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古代女性史,解讀皇位繼承制度上的性別歧視:再思 「女帝過渡說」
歷史 社會性別・LGBTQ 社會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從「職業主婦」到研究學者
歷史學家義江明子真正開始研究古代女性史,是在29歲考入大學研究所之後,此前她只是一名普通的「職業主婦」。她自幼嚮往日本武尊叱吒風雲的古代日本,上大學時選擇了日本史專業,但當時做夢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研究員。
在那個年代,大學畢業的女性就業出路狹窄,畢業後的義江女士一直沒有找到工作,第二年,23歲的她選擇了結婚。這個歲數和上世紀70年代前期日本女性平均初婚年齡(24歲)基本一致。
「那會一直想在社會上做點什麼,卻每天都忙於料理家務和照顧孩子。一方面孩子很可愛,另一方面生兒育女也是重要的工作。但我覺得,要是讓這些原因阻礙了自己投入社會公共生活,那就有些荒謬了,於是想到了對歷史展開探求。有了明確的研究目標,後來就考了研究所研。」
女權主義與女性史研究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女權主義運動在歐美國家廣泛興起,這時著手進行以近代史為中心的女性史研究正當其時。而此前,日本的家庭婚姻史研究一直是以古代史為中心的。
「早在戰前,獨立研究學者高群逸枝就指出,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走婚和『從妻居婚姻(入贅)』都很普遍,從夫居婚姻是很久以後才出現的。子女由母親和母方親屬撫養長大,母親和子女的情誼牢固。同時,她主張古代並非男尊女卑的社會,女性地位很高。然而,戰前自不用說,即便是到了戰後,男性依然在學術界佔據絕對多數,幾乎沒有任何人認同高群的主張。直到女權主義思想廣泛傳播,女性研究人員數量不斷增加,甚至形成了一個群體的上世紀80年代,女性史研究才在日本作為一個學術領域得到了認同。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義江女士從事的研究活動,主要目的是分析女性在古代村落和國家政治中發揮的作用。她會在深入閱讀《古事記》《日本書紀》《續日本紀》、律令相關法律書籍、《風土記》《萬葉集》等史料的基礎上分析驗證相關論點。
「在追尋國家歷史和政治動向的研究中,幾乎沒有看到任何與女性有關的內容。尤其是古代史料更為有限。不過即便是眾所周知的史料,如果帶著問題意識重新翻閱,也會發現此前『被隱藏起來的』女性社會生活。比如,村落或豪門望族中存在女性領袖,女性也擁有財產繼承權,等等,在過去的研究中被遺漏或被誤讀的事實接連不斷地顯現出來。」
卑彌呼與女性首長們
2000年以後,市面上出版了許多關於古代日本女性首長和女性天皇(以下稱為「女帝」)的書籍。
「得益於女性史研究的成果,古代女性的真實狀況逐漸被呈現出來,儘管還只是少數,但確實也有一些男性研究人員開始引用這些成果。同時,還有一個背景情況是,大眾媒體也發現,長久以往,『父系男性』繼承皇位的模式將走入死巷子,出於這種問題意識,他們越來越關注古代王權繼承的方式。」
義江女士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研究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的。
「儘管大家依據《魏志倭人傳》(以下稱《倭人傳》)這一有限的史料,圍繞卑彌呼和邪馬台國的所在地撰寫了成百上千篇論文,但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認為實際政務是由其弟一手操持,卑彌呼是神聖的巫女,從未在官方場合露過面。由於都是用『男性掌握政治實權』這種所謂常識的偏見來看待這個問題,所以沒有任何人提出疑問。」
「可是,當我設定《倭人傳》是基於中國根深蒂固的父系社會男尊女卑思想觀點敘述而成這一前提,結合考古學和女性史研究成果重新閱讀之後,就發現卑彌呼應該是當時實際主持政治外交的統帥。」
「比如,她之所以從未在外國使者面前露過面,並不是因為『巫女』的身份,恰恰因為她是『王』。7世紀末,日本模仿中國宮殿建造了藤原宮,首次擁有了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所,在此之前,大和王權的王從未在外人面前露過面。」
經過針對古墓的考古學分析發現,彌生時代前期到古墳時代前期,列島各地的首長男女皆有,女性首長人數占了30%到50%。其中,還有女性曾以武器作為陪葬品。當時,卑彌呼成為了30多個小國首長「共同推舉」的王,而這些首長之中,自然應該也有女性。
義江女士提出一種設想:在那個男女平等參與政治生活的社會,卑彌呼被選為王,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從中國獲得了「親魏倭王」的稱號。
推古天皇的真實形象
古代,從6世紀末至8世紀中後期,曾出現過8代共6位女性天皇(推古、皇極=齊明、持統、元明、元正、孝謙=稱德)。幾乎與同一時期的男性天皇人數相當。儘管如此,女帝仍然一直被認為只是在父系男性繼承皇位的傳統中,迫不得已臨時即位的「過渡性存在」。
日本首位女帝推古天皇是欽明天皇和蘇我堅鹽之女,在位時間(592-628年)長達36年。雖然她大力推進了以佛法為基礎的國家建設,但大部分功績都被後人劃歸在了其叔父蘇我馬子和外甥廄戸(聖德太子)的名下。
「從編纂《日本書紀》(以下稱《書紀》)的時候開始,聖德太子就變成了神格化人物,推古天皇則是在眾多民間傳說中被提及,所以難以看清其真實形象。即便如此,只要不斷收集稱得上確實的史料,就會發現她是巧妙激發出前述二人的實力,開展外交活動的統治者。」
和卑彌呼受到「共同推舉」一樣,推古天皇的時代也是豪門家族奉為領袖之人成為天皇。這裡有一個「長老原理」,如果沒有積累一定的政治經歷,就不會被視為可以獨當一面之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幾乎都要到40歲以上才能即位。
「那是處在一個通過激烈的實力競爭來逐漸統一國家的時代,甚至有過出兵朝鮮的行動,所以只有經歷豐富,具有統領天下的領導力的人才能成為王。比如,推古之父欽明天皇是31歲即位的。據《書紀》記載,當時,他認為自己尚且年幼,經驗不足,而同父異母的兄長、先王安閒天皇之妃經驗豐富,且擁有統治能力,遂懇請其出任天皇。但遭到堅拒,最後只能自己即位。姑且不論史實如何,之所以寫下31歲年紀輕輕無奈即位這樣的說明,是因為當時人們認為無論男女,最好是有經驗的人來領導國家。」
推古39歲即位時,廄戸剛剛20歲出頭。按照當時的「長老原理」,難以認為廄戸取代了正值壯年的推古去主持政務。同樣,其與馬子之間全新的關係也由此顯現出來。
「雖說是叔父和侄女,但實際年齡只相差2歲。我想,馬子並沒有在名義上捧高和引導侄女推古去做什麼,兩人是在母方蘇我一族的宅邸一起長大的發小,恐怕都擁有通過發展佛教來打造國家基業的價值觀,是志同道合的夥伴。」
古代日本是「雙系」社會
過去,歷史學上只有「父系」和「母系」的思維方式。如今,吸取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認為古代日本是一種既不偏向父系,又不偏向母系的「雙系社會」的觀點廣泛流行。義江女士認為,古代在決定豪門、王族的地位時,父方和母方雙方的血統都具有重要意義,天皇的孩子無論男女都擁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7世紀末,日本在模仿中國建立律令國家時首次正式確立了父系原則。我認為直到8世紀前後,包括統治階層在內,實質上都是這種雙系性質的原理在產生影響。」
同時,6到7世紀的王族為了提高作為世襲王權的血統尊貴度,不斷在雙系親屬關係中實施近親結婚。這段時期,無論男女,只要往前回溯父方或母方親屬,大部分即位之人都能和一到兩代前的天皇產生聯繫。
不過,8世紀初期編纂的《日本書紀》則模仿具有根深蒂固父系(男系)制度傳統的中國史書體裁,營造出皇位向來僅由父系男性繼承的感覺。
「比如,《書紀》提到,聖德太子是用明天皇的兒子,其母也是欽明天皇的女兒。從《天壽國繡帳》中記載的太子系譜來看,可以發現當時對雙方的血統都很重視。」
「7世紀後半葉的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之父舒明天皇,在兩人年幼時便已離世。母親繼承大統,即位成為皇極天皇。之後曾一度退位,但又憑藉實力再次登上皇位,名曰齊明天皇。在後來成為天皇的兄弟二人成長過程中,她應該展現了作為國家統治者的榜樣形象。從這一點來講,天智和天武也可謂母系天皇。另外,雙親(舒明和皇極)分別在父方和母方兩方與欽明天皇具有聯繫。」
「父系男性」繼承皇位其實是新的制度
義江女士指出,僅限「父系男性」繼承皇位的制度是在進入明治時期以後,日本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近代國家之際誕生的。
「當時,日本首次通過《大日本國憲法》和《皇室典範》,從法律層面規定了以前按照慣例決定的皇位繼承方式。儘管爭論到最後都一直僵持不下,但最終決定的結果是不承認女性即位,只允許父親傳給兒子這種父系男性繼承方式。」
「如果比照新制度去回顧歷史,就會發現古代跨越8代共計6位女帝的出現是難以解釋的。而相隔不遠的江戶時代也出現了兩位女帝。這兩人恐怕屬於過渡的情況。於是就誕生了過渡說,這在上世紀60年代在學術界也成為了一種定論。90年代末以後,儘管糾正這種觀點的時機日漸成熟,但始終未能顛覆這一論調。」
「戰後,父系家長制被廢除,國民主權、男女平等成為社會原則,天皇的存在意義也變成了國民的象徵。儘管如此,社會上依然殘留著男尊女卑式的價值觀,至今仍在沿用天皇作為統治者那個時代建立的皇位繼承制度。」
義江女士表示,問題在於,大眾並未認識到父系男性繼承制度是明治時代以後的新制度。「恐怕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父系男性繼承皇位是自古以來的傳統,所以不能改變這種制度。必須擺脫這種刻板思維,重新考問『傳統』,讓全體國民一起思考現行憲法下的、作為『象徵』的天皇和皇室的存在方式。」
標題圖片:「推古天皇像」(局部)土佐光芳 畫(提供:聖德太子御廟所 叡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