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料庫

骨髓銀行志願捐髓者累計達49萬人:非親屬之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一年約2500例 

社會 醫療健康 科學

1991年日本骨髓銀行成立,1999年日本臍帶血銀行網絡建置成功,為非親屬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帶來了新的希望。

僅憑一般的化學療法或免疫抑制療法很難治癒血液疾病與免疫不全症,「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用來治癒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要將血液中的病源細胞更換成健康的骨髓細胞,大致區分為兩種方法:「骨髓移植」與「臍帶血移植」。2010年以後,日本國內每年有超過5000件(包含使用患者本人預先保存的細胞進行自體移植)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案例,其中有2500例左右是屬於非親屬移植。

日本進行首例骨髓移植為1974年。骨髓移植手術,捐贈者與病患之白血球型(=HLA)必須符合配對,當時是以配對成功機率可達25%的兄弟姊妹為中心,尋找親屬中適合的捐贈者進行移植。

親屬中若無合適人選,便要從非親屬的捐贈者中尋找,能找到完全相符者的機率從數百到數萬分之一,單憑一己之力要找到合適的捐贈者極為困難。因此,1980年代後期病患家屬與有移植經驗的人在全國各地宣傳推廣設立骨髓銀行,1991年骨髓移植促進基金會(現在的公益財團法人日本骨髓銀行)成立。在1993年1月骨髓銀行首次進行非親屬的骨髓移植之後,為非親屬的移植開啟了一頁新的篇章。

1999年臍帶血銀行網絡建置成功,臍帶血移植的數量急速增加。臍帶血是嬰兒出生時自臍帶採集的血液,它的優點除了不會對捐贈者造成負擔,也沒有骨髓移植時必須完全相符的嚴格條件限制。發現臍帶血中含有造血幹細胞的人是日本醫生中畑龍俊(現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中心顧問)。世界首例臍帶血移植手術於1988年在法國成功施行,而日本是於1994年首次施行。

骨髓銀行志願捐髓者登記人數於2018年底累計達49萬3627人。登記者年齡層分佈如下:18-19歲0.9%、20-29歲15.0%、30-39歲27.6%、40-49歲42.9%、50-54歲13.6%(可以登記的年齡為18~54歲)。

志願捐髓者登記人數雖每年有增加的趨勢,但與美國783萬人、德國606萬人、巴西355萬人、中國82萬人等國家相比,仍屬少數。登記人數越多,病患與捐贈者的配對將更順利,也可縮短開始治療前的等待期。(各國數據引用自日本紅十字會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宣傳雜誌「BANK!BANK!」第一期內容。志願捐髓者可至日本全國各地的捐血中心登記。)

標題圖片:PIXTA

捐血 厚生勞動省 骨髓移植 臍帶血 臍帶血移植 骨髓銀行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