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閱讀臺灣文學

以臺北為舞臺的臺灣文學

文化 語言

經歷過清朝、日本及國民黨統治的臺北,即便受到歷史翻弄,仍然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城市面貌。有多數的臺灣文學作品便以這樣的臺北作為舞台,本文將介紹6篇傑出小說:《龍山寺的曹老人》《燃燒的女人》《台北人》《古都》《天橋上的魔術師》《私家偵探》。

以日本統治時期為舞台的偵探小說:《龍山寺的曹老人》

約自18世紀左右起,臺北以龍山寺一帶的艋舺(萬華)為中心開始發展起來。在清朝統治後期,於1875年設置臺北府、85年建立臺灣省,作為省都積極整備,正式邁入都市化。95年,日本為了統治臺灣,在臺北成立臺灣總督府,發展近代化都市建設。

擔任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專長為解剖學的金關丈夫(1897-1983年,筆名林熊生),於1943年在「臺灣公論」發表的偵探小說《龍山寺的曹老人》(*1),以日本統治時期的萬華為舞台。曹老人整日坐在龍山寺內,但誰也不知道他的來歷。有一天,許夫人的金環被偷了,曹老人精彩推論出犯人。實際上,犯人在前一晚偷偷潛入龍山寺內,擲筊問了許家的情況與金環的所在之處,而睡在龍山寺的曹老人全都聽見了。看起來只是呆坐在那裡的曹老人,其實對生活在萬華的人們瞭若指掌,一一解開謎團的名偵探。

(*1) ^ 『南の風創作集』法政大學出版局、1980年。

描寫1945年台北大空襲的小說:《燃燒的女人》

龍瑛宗(1911-99)於1937年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榮獲雜誌《改造》的懸賞小說佳作,戰後發表了極短篇小說《燃燒的女人》。內容寫著:「五百公斤的彈藥毫不留情地落在臺北市各地,炸出一個個大坑洞,一具具沒頭、沒手沒腳的奇怪屍骸被挖出來運走」(*2),描寫了美軍於1945年5月31日進行台北大空襲的慘況。甚至是現在以迪化街聞名的大稻埕也停止做生意,受到嚴重破壞。龍瑛宗曾寫道:「我忍不住想著日本的五十年殖民統治就此崩解,這五十年間宛如一場夢逐漸散去」(*3)

因為日本二戰戰敗,「日本的五十年殖民統治」崩解,大約50萬名的在臺日人引揚歸國。取而代之的,是在國共內戰中敗給共產黨的國民黨軍隊等,大約150萬人在蔣介石的率領下從中國大陸遷移到臺灣。

描寫外省人悲哀的小說:《台北人》

《台北人》
《台北人》

1949年,蔣介石把中華民國政府遷移至臺灣,台北成為臨時首都。

提到以這個時期的台北為背景的作品,最先聯想到的是白先勇(1937-)的短篇小說集《台北人》(*4)吧。白先勇生於中國江西省,他與擔任國民黨將軍的父親白崇禧一同於52年來到臺灣。

小說《台北人》收錄了白先勇在65年到71年之間發表的14篇短篇小說。其中一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描寫曾經是上海紅牌舞女的金兆麗在臺北市鬧區的西門町舞廳上班的最後一夜。縱使懷念過去的風光和戀情,但為了在臺灣生存下去,選擇嫁給當地的老頭子。作為舞女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把40歲以舞者為業的女性的悲哀刻劃的淋漓盡致。

《台北人》的主角們都不是台北出生,而是二戰後與國民黨一同來到臺灣、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第一代。他們高呼著反攻大陸的口號,深信有一天能夠回到故鄉而渡海來臺,但是中國也好,青春時代也好,都已經回不去了,只能夠在以中國地名命名的臺北街頭,一面夢想著回到故鄉過日子。白先勇諷刺地把這些外省人的故事冠上了《台北人》的標題。

(*2) ^ 『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2冊 小說集(2)』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首次發表於1946年4月23日的《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123頁。

(*3) ^ 同上。

(*4) ^ 日文版『台北人』由山口守翻譯、國書刊行會、2008年

向川端康成小說致敬的作品:《古都》

解嚴之後,臺灣社會因1990年代的民主化發生激烈變化。朱天心的《古都》(臺灣於97年出版)(*5)以臺北為舞台,描寫記憶與身分認同的矛盾。94年的臺北市長選舉、96年的第一次總統民選,在臺灣國族主義(nationalism)高漲之中,開頭的第一句是「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在此之前屬於中華民國的歷史記憶,轉換成臺灣,呈現出外省第二代在身分認同上遭遇的難題。

以川端康成的小說《古都》裡出現的雙胞胎為靈感,比喻為臺北和京都兩座城市,把瞬息萬變的臺北與作家認為是永恆不變的古都的京都相互對比,文中穿插著大量地名進行描寫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20世紀的臺灣文學背負著臺灣的歷史重擔,沉重且意味深長,正因如此,其中也有不少如缺乏對臺灣歷史的認識,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內容的作品。

首次登上日本教科書的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

《天橋上的魔術師》
《天橋上的魔術師》

另一方面,21世紀的臺灣文學從沉重的歷史解脫,描寫現代人的感性,具有更為普遍的文學性。

吳明益的短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6)(臺灣於2011年出版)是以位在西門町與台北車站之間的幹線道路旁一排整齊、像圍牆般的「中華商場」作為舞台。中華商場是自1961年到92年為止實際存在的商店街,被命名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8棟相連的建築物。表題作《天橋上的魔術師》講述一位小男孩在連接「愛」棟與「信」棟的天橋上,被賣魔術道具的魔術師吸引的故事。童年時曾經著迷的、小小的插曲以虛實交錯的敘述呈現,對讀者而言,閱讀這樣的回憶故事就像是用懷念的腳步走在一座從現在通往自身童年的天橋吧。

《天橋上的魔術師》已被選入2023年度採用的日本高中國語課本《精選文學國語》(明治書院)。在此向已故的翻譯家天野健太郎致上由衷的敬意。

(*5) ^ 日文版『古都』由清水健一郎翻譯、圖書刊行會、2000年

(*6) ^ 日文版『歩道橋の魔術師』為天野健太郎翻譯、白水社、2015年

被翻譯成7國語言的推理小說:《私家偵探》

《私家偵探》
《私家偵探》

如此多采多姿、充滿多樣化的現代台北,也成為推理小說的舞台。

紀蔚然的《私家偵探》(臺灣2011年出版)到目前為止已被翻譯成7國語言,而且獲得日本第13屆(2022年)「翻譯小說推理大賞」,小說裡的台北成為犯罪現場。劇作家及大學教授的吳誠因一次酒後失態憤而辭去教授一職,隱居於臺北的臥龍街,開了一所私家偵探社,第一次接案就順利完成任務,看似成功當上了偵探。

然而,卻突然被捲入附近發生的六張犂連續殺人事件,被警察懷疑是犯人。臺北市內四處設置的監視器裡,錄到不時與被害人一起出現的奇怪男子,竟然是自己。偵探吳誠的第2件案子,諷刺的是要證明自己不是犯人。他雖然愛爭辯的個性被警察討厭,但善用透過大量讀書鍛鍊出來的直覺逐漸獲得信賴,並且發揮本領來洗清自己的冤屈。

閱讀《私家偵探》可以享受到推理小說的樂趣,但吳誠這個充滿幽默自嘲的角色設定是本書的魅力所在。此外,文中寫到台北是「拒絕被文明徹底馴服的城市」(*7),當人們已經習慣把監視器當作犯罪的決定性證據,吳誠的嫌疑究竟能否被洗清,以及誰才是真正的犯人?

用文字交織臺北歷史與現代的作家們

《燃燒的女人》描寫因為空襲而一瞬間面目全非的臺北;《台北人》裡登場的是人在臺北卻心在中國的外省第一代;《古都》的主角面對眼前劇烈變化的臺北感到迷惘,在過去和京都尋求自己熟悉的臺北記憶;《天橋上的魔術師》把舊時的臺北以普遍性的懷舊手法呈現出來;《私家偵探》裡的吳誠鍥而不捨地追查那些臺北密布的監視器拍不到的真相。正因如此,可以說這些作家們拒絕被臺北馴化,透過虛構的小說(fiction)形式描寫臺北,持續探究臺北這座城市不斷變化的真實樣貌。

標題圖片:臺北大稻埕(Shawn.ccf / PIXTA)

(*7) ^ 《私家偵探》19頁。

臺灣 文學 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