飯倉感慨道,現在將不安的情緒投射到現實對象的政治手法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其對象是非法移民、中國、韓國,或是日本。之所以將不安的情緒投射到裂口女或幽靈身上,其實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認為現實世界的人類是不會做那種事的。現在我感覺放眼全球,能夠產生都市傳說的土壤嚴重流失。全球範圍內,一種閉塞感不斷蔓延,或許在這茫然的不安之中,人就總想去抓住些什麼確實的東西。我覺得在這種環境下,越來越多人跑去緊緊抓住研究者稱之為都市傳說的假資訊、假新聞,也是滿諷刺的。」

標題圖片:PIXTA

網際網路 資訊 流行 小孩 都市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