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開啟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從戰國時代走向穩定社會

歷史

河合敦 [作者簡介]

追述戰國時代三雄的本專題即將畫上句號,最後一篇讓我們來看看德川家康的一生。幼年時期曾被織田家和今川家當作人質,境遇坎坷,爾後統治三河,在爭霸天下的關原之戰中贏得了勝利。最終登上征夷大將軍的寶座,為後來延續了260年的江戶幕府打下了基礎。我們可以窺見的是,家康那巧妙的政治戰略和出眾的統治能力。

講究實惠的外交政策

然後再看看家康的外交政策。

家康曾推行積極的外交政策。 1600年,荷蘭帆船裡佛得號漂流至豐後(現在的大分縣)的臼杵灣,家康接見了該船的二副耶揚子和領航員威廉・亞當斯(英國人,日本名三浦按針),並將他們請到江戶擔任外交顧問,招來了許多荷蘭人和英國人。因為家康知道,這兩個國家都是信仰新教的國家,不會像舊教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樣將傳教和貿易視為一體。於是,荷蘭和英國分別於1609年和1613年在平戶開設商館,從事起了貿易活動。

東京站附近的耶揚子浮雕(Photolibrary)
東京站附近的耶揚子浮雕(Photolibrary)

另一方面,葡萄牙商人以澳門為據點,將中國產的生絲帶到長崎高價賣給日本人賺取了暴利。為遏制葡萄牙商人壟斷利益,家康於1604年建立了絲割符制度,讓京都、堺、長崎的特定商人建立友商組織(絲割符友商),每年春季確定進口生絲的價格,按照這個價格(低價)從葡萄牙一次性購買生絲,再分配給各個友商。

1610年,家康將京都商人田中勝介送往西班牙屬墨西哥,尋求重啟以呂宋島為據點的與西班牙之間的貿易活動。在此之前,由於秀吉曾經處決過傳教士(26聖人殉教),所以日本和西班牙之間的貿易一直處於中斷狀態。

此外,家康還試圖恢復和朝鮮的邦交,此前兩國因日本命令對馬宗氏出兵朝鮮而斷交。在宗氏的努力下,日朝於1607年恢復邦交,此後每次將軍換代,朝鮮都會派遣使節前來祝賀。當年出兵朝鮮與日本一戰的中國明朝雖未同意正式建交,但民間商船也開始頻繁地來到平戶和長崎。

如上所述,家康曾試圖採用積極的外交方式振興貿易,但在人生最後階段,其方針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本一直默許基督教,但從1612年開始禁止幕府直轄領地的民眾信仰基督教。1613年更是將禁教令的實施範圍擴大到了全國。同時,他下令拆除教堂,驅逐傳教士,強迫信徒徹底放棄信仰。據說是因為害怕西班牙和葡萄牙侵略日本,以及教徒團結生事。1614年,他下令將高山右近等300餘名基督徒驅逐到馬尼拉和澳門,以儆效尤。可以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政策轉變,是因為荷蘭和英國已有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勢,即使不跟葡西兩國做生意也無妨。這種外交政策在秀忠的時代進一步得到強化,在家光的治下更是形成了所謂的鎖國制度。

下一頁: 寬永文化的開端

關鍵詞

江戶幕府 江戶時代 江戶 豐臣秀吉 德川幕府 織田信長 德川家康

河合敦KAWAI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東京。多摩大學客座教授。在早稻田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滿學分後退學(日本史專業)。在高中教日本史的同時,作為歷史研究家和歷史作家從事撰稿工作。著作多達200餘冊。新作有《逆向學習日本史》(光文社智慧之森文庫)、《從不同角度解讀明治維新》(Eastpress)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