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門

日本的陶瓷器

文化 觀光旅遊 藝術

日本全國各地分佈著各種適合製作陶瓷器的泥土,自古就存在不同風格的陶器和瓷器。各地陶瓷器的特點和歷史都與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反映了當地特有的風土民情。

日本的陶瓷器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萬3000年前。繩文時代的「繩文土器」被視為日本陶瓷器的始祖,其造型獨特,充滿了神秘感和力量感,並在今天重新獲得了矚目。

繩文土器:土偶「繩文維納斯」(左)與「假面女神」(右)長野縣出土。2018年在東京舉辦了一場「繩文」展,掀起繩文熱潮
繩文土器:土偶「繩文維納斯」(左)與「假面女神」(右)長野縣出土。2018年在東京舉辦了一場「繩文」展,掀起繩文熱潮

陶器與瓷器

以黏土或含有玻璃質成分的石頭(陶石)為原料,塑形後燒制而成的器物叫做「陶瓷器」。其中,陶器主要以土和黏土為材料,質地疏鬆,胎壁較厚;而瓷器主要以含有玻璃質成分的石英和長石等陶石粉碎後的石粉為材料,與黏土混合後使用。它燒製出來堅硬緻密,胎體輕薄。各種彩畫、釉藥、刻花、劃花、跳刀等,不同的裝飾技法,營造出獨特的風格。

入選日本遺產的六大古窯

平安時代後期到室町時代(12~15世紀),陶瓷器燒製業尤為繁盛,全國各地都建起了穴窯。當時最為興盛的六個窯,是備前燒(岡山縣)、丹波燒(兵庫縣)、信樂燒(滋賀縣)、常滑燒(愛知縣)、瀨戶燒(愛知縣)、越前燒(福井縣),現在合稱為「六大古窯」,於2017年被列入日本遺產。

以不上釉的「素燒」法聞名的「備前燒」酒壺 上釉燒製的「瀨戶燒」窯牆小路
以不上釉的「素燒」法聞名的「備前燒」酒壺(左)上釉燒製的「瀨戶燒」窯牆小路(右)

選用優質土燒製的信樂燒最早是用來製作房頂瓦片的,據說因昭和天皇在和歌中提到信樂燒的貉,由此一舉成名
選用優質土燒製的信樂燒最早是用來製作房頂瓦片的,據說因昭和天皇在和歌中提到信樂燒的貉,由此一舉成名

日本特有的陶器,隨茶道而發展

室町時代(14~15世紀),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樂燒和織部燒等用於茶道的茶器和花瓶等日本特有的陶器隨之誕生。因豐臣秀吉出兵朝鮮(1592~1598年)而從軍的九州武將們,從朝鮮帶回陶工,建造窯穴,讓他們燒制茶器。在當時佐賀縣有田地區生產的「有田燒」瓷器中,古伊萬里燒具有極高的古董價值,深受全球收藏家的喜愛。此外,2016年迎來創業400週年的有田燒(又稱伊萬里燒)中,有一種著名赤繪瓷,是在白瓷胎地上,用紅綠黃藍等色彩描繪圖案,稱為柿右衛門燒。

安土桃山時代(1568~1603年)後期到江戶時代前期(17世紀),除了茶道器具外,還誕生了許多凝聚高超技藝,追求極致美感的陶器。後來,人們開始大量製作講究裝飾性的瓷器。

茶道
茶道

有田燒(瓷器)金繕(用黃金進行修補的技藝)圓盤
有田燒(瓷器)金繕(用黃金進行修補的技藝)圓盤

到了18世紀,有田燒的技術傳到各地,京都、九谷、瀨戶等地開始製作瓷器。明治時代初期(1868年~),以茶道文化為核心,根津美術館的根津嘉一郎、三溪園的原三溪等富裕的茶道愛好者,以雄厚的財力提供資助,支撐起了日本的文化。

「民藝」陶器,以「實用之美」受到關注

1925年前後(昭和時代初期),柳宗悅(1889~1961年)、濱田庄司(1894~1978年)、河井寬次郎(1890~1966年)、英国人伯纳德・利奇(1887~1978年)等人提出「實用之美」的概念,認為無名工匠製作的日常用品更具美感,懸起了一場民藝運動。

大分縣「小鹿田燒」的跳刀技法
大分縣「小鹿田燒」的跳刀技法

其中,在民藝運動中受到全國關注的是大分縣日田市的「小鹿田燒」。創業300年來,由於堅持一子相傳,所以窯穴數量始終沒變,至今仍保持10 個窯穴燒製生產。1995年,小鹿田燒被指定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泡沫經濟破滅後,實用性的陶藝製品受到歡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對陶瓷器的追求也開始傾向於藝術品的層次。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泡沫經濟破滅後,更多貼近日常生活的陶藝製品開始面世。

近年來,陶藝製作者日益多樣化,這個群體也在不斷發展壯大。陶藝日用品在年輕人中也受到了歡迎。

到陶瓷器集市尋寶

每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各個陶器產地都會舉辦陶器集市活動,大家可以挑到珍品或便宜貨,還可以邂逅陶藝家。日本三大陶器集市分別是美濃燒(岐阜縣)、伊萬里(有田)燒(佐賀縣)和瀨戶燒,有些地方還推出了可以體驗當地歷史風情和美食的旅遊計畫。

茨城縣笠間市會在春秋兩季舉辦「陶炎」笠間燒集市。陶藝家會搭建展區,現場銷售作品
茨城縣笠間市會在春秋兩季舉辦「陶炎」笠間燒集市。陶藝家會搭建展區,現場銷售作品

標題圖片:東京的「陶居(Tohkyo)」藝廊,橫山拓也個展上展出的杯、碗

工藝 陶瓷器 陶器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