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裏的灣生—花街祇園的老臺北
生活 觀光旅遊 臺灣香港 文化 歷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本文原寫於2017年7月,採訪對象三好通弘已於2019年3月過世。)
祇園辻利的發跡地竟是遙達的南國
初夏的7月午後,人潮熙攘的四條花見小路街區,令人煩躁的熱浪把神情略顯不耐的遊客們驅趕至一家狹窄的店門前。通往2樓的階梯上,站滿了急於入內一求救贖的各國遊人,用著各自的語言,彼此間焦躁地打發等待的時間。
令遊客趨之若騖的這家店,名叫「茶寮都路里」。「都」指的是京都;「路」則是門前的四條大路;最後一個「里」字,是為了彰顯茶之故里——宇治。而都路里的讀音(つじり)又可寫成「辻利」,也正是茶寮都路里的母企業——「祇園辻利」。
不論臺灣遊客或是京都在地人,對於祇園辻利應該都不陌生;但若說到這家京都名店原本並不在京都,而是位於遙遠的南國臺北市,且創業者交遊廣闊,被當時的臺灣人稱為「民間總督」的話,大多數人想必都是一臉狐疑甚至不可思議。
日治初期的26歲青年前往南國
1899年(明治32年),臺灣成為日本國土不到四年後,一名叫做三好德三郎的宇治人,懷抱著振興茶業的雄心壯志來到這片危機四伏的未開化之地。當時,這位日後被奉為「民間總督」的青年只有26歲。渡臺前就已獲得中央官僚賞識的德三郎,帶著前臺灣總督樺山資紀(首任)等大人物的介紹信來到臺北開設「辻利茶舖」,最後落腳榮町,其位置就在現在重慶南路、衡陽路口的星巴克。
來到京都祇園辻利這天,迎接我們的是幾天前還在住院的三好通弘會長。儘管身體微恙,但為了和來自臺灣的我們見面,老人家還是堅持親自受訪。走進不算寬敞的店內,在店員的引導下一行人來到地下的會客室。一進入房間,我的目光立刻被牆上掛滿的賞狀與家族照片吸引;這裡的佈置處處可見臺日兩地間的深刻羈絆。而就在我準備錄音的當下,高齡83(2017年)的他突然以洪亮的嗓門唱起了〈臺灣神社のお祭り日〉,似乎一談到臺灣就元氣飽滿,忘了自己才剛出院。
第三代會長於12歲時回到日本
三好通弘會長在戰前就讀「旭小學校」(現東門國小),1934年(昭和9年)出生於臺北辻利茶舖2樓。日本戰敗後,12歲的他被迫離開故鄉臺灣,和家人從和歌山縣上陸,回到了日本。談話間,他不斷流露出對臺灣的思念之情,時而笑得像個孩子,下一秒卻又眉頭深鎖;遙遠的南國故鄉對他來說,彷彿是一個充滿歡笑的樂園,同時也是人生最大的無奈。被問到最喜歡臺灣的什麼時,三好會長不假思索地回答:「水果!」然後突然間,滿臉笑容的他又唱起了〈臺灣楽しや〉這首戰前的著名歌謠。將近兩個小時的談話中,這位「老臺北」接連唱了幼稚園和小學時的校歌,甚至三不五時講出一些臺語詞彙,說自己以前是個「猴囝仔」、祖父德三郎總是搭「拖車」(人力車)到總督府等等,令我不得不訝異臺灣究竟在他心中烙下了多麽深的印記,才會讓眼前這位年過八旬的長者至今記憶猶新。
日本在戰場上接連失利後,臺灣也開始遭受盟軍轟炸。三好家族位於市區的住宅於1944年(昭和19年)3月被炸毀,隔年5月底,「臺北大空襲」發生,市內有上千人罹難。當時,三好一家為了躲避戰火而疏開到土城,接受三好德三郎生前(1939年・昭和十四年逝世,葬於臺北三板橋墓地,戰後遷葬宇治)的事業夥伴廖姓茶商照顧。戰後,在臺灣耕耘近半世紀的辻利茶舖事業歸零,德三郎的長子正雄攜家帶眷回到京都過著縮衣節食的日子,依靠的是親族的資助與顧客的愛護才得以在故里重新出發。而提到當初被迫離開臺灣時,三好通弘會長回憶起自己曾目睹國民黨軍人的暴行,因此對臺灣有更深的不捨。
身在京都,一生熱愛臺灣
回想兒時,他說自己立志加入海軍,並不想涉足家業。這或許是當時的社會氣氛使然,也可能是因為自己身為三男的緣故。然而1965年(昭和40年)左右,同樣是「灣生」的三好正雄由於健康因素而把家業傳給了三男通弘。順帶一提,三好正雄之名乃是由位高權重的後藤新平親自命名。而三好通弘繼任後,長年致力於祇園商店街的發展,並擔任「祇園商店街振興組合」會長,在當地是德高望重的長老級人物。
如今,這位在臺北僅僅生活12年,且離開臺北已70年的長者依舊口口聲聲強調自己是臺灣人,好像永遠說不膩般地稱讚著臺灣的好。在臺灣人前仆後繼造訪京都、愛上京都,甚至想移居京都的此時此刻,請別忘了在京都的祇園,有一位老臺北,用他的一生熱愛著臺灣。
標題圖片:位於臺北的辻利茶鋪(中研院臺史所)
(原文《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