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閱讀臺灣文學

臺灣飲食散文60年:美味的記憶長存

文化 飲食 生活

從筆者精心挑選的飲食散文中,探討臺灣料理究竟是什麼?並解讀與美味同在的情感,追尋料理的變遷。這次列舉了四本書:《食在廣州》、《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味道福爾摩莎》、《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臺灣料理是什麼呢?ChatGPT的解釋是「臺灣料理是指形成臺灣獨特飲食文化的多樣料理。」感覺似懂非懂……大岡響子在「「臺灣料理」是什麼料理呢?」中這麼說:

解釋「何謂臺灣料理」的難處,正源自於臺灣昔往所走過的曲折複雜歷史。也正因為如此,對潛藏於這份美味背後的事物,人們不妨再多一分馳騁的想像。

食在臺南?:邱永漢《食在廣州》

說到在戰後日本飲食散文中成為先驅的一本書,想必就是《食在廣州》(*1)了吧(*2)。作者邱永漢(1924-2012)出生於臺南,就讀臺北高校後,來到日本東大學習。儘管畢業後短暫回到臺灣,後來卻因為涉及臺灣獨立運動,逃亡香港,最後移居日本。邱永漢的小說《香港》一書獲得直木賞後,隔兩年的1957年出版了在雜誌連載的本書。

《食在廣州》邱永漢著,中公文庫,1996
《食在廣州》邱永漢著,中公文庫,1996

作者以灑脫的筆觸,夾雜他在香港的體驗,寫下如標題所述的廣州料理和中華文明。以粽子為例,書中從被視為起源的屈原故事開始,一直說到到形成現代節日的原委,解釋端午節要吃粽子的理由。他以比較中日兩國文化的角度,伶俐分析箇中不同,讓人獲益良多。臺灣料理在書中並不是主題,但一提到臺灣粽子,作者態度搖身一變,不只詳細解說,敘述也充滿揪心、溫暖的生活感,令人感觸良多。其中還提到自己對於口味的堅持,是承襲生於臺南的老饕父親。這種複雜的溫度很是別緻。

2022年9月從NPO法人日本臺灣教育支援學者協會(SNET)編發行的《臺灣書旅――認識台灣書籍小冊》一書中,並非以既定的主題來分類書籍,而是根據書中內容,將400本與臺灣有關的書籍,分成29個類別。在眾多分類當中,只有臺南是唯一一個變成主題的都市。在臺灣飲食文化書中,更有31本與美食有關的書籍。內容之豐富,又分成美食和食譜兩類來介紹。如果邱永漢還在世,一定會寫出一本《食在臺南》吧。

(*1) ^ 從1954年到1956年,在雜誌《あまカラ》連載後,1957年由龍星閣出版單行本,1996年轉為中公文庫。

(*2) ^ 丸谷才一在《假內行美食家》(文藝春秋,1975年)中,選出三本戰後日本以食物為題材的書籍,首先提及的就是《食在廣州》。

果然是食在臺南!:辛永清《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

在日本提到臺灣美食之都,即使沒去過臺南,也有很多人會聯想到臺南。這恐怕是因為《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3)這本書的形象深植人心。本書作者是臺南的名門大家閨秀,在日本則是知名料理研究家――辛永清(1933-2002)。「安閑園」是個偌大的宅邸,庭園內擁有一年四季都會結果的果樹。辛永清回想她在這裡和大家族的生活點滴,以高雅、流暢、華美的文字,寫下這本飲食散文。

《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辛永清著,集英社文庫,2010
《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辛永清著,集英社文庫,2010

她的生活在絢麗的料理和熱鬧的大家族點綴下,可說是多采多姿。在日治時期的臺南,父親辛西准很早便學習日語,後來事業有成,在總督府也擔任重要職位。他一直守著家族之名、家族宗教,還有自己文化傳統。這樣的生存姿態,在這本散文中,也以本質相通的凜然樣貌表現無遺。

書中最迷人的是,從備料開始,就細心製作的各種究極料理。正因為是在安閑園的餐桌上,才能抱著宛如窺視博物館的心情,閱讀那些寶貴的料理。然而看著看著,卻出現若不會殺雞做菜,就嫁不出去的說法。對廚藝的要求之高,令人寒毛直豎。同時也讓人訝異,原來博物館級的料理,竟是人人都會做的。證據就是,各章節尾都會附上食譜,諸如給青春期孩子吃的「薑燒雞肉」、在父親生日等節日吃的「什錦全家福大麵」、加了豬血的「豬血菜絲湯」。就這麼公開連我都有可能做得出來的口味,除了感謝作者如此大方,卻也認清難度實在太高,只能妄想著就算是夢也好,希望有一天頭上插著茉莉花,誤入安閑園的餐桌。對自己的料理手腕有信心的人,請務必閱讀這本書試做看看。

(*3) ^ 文藝春秋,1986年出版後,2010年轉為集英社文庫。

街頭臺灣料理:焦桐《味道福爾摩莎》

如果《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是夢幻美食,那《味道摩爾摩莎》(*4)就是親民、現實中的街頭臺灣美食。作者是著名詩人焦桐(1956-),除了本書,將食譜化為詩的《完全壯陽食譜》(*5)也有日文版。

《味道福爾摩莎》焦桐/川浩二譯,みすず書房,2021
《味道福爾摩莎》焦桐/川浩二譯,みすず書房,2021

在日文版的序中,作者自曝他對「臺灣味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搜索枯腸。請大家先看看整排目次的60道菜名(原書有160道)。本書正是針對那道問題的回答,同時以「說到臺灣美食,首重小吃」這句話,斷定臺灣料理的其中一個特色。接著以滷肉飯、蚵仔煎、炒米粉等生活中輕鬆食用的小吃為中心,針對每一道料理剖析它們紮根在臺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並與自己的經驗結合,逐一闡述。

舉例來說,在日本也很有名的「滷肉飯」、「魯肉飯」的「滷」字,其實是用醬油燉煮的意思,「魯」則是借字。還加註「滷肉飯」、「魯肉飯」都是北部的說法,南部則叫「肉燥飯」的小知識。讓人一讀就有股衝動想立即去吃,是因為作者在實踐篇也寫得很完美,不僅附上作者推薦的店家情報,還大方分享能互相搭配的推薦料理,以及在店內的享用方式。

後半作者藉由回憶,分享了各種臺灣味。例如作者大學聯考落榜,在金門服兵役時,吃到的蚵嗲;忘卻半年後被女朋友甩有多痛苦的貢糖;還有學生時代頻繁造訪的永和豆漿。

本書中最豪華、甚至不能說是小吃的料理,就是佛跳牆這道高級湯品了。書中提及,作者每年除夕都會親手做佛跳牆,送去妻子娘家。此外,臺灣在坐月子時,有每天吃麻油雞的習慣。作者在妻子做月子時以及往後,都會做麻油雞給她吃。但妻子後來罹癌去世。某天他發現和妻子常去的豆花店歇業了,想到一起吃豆花的妻子也不在了,內心失落不已。

本書除了是一本臺灣平民風味的導覽手冊,也是能充分體會人生酸甜苦辣的一本書。

(*4) ^ 川浩二譯,みすず書房,2021年。

(*5) ^ 池上貞子譯,思潮社,2007年。

必須守護的臺灣北部家庭料理: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這本書老派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封面,是出自生於1983年,擔任平面設計師的作者――洪愛珠的手筆。她的家族從200年前就定居在臺灣北部,但其家庭料理已經瀕臨滅絕,讓她甚至以「老派」來形容自家料理。日本近來出版了許多臺灣美食書,然而對於家庭料理,卻仍處在未知階段,令人訝異。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洪愛珠著/新井一二三譯,筑摩書房,2022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洪愛珠著/新井一二三譯,筑摩書房,2022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6)是從作者剛開始一個人生活時,住家那個小小的I字型廚房開始回顧。小時候位於臺北郊外的大宅邸中,有著祖母大大的廚房,及母親的歐式系統廚房。故事就以祖母、母親、作者三個世代的女性的廚房為中心,慢慢向外擴展。

故事的骨幹是三個世代女性們的臺灣家庭料理與家族的記憶,穿插在英國或東南亞滯留時做客的經驗,及作者在當地的廚房中發生的故事。作者以客觀的眼光,從比較文化的觀點,點出臺灣料理的特色,藉此呈現給讀者,非常高明。

本書有著像這樣冷靜的觀點,同時作者有一股使命感,無論如何都要寫下逐漸消亡的臺灣家庭料理,以及和去世母親的回憶。配上這股熱情,提升了本書對各種臺灣料理的剖析程度。例如對滷肉的堅持、切仔麵的精髓、大量炸物的訣竅、在迪化街買東西的方法,還有在臺灣料理界算是後生晚輩的鳳梨酥的來歷等。

本書在臺灣社會獲得爆炸性的支持,作者筆下關於母親和她個人對臺灣料理的記憶,已成了如今臺灣社會共通的「老派」臺灣料理紀錄。

暢談、吟味文化的臺灣飲食散文

邱永漢在《食在廣州》中展現廣州的美食知識,同時寫下自己的原點――臺南料理以及父親的記憶。30年後,也就是1986年,辛永清帶著少女時代的回憶,從正面寫下日本在地及臺南當地的豐富飲食文化,出版《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臺灣當時還實施戒嚴令,是個作者也必須自稱中國人的時代。約30年後的2012年《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也在臺灣翻譯出版,並被中國時報評選為十大好書。2015年,焦桐將一路探索的臺灣味,平民派的臺灣料理從何而來,以及與妻子之間的回憶整理成《味道福爾摩莎》。2021年,洪愛珠認為有些東西必須受到保存,因而寫下臺灣北部的家庭料理以及母親的記憶《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出版後獲得許多獎項。

邱永漢寫下《食在廣州》後過了60年,2010年後,日本出版了許多關於臺灣美食的書籍。臺灣也認為「臺灣料理受到曲折又錯綜復雜的歷史影響」,歷經不斷變化、融合之後,好吃自然不用說,更開始扛起談論、品味臺灣文化的重要任務。

本篇列舉的四本臺灣飲食散文,都有著和重要之人的回憶。進食就代表過活。正因如此,只要回憶中的美味和香味存在,回想之人一定也會和回憶之人一起活下去。

標題圖片:PIXTA

(*6) ^ 新井一二三譯,筑摩書房,2022年。

飲食文化 臺灣 文學 邱永漢 美食 翻譯 翻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