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際化,加強國際競爭力——東京大學的舉措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帶著危機意識,推進東京大學的國際化
對於東京大學而言,「國際化」是一個既老又新的課題。長期以來,本校的研究工作始終處於世界頂尖行列。在由全球研究人員評選確定的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雜誌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全球大學聲譽排行榜——譯註)中,東大總是位列前十五,東大校友曾獲得過8項諾貝爾獎和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同時,本校的教育國際化也在上世紀70年代拉開了序幕。比如,研究所工學類研究科社會基礎學專業(原土木工程學專業)從1982年開始面向留學生採用英語授課。
然而,大學的國際化已進入新的階段。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源泉,各國政府對大學寄予厚望,要求培養出全球通用型高端人才的社會需求也不斷高漲。學生和研究人員流動性加大,全球各大學間圍繞人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東大也帶著危機意識,不懈推進著自身的國際化。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雜誌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2013年)
第1名 | 哈佛大學(美國) |
---|---|
第2名 | 麻省理工學院(MIT,美國) |
第3名 | 史丹佛大學(美國) |
第4名 | 劍橋大學(英國) |
第5名 | 牛津大學(英國) |
第6名 | 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美國) |
第7名 | 普林斯頓大學(美國) |
第8名 | 耶魯大學(美國) |
第9名 | 加州理工學院(美國) |
第10名 |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美國) |
第11名 | 東京大學 |
出處:《泰晤士報高等教育》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
研究的國際化——力求構建跨學科的、最尖端的研究體制
為了打破部門界限,積極構建跨學科的、最尖端的研究體制,東大在2011年成立了國際高等研究所。加入該研究所的首個單位是成立於2007年的凱維里數物聯合宇宙研究機構(2012年接受美國凱維里財團捐助,從此冠上了凱維里之名)。該機構在負責人村山齊特聘教授(兼任東大與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的領導下,致力於有關宇宙起源和未來的根源性研究,79名專職研究人員中57%為外國人。
第二個加入該研究所的單位是可持續發展學聯合研究機構。其母體是為應對氣候變動和生物多樣性等課題、構建可持續發展型社會而設立於2005年的東大首個跨領域型組織。本機構還與聯合國大學合作,定期發行國際學術刊物《Sustainability Science》。
東大與海外研究機構的合作也十分活躍,今年1月成立了馬克斯・普朗克東京大學綜合炎症學中心(Max Planck-The University of Tokyo Center for Integrative Inflammology,作為德國科學研究促進機構的馬克斯・普朗克協會與全球合作夥伴共同設立的12個據點之一)。此外,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研究項目,而在確認是否存在該種粒子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日美歐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聯合開展的大型項目)中,本校的小林富雄教授和淺井祥仁教授領導的團隊做出了貢獻。
如果統計一下東大各研究組織和研究人員主持開展的與海外大學或研究所之間的所有研究活動,那麼與東大合作的大學、研究機構達數百所之多,海外據點也有40多處。在全校性的合作舉措方面,2013年,東大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外,東大還與美國耶魯大學、韓國首爾大學、中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巴西聖保羅大學等保持著全校性的研究和教育方面的交流關係。
所謂國際化,無非指的是研究人員的多樣性和流動性。截至2013年5月,東大全校參與研究工作的人員中,外國人比例為8.9%。2012年度派往海外的研究人員達到10,435人次,較2003年度的6,797人次成長了50%以上。另一方面,2012年度接收海外研究人員3,524人次,也比2003年度的2,203人次成長了近60%。
教育的國際化——培養國際化人才與接收留學生
促進學生積累國際學習經驗,培養國際化人才
東大希望培養的人才是「具有世界視野的市民精英」(東大憲章)。在此過程中,東大一直重點致力於實現「更加國際化、更加堅韌頑強」的教育理念,力求將學生培養成可以在擁有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開展切磋交流的領袖型人才。
東大的大學入校頭兩年要在教養系接受教育,從三年級起入讀教授專業知識的院系(法學系、工學系等)。由於在確定就讀專業之前難以制定計劃,或者與必修課、選修課時間衝突等原因,所以在第一、二學年出國留學的東大學生比其他大學少。對此,東大提供了許多短期交流機會(由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等國際大學聯盟實施的暑期項目、由海外名校實施的短期留學項目、本校教師策劃的暑期項目等),促進學生們出國留學。
此外,為期1學期到1學年的交換留學項目過去一直是由各院系或研究科自行實施的,而2010年東大建立了全校本科生都可以參加的全校交換留學制度,為更多學生提供了交換留學機會。
在留學說明會和「Go Global」主頁上,有關人員也會介紹各種志工和實習生之類的機會,以促進學生嘗試多樣化的海外體驗。同時,外部組織和畢業生也協助提供了多種體驗活動項目。作為長遠考慮,東大計劃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在校期間積累國際學習體驗。具體目標是,讓10-15%的學生參加可算學分的海外留學項目,20-35%的學生參加暑期學校或實習生等短期海外體驗,其他學生則通過國內舉辦的留學生交流活動和英語授課等方式積累國際學習體驗。
在加強學生英語能力方面,負責一、二年級學生教育工作的教養系從2008年度起針對理科學生開設了「Active Learning of English for Science Students」(ALESS)課程。學生們會被分成小班,在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指導下,用英文撰寫論文和發表報告。自2013年度開始,該系又面向文科學生開設了「Active Learning of English for Students of the Arts」(ALESA)課程,並按能力差異進行分班。
從2014年度開始,又將實施「三語人項目」(Trilingual Program,TLP),這是一種針對被認定為具有一定英語能力的學生的特別教育項目,旨在培養能夠熟練運用日語、英語外加漢語等第三種語言的人才。同時,從2016年度開始,將面向依據語言能力和學習熱情選拔出來的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提供跨領域型的特別教育項目,力求培養能在全球化社會中扮演領袖角色的人才。這個「全球領袖培養項目」將與海外留學等項目結合,促使學生具備全球通用的高度素養和解決實際社會中問題的能力。
通過英語授課等方式,積極接收留學生
東大每年都會接收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截至2013年5月,留學生人數達到2,912名,占學生總人數的10.4%。其中大部分是研究所學生,研究所的留學生比例為18.9%。超過80%的留學生來自亞洲。其次是歐洲,占8.1%,中南美和北美留學生人數幾乎相同,各占2.5%,中近東占1.8%。按國家和地區來區分,中國留學生最多,然後依次是韓國、臺灣、泰國、越南、印尼和美國。
以文部科學省從2009年度開始實施的「旨在實現大學國際化的網路建設推進事業」(Global 30)為契機,東大將必須使用英語上課才能獲得學分的研究所課程擴大了一倍,目前共有10個研究科的37門課程屬於此類。在大學階段,學校也於2012年10月開設了「Programs in English at Komaba」(PEAK)項目。該項目採用與歐美大學同樣的方式,通過論文和面試選拔學生,啟動第一年招收了來自世界11個國家的27名學生。
創立於2004年的公共政策研究所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展開合作,向學生們提供了將在東大和另一所合作大學修讀學分的雙學位項目。此外,2011年,東大與北京大學和首爾大學聯手啟動了「CAMPUS Asia Program」。參加項目的學生將在包括東大在內的這三所大學內選修課程,並獲得其中一個或兩個學校的學位。
轉型秋季入學與綜合性教育改革
為了促進研究人員和學生層面的交流,東大是否應該改為全球70%以上的大學都在採用的秋季入學制度呢?基於這種問題意識,東大從2011年春季開始針對秋季入學問題展開了研究,並摸索了與其它大學合作同時過渡到秋季入學制度的可能性。不過,由於企業和國家公務員的錄用時期、律師和醫師等職業的國家考試時間都是按照4月入學、3月畢業來設定的,所以校方認為現在談立刻改為秋季入學還為時尚早。目前,東大計劃在維持4月入學的同時,於2015年4月引入4學期制。除了將現在1年內的兩個學期切分為4部分外,還要參照外國大學將暑假調整到6-8月。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可以在暑假期間參加外國大學的暑期學校,還可以通過將相鄰的學期與暑假連接起來,更方便地實現為期半年的留學。這對願意到東大留學的外國學生和研究人員來說也是好事。
東大創立初期是從海外招聘教師的,1921年以前的40多年間,入學時間都設定在9月,但後來改為了現行的4月入學。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東大研究所也步入了日本教師用日語教科書授課的階段。另一方面,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能夠使用本國語言撰寫的教科書開展研究所教育的國家較少,許多學生選擇報考國外的研究所。在亞洲的眾多大學,這些研究所學生回國後推動了學校的國際化發展。東大的教師大多都是在東大接受的研究所教育,從反映東大研究水準之高這個意義來看,這也算是東大的一個優勢,但從缺乏多樣性、在國外獲得學位者和外國人比例較低的角度來衡量,這又變成了學校的劣勢。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日本高等教育的成功如今反倒成為了國際化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要想讓教育工作達到國際水準,僅靠變更入學、畢業和假期等教學時間還遠遠不夠,必須改善教育內容和方法,使之能與其它世界名校相媲美。為此,東大正舉全校之力,積極開展著眼於提高學習品質、保證學習量、促進主動學習等目標的綜合性教育改革。除了要重新審視課程安排、成績評價、入學考試等有關教育的各方面外,還要實施能力開發項目(Faculty Development,旨在幫助教師改善授課內容和方法的系統性工作),提升東大的教育水準。
具有戰略意義的對外宣傳——傳播優秀的研究資訊與推出MOOC
對於提高國際競爭力而言,面向海外積極宣傳具有重要意義,本校正在推進這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尤其是旨在將東大的優秀研究成果推介給廣大海外研究人員的工作。
2011年,我們開設了「UTokyo Research」網站,採用日英兩種文字介紹本校最尖端的研究成果。此外,2013年11月在智利和巴西舉辦了「東大論壇」,共有超過100名研究人員和研究所學生參與了相關活動。自2000年以來,我們持續在世界各地舉辦此活動,致力於向全世界廣泛宣傳本校的學術研究成果,促進本校與著名大學之間開展研究人員交流和學生交流。
2012年以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發展迅猛,東大也於去年秋季通過「Coursera」推出了宇宙物理學(村山齊特聘教授)和政治學(藤原歸一教授)課程。算上兩者的英語課程在內,共有約150個國家和地區的8萬多人在網上註冊聽課,其中5,383人拿到了結業證。
順便說一句,東京大學正式的英文名稱為the University of Tokyo,而本校教師有時會表述為Tokyo University,並隨意使用Todai或UT這兩種英文簡稱,這反映出內部成員品牌意識薄弱這樣一個課題。因此,本校從2011年開始對品牌戰略展開研究,於2013年確定英文簡稱中使用知名度較高的Tokyo,統一表述為UTokyo。
擺脫排名之擾,努力加強競爭力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雜誌世界大學排行榜(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主要採用發表在國際性學術雜誌上的論文引用篇數作為衡量研究力量的指標,採用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作為衡量教育力量的指標。問題是,除了這些指標外,還有一些情況缺乏可進行國際對比的指標,用於確定排名的指標只是研究和教育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無法反映評審對象的全貌。社會科學和人文學通常會隔幾年推出一本書來公布研究成果,而這在排行榜裏就得不到體現。此外,作為國際化指標的留學生及外國教師比例方面,英語國家的大學原本就比例較高,它們處在有利的位置上。實際上,2013-14年度的排行榜上,僅有7所非英語國家的大學排在前50位,東大(第23名)在非英語國家大學中位列第2。
另一方面,在依據全球各大學數千名研究人員所做的同行評審結果製作而成的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上,東大每年都排在第8或第9位。由此可以看出外國研究人員對東大的研究工作還是給予了高度認可。
儘管排名常常被用作衡量大學國際競爭力的指標,但實在難言這就反映了大學的實際情況。筆者堅信,與其糾結於排名高低,倒不如切實開展旨在實現大學戰略和中期計劃的相關工作,推進國際化,這樣將更有助於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圖片:(c) The University of Tok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