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立下搖擺的東亞國際秩序

防止「台灣有事」日美兩國要有萬全防備!推動防衛增強勢在必行

政治外交

日美高峰會談聚焦於「臺海危機」。本文筆者指出:「若中國軍方過於自負,誤認可以在短時間內攻下臺灣,便有可能爆發臺海危機。」筆者並指出,日美兩國為同盟關係,「規劃提升周全的軍事嚇阻能力之必要性」刻不容緩。

2021年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獲得新任美國總統拜登的邀請,成為拜登任期內首位進入白宮參訪的外國領袖。美國總統選擇了與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對抗之際最重要的同盟國領袖會面,那便是日本首相菅義偉。

會後的日美聯合聲明裡明確提及「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與「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等文字,這在歷史上已時隔半世紀。

50年前的「臺灣問題」與中蘇對立

1969年11月21日,當時訪問華盛頓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在日美聯合聲明裡談到,對於日本的安全而言,臺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極為重要。當時中華民國(臺灣)是美國的同盟國。戰後,日本將從大日本帝國脫離的朝鮮半島南部與臺灣島的防衛任務,交給駐紮於日本的美軍,以預防日本周邊區域出現軍力的真空狀態。此構想發自吉田茂(第45、48-51任首相),後經岸信介(第56-57任首相)修訂,藉由日美同盟以保障區域安全。因此,佐藤榮作首相不僅提到朝鮮半島,亦言及臺灣,可說是其來有自。

同樣在1969年,中國派遣人民解放軍突擊珍寶島,該島位於西伯利亞極東的烏蘇里江上,根據璦琿條約(1858年)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締結的北京條約(1860年),俄羅斯從大清帝國割讓的國土中取得黑龍江以北與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土地,俄國對於海參威的建設便是在此時展開。此外,前述兩條河流雖是劃分中俄國境的界線,俄羅斯卻幾乎佔領了河川上的各個島嶼。

中國作為後進的共產國家,面對史達林落居下風,毛澤東在蘇聯面前只能唯唯諾諾、謹言慎行。然而史達林死後,繼任的赫魯雪夫出其不意地與西方陣營共同炮製一齣冷戰「破冰」的戲碼,毛澤東則公然地批判、反抗赫魯雪夫。其最終結果便是珍寶島的攻擊行動。

對此,俄羅斯動員了大規模的現代化軍隊,而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雖然在數量上佔壓倒性的優勢,但率先推進工業化的現代化俄羅斯軍隊則更加強大,況且俄軍擁有與美國一較高下的核子武器。中國既貧窮又混亂,當時的俄羅斯並非毛澤東可以戰勝的敵手,中國在「大躍進」運動之中餓死了2000萬中國人民,毛澤東又因為文化大革命而陷入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從蒙古的赤塔到北京的距離不遠,讓人不得不預見俄軍將會侵犯中國。

中國懼怕俄羅斯的反擊,轉而投入西方陣營,成為了日美的戰略夥伴。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比起臺灣問題,步步進逼的蘇聯才是真正的威脅。因此實現了中美關係正常化與中日建交,結果讓臺灣(譯註:國民政府)失去了代表中國的地位。當時中國(譯註:共產政府)全神貫注於俄羅斯的一舉一動,當然沒有餘力進犯臺灣。如此一來,臺海危機宣告解除,臺灣便失去了日美同盟的關注。

1972年2月2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與中國首相周恩來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晚宴上敬酒乾杯(AFP/時事)
1972年2月2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與中國首相周恩來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晚宴上敬酒乾杯(AFP/時事)

李登輝領導的臺灣與「臺海飛彈危機」

臺灣問題急遽浮現於1990年代,也就是總統李登輝決心推動臺灣的民主化,在首次總統大選的活動上屢屢公開宣示「我是臺灣人」的時期。臺灣開始萌生出新的身份認同,讓中國共產黨感到恐懼。

現今的中國承繼自大清帝國──由滿人支配統治,維吾爾人、藏人、蒙古人與漢人聯合而成。19世紀以前,連「中國」的國號都不存在。近代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在日本明治時期的影響之下,自逐漸崩解的大清帝國之中孕育而成。大清帝國包含稱為「漢滿蒙回藏」的諸多民族,因此要以大清帝國為基底,創造名為「中國」的民族國家,是一件極為艱難之事。

中國共產黨無法創造出「共產中國」人這個新的國民身份認同。共產主義原本即為無神論,此外更肯定暴力並信奉革命與獨裁,難以化為民族身份認同的核心,無法讓人「安心立命」。美國人以基督教義的博愛與啟蒙思想的自由作為其核心信念,將擁有完全不同歷史的3億移民,打造成具有強烈身份認同的「美國人」。相對於此,無論是蘇聯,抑或南斯拉夫,最終仍舊宣告解體,許多的少數民族紛紛分裂崩解。

1990年代,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之下轉向改革開放,捨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以愛國主義作為共產黨的統治正當性,必須再次實行國家統合的思想建設工程。中國共產黨聽見臺灣人高聲宣示自己是臺灣人之際,不僅思及西藏、維吾爾和內蒙古等自治區,同時驚懼中國或將四分五裂。

因此中國以演習為名,朝臺灣海峽發射了多枚飛彈。美國出動航空母艦因應,當時中國國力仍積弱不振,只能含辱撤退。

欲維持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正當性必須「收復臺灣」

其後經過了20多年,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已逼近美國的四分之三。一般認為,中國將在2030年追上美國的經濟規模。中國的軍事費用仍然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但無論如何都是緊追在後。即使在目前這個時間點,其經費規模之龐大,可以匹敵除了美國之外的已開發先進工業國家(G7)──日英法德義加的國防經費總額。東亞地區的軍事平衡,逐漸朝中國有利的方向傾斜。

1990年代,鄧小平提出以中國共產黨的建國神話,取代失去意識形態魅力的共產主義。神話的粗略概要:中國共產黨驅逐了150年間蹂躪中國的日歐美帝國主義勢力,將蔣介石驅趕到臺灣,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構築今日的繁榮。中共透過國民教育,從小反復灌輸150年的屈辱歷史,以點燃人民的愛國主義烈火。

官方炮製的愛國主義,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今日,卻化為毒藥。中國人變得陶醉於以力服人的對外擴張主義。現在,中國人認為恢復大清帝國版圖,並恢復對於過去朝貢國的影響力,是一件理所當然之事。對於演變至此的中國而言,臺灣不僅是國共內戰的宿敵蔣介石的流亡之地,亦為甲午戰爭後遭日本奪取的固有領土,「收復臺灣」也是理所當然的權利。此外,為了維持共產黨的統治正當性,「收復臺灣」也日漸重要。

臺灣總統蔡英文,目標在於以外交均衡的方式維持現狀,但中國並不領情。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的中國,不尊重臺灣人的自由意志,也不尊重臺灣人擁有的幸福生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追求可以匹敵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也擁有進犯臺灣的意志與能力,只是時機適合與否的問題。

日本總理菅義偉與美國總統的聯合聲明裡明確宣示「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便是因為面臨著如此嚴峻的戰略現實之故。

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無論是「重要影響事態」,抑或「存立危機事態」,如同往常的法律論述眾聲喧嘩,目前情勢卻不容許如此悠哉地清談。經濟力列入世界十強的韓國強力宣告著,北韓南側集結著60萬大軍。縱使朝鮮半島爆發衝突,針對日本的攻擊僅限於彈道飛彈。但臺海爆發危機就沒有那麼簡單。臺灣距離與那國島僅有100公里,天氣晴朗之際,可以在海平面上看見巨大的臺灣島。

時速高達數千公里的戰鬥機巡弋天際,現代戰爭的戰場極為寬廣。若臺海爆發衝突,中國將截斷臺灣所有的海底電纜,實行海上封鎖,在臺灣島周邊設置戰鬥區域,不僅他國的軍艦和戰機,連進入該區域的商船和民航機都會遭到武力排除。戰鬥區域將包含與那國島、西表島、宮古島、石垣島、釣魚臺列嶼(譯註:日方稱「尖閣諸島」),日本的先島諸島(譯註:琉球群島內位於西南方的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之總稱)將實際被捲入戰爭之中。

若臺灣海峽爆發衝突,中國將會展開奪取釣魚臺列嶼──中國主張其隸屬於臺灣──的行動。若喪失航空與海上優勢,中國部隊亦有可能登陸佔領先島諸島。近年來,陸上自衛隊在與那國島、宮古島和石垣島建設基地,便是決心不讓戰火再次波及沖繩的行動展現。

美國在東北亞可以依靠的只有日本

面對令和時代的戰略現實如此嚴峻,日美共享「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並持續召開Quad四方安全對話峰會(譯註:日美澳印四國參與的線上高峰會)、日美「2+2」會談以及日美峰會等重要會談。強化日美同盟的外交行動順利展開,都是拜日美外交當局的戮力不懈所賜。

但今後將檢證這些行動是否奏效。苦於國內分裂的美國,是否真能制止比肩而立的強大中國?東北亞沒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南韓的文在寅左翼政權將背棄臺灣,而澳洲又地處南半球。無論是美國陸軍第1軍團,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軍,都遠在1萬公里之外的太平洋彼端。此外,中國專心致力於實現將美軍排除於第一島鏈內側的「A2/AD」構想(Anti Access/Area Denial=反介入/區域阻絕),高超音速(譯註:hypersonic)反艦中距離飛彈也登場亮相,目前存在著許多讓人不安的警訊。

美國在東北亞可以依靠的,其實只有同盟國日本。因此必須以日美同盟為中心,在東北亞構築周全的軍事嚇阻力,以預防臺灣爆發衝突。若中國過於自負,誤判解放軍可以在美軍馳援抵達之前的短時間內攻下臺灣,臺灣海峽便有可能爆發衝突。雖然日本責任重大,但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衛臺灣,也是為了保衛包含先島諸島的日本。

中國人口已經轉為減少的趨勢。早晚將反映在勞動人口之上,中國不會永遠處於如騰龍般的上升之勢。今後的30年內,稱為新常態的中國經濟成長已闇影幢幢。雖然中國將追上美國的經濟規模,但無法超越日本、英國、歐洲、澳洲、韓國和印度等西方陣營國家的總經濟規模。一般認為,印度未來必定超越中國的總人口數,其國民的平均年齡更比中國年輕10歲,而印度目前的經濟規模已成長至日本的一半。中國無法成為世界頂尖的霸權國家,只會變成亞洲霸主。若西方陣營可以團結一致,尚能牽制中國。

站在支持西太平洋的自由主義國家的立場,足以形成極大壓力的主要架構是日美同盟。增強防衛能力、擴充防衛預算、實施經濟安全保障政策等,在令和時代推動超越平成時代的嶄新安全保障政策有其必要。目前最重要的是戮力不懈,日本當下才終於站上了起始點,面對仍然持續巨化的中國,時間已所剩無幾。

標題圖片:2021年4月16日,在美國白宮戴著口罩走向記者會場的日本首相菅義偉(左)與美國總統拜登(AFP/時事)

美國 中國 日本外交 日本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