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後的日本

災害和戰敗經濟學的研究

政治外交 社會

冠以「大震災」之名的地震災害以往共有2次,即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和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震災」…日本經濟從毀滅性的災害中獲得復興。成為第3次大震災的東日本大地震,在通向在建復興的道路上,應該從過去借鑒怎樣的經驗呢?


位於奈良縣山林之中的寶生寺。以優美的五重塔著名。1988年因颱風受到損壞,2000年得到修復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日本的絕佳之處。在距今1200年前的平安時代興起的密教,崇尚在山岳腹地追求神靈,因而密教的寺院位於遠離人煙的深山密林之中。拜謁密教寺院就如同拜謁歐洲的羅馬教會那樣,需要遍訪群山。

密教中最美的一所寺院是從奈良一直向南、位於宇陀山脈中的室生寺。下了火車再走上兩個小時左右的山道,突然之間,視野變得開闊起來,遠遠就可以望見將整座山全部融入寺內的室生寺。看到這般絕景心中感動不已,這完全不是原來腦中想像的那種修建在深山之中的廟宇。室生寺中供奉著被選定為日本國寶的釋迦牟尼像。這尊奈良時代的佛像是用一整棵大樹雕刻、再經過一遍遍刷漆製造完成的。優雅、宏大、威嚴,無論從哪方面看,這尊佛像都堪稱第一流的美術傑作,其紋理清晰、刻工明快、重心穩定,給人以厚重之感。

貞觀大海嘯

當我準備提筆寫這篇關於東日本大地震的文章之際,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這尊釋迦牟尼像,因為我想到那尊佛像製作的年代,是在日本的「貞觀」年間。大地震發生之後,報紙上頻頻出現「貞觀」這一年號。在1200年前的貞觀時代,同是在這次東日本大地震震源地的三陸海域,至少發生過接近這次地震震級的8.3級大地震,同時還引發了海嘯。這一事實被披露於1990年。是年6月22日的《朝日新聞》的晚報講述了發現的經過以及該發現產生的影響。文章很有意思,引用如下:


僅差80mm,女川核電廠倖免遭受海嘯襲擊

「《日本三代實錄》中記述道:'平原、山野、道路,所有一切都化為一片藍色的汪洋,……溺死者上千人……'因為與這次的海嘯相關聯而受到廣泛注目的貞觀海嘯(公元869年)的痕跡,是在1990年的地質學考查中首次得到確認的。海水侵入到仙臺平原縱深3、4公里之處,《實錄》的記述大體上與事實吻合。發表該論文的是位於宮城縣女川町東北電力公司女川核電廠建設所的一個小組。該小組成員之一的企畫部副部長千釜章說,這是他們為申請建設女川核電廠2號機組而進行的調查的一環。據說,1970年申請建設該核電廠1號機組時,根據對歷史文獻的調查,推定海嘯高度為3m。其後,由於調查古代地震技術的進步,進行了挖掘尋找貞觀海嘯痕蹟等的調查與研究。結果,估算出的海嘯高度達到9.1m。針對建設1號機組時推想的3m,經過「綜合性判斷」,確定廠房建造在高14.8m的地基上,這在今年的地震中發揮出效力。女川核電廠的地基在這次地震中下降了1m,而到達這裏的海嘯為13m,僅僅依靠80cm的差,使核電廠倖免於海嘯的直接襲擊。 」

這次大海嘯引發的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洩漏事故,終於發展成為堪比歷史上最嚴重的車諾比核事故的慘案。上述報道告訴我們,東京電力公司在安全設計上存在著某些欠缺。假如能夠像東北電力公司那樣,進行縝密細緻的考古學調查,推測地震和海嘯最惡劣的狀況而予以防備的話,這次的重大事故也許是可以避免的。

問題在於「估算」方法


3月11日,海嘯以未曾預料的兇猛勢頭越過堤壩,直逼福島第一核電廠(圖片提供:東京電力)

此次地震之後,「估計之外」一詞變成了流行語。因為事故責任者頻繁使用這一詞彙進行辯解,而本來這「估計」的方法就是個問題。根據2007年的國家報告,雖然日本的國土面積僅佔地球總地表面積0.25%,但過去10年世界發生的6級以上的地震,有21%是在日本發生的。任何人都能夠判斷日本存在著地震的可能性,問題在於地震的規模。為進行估測,我們有必要像東北電力公司那樣,進行追溯時代的調查研究。

應該追溯到何時呢?舉一個例子吧。距今64萬年前,在美國相當於今天黃石國家公園地帶發生了火山大噴發。據說火山噴發出的煙霧達到了近年最大級的聖海倫斯火山噴發的1,000倍。地質學家認為現在也有可能出現同等規模的火山噴發,那時,北美大陸的一半將被高達1m的瓦礫和火山灰所掩埋。做經濟預測時,由於經濟結構不斷地發生變化,所以100年前的數據不起什麼作用。但是,在預測自然現象時,別說100年,就是100萬年前的訊息也是非常珍貴的。

並且,貞觀年間除了地震和海嘯之外,還發生了瘟疫和富士山的火山大噴發。那真是一個充滿了種種災難的年代。但就是在那個年代,密教文化繁榮發展,甚至製作出了達到那般崇高境界的、美輪美奐的室生寺釋迦如來像。日本人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民族。

「那次大災害發生於正午前的數分鐘。不可能會把時間搞錯的。因為震動開始數分鐘之後,當我正琢磨這越來越強烈的搖晃究竟什麼時候能夠停下來之際,報告正午時刻的砲聲,絲毫不受四周騷亂的影響,宛若'最後的審判'的鐘聲一般鳴響起來。」

克洛岱爾眼中的關東大地震


關東大地震發生後的銀座。芮氏7.9級的地震造成巨大災害,受災範圍以神奈川縣為中心,波及從茨城縣到靜岡縣的廣大地區。死亡及失踪者達到10萬5000餘人,成為日本災害史上最大級別的災害(圖片提供:時事社)

法國偉大的劇作家、當時的法國駐日大使保羅・克洛岱爾這樣記錄了1923年9月1日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關東大地震的死者超過了10萬人,其中9成死於火災,相當於這次東日本大地震大約2萬死者人數的5倍。死者如此之多,是因為地震發生於人口稠密的東京和橫濱,加上當時木結構住宅密集的街區佈局,故而大大增加了因火災遇難的人數。當時,位於橫濱的外國人居住區受災特別嚴重,前往救援、並在橫濱度過一夜的克洛岱爾,記述了眼前看到的情景:

「那一夜,我們是在鐵路沿線邊的堤壩上和很多避難民眾一起度過的。一邊是一片令我想到'最後的審判'的慘不忍睹的橫濱,另一邊則是籠罩在熊熊烈火和滾滾濃煙中的東京。被夾在中間的海面映照得通亮一片,天上掛著神聖、靜謐的月亮。我們腳下的大地在不停地顫動,幾乎每隔一小時就發生一次強震,連在一起的火車車廂似乎就要脫軌,吱吱嘎嘎地發出恐怖的噪音。」

關東大地震除了受害者人數眾多之外,還發生了一個重大問題。各主要銀行大都在東京設有總行或者分行,而設在橫濱的,是當時一手獨攬外匯結算業務的橫濱正金銀行。這些銀行都遭受到巨大損害,紙幣、股票、以及借貸記錄化為烏有。當然了,也遭受到了無法支付到期票據、債務等的損害。

1927年回歸金本位體制的理由


大正・昭和時期的財政專家與政治家(1869~1932)。 1919年就任日本銀行總裁。 1923年任山本權兵衛內閣藏相,第二年被敕命為貴族院議員。 1927年在高橋是清藏相的麾下再次就任日本銀行總裁。 1929年再任濱口雄幸內閣藏相,實施了金自由交易政策。 1931年辭職後,在血盟團事件中遭到暗殺(圖片提供:國會圖書館)

但是,當時的大藏大臣井上準之助是一位危機管理專家。他立即發出對金融借貸採取延期償付的指令。其後,對那些信用可疑的支票,令日本銀行果斷地貼現兌付,通過分散減少其流動性,防金融危機於未然。但有批評意見認為,當時井上的這種「流動性管理政策」,令日銀不加嚴格區別,輕易發放貸款,使得原本瀕於破產的企業得以生存下來,為1927年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

關於地震後的金融情況,還有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當時的情形跟這次東日本大地震一樣,雖說世界各國寄來的救援金給賑災以極大的幫助,但是,在進入隨即開始的全面重建階段後,只靠救援金就不夠用了,也就是說需要向紐約、倫敦等國際性金融市場發放債券。這樣一來,日本對外債務逐漸擴大,而摩根銀行等外國資本家的態度則表明,只要日本不恢復金本位貨幣制,就難以進一步貸款。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時值1930年金融大恐慌之際,作為日本民政黨濱口內閣大藏大臣的井上,可以說是魯莽地強行恢復了金本位貨幣制。

關於地震之后海外各國的救援情況,克洛岱爾寫下了一段頗有興味的觀察筆記。

「根據報刊報道,來自美國的捐款金額已經超過了4,000萬美元。與此相應,到達災區的艦船、還有載著救援隊最先登陸的也都是美國的艦船,有時他們比日本政府派遣的救援隊還要先期到達受災現場。東京灣內,許多美國的驅逐艦和巡邏艇在航行,首都的道路上到處奔跑著'USA'標誌的救護車和大卡車;帝國飯店裏,擠滿了高挽著襯衫袖子的快活的救世主們,這一場景令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8年至1919年間巴黎的景象。」

22年後的夏天,同樣的一幕在東京重新上演,實在頗具諷刺意味。但是這一次,美國兵不是作為救援者、而是作為佔領者進駐了日本。 (在這次的東日本大地震中,冠名為「朋友作戰」的美軍的協助,也為救援受災者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中,死亡的6434人裏,有約80%是由於房屋倒塌及家具傾倒而當即死亡的。此次地震為契機,耐震標準等日本的防災體制得到巨大改善(圖片提供:Studio Right/PIXTA(pixta.jp)

1995年,日本的金融體系,因1992年不動產泡沫的崩潰而再次陷入極為嚴重的狀態。這期間,發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一位美國的研究者、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喬治•霍里奇(George Horwich),就這次大地震發表了一篇總結性的、切中要害的論文《Economic Lessons of the Kobe Earthquake》 (從阪神大地震得到的經濟啟示)。

阪神•淡路大地震後的快速復興

首先,該論文指出了在地震發生之後,外國認為重建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這一事實。比如說,牛津大學出版社編輯的《世界災害報告》(World Disaster Report 1996)預測說,日本的重建需要10年的時間。這表明神戶受到的是如此巨大的損害。倒塌的住宅占到受災總額的一半,產業也受到了重大打擊,尤其是港口運輸行業。地震前佔神戶工業產值4成的港口運輸業,因港口設施遭嚴重破壞而受到重創,資本存量損失巨大。 (該論文估計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達1,140億美元左右,約合9兆日圓)


阪神高速公路恢復通車道路多處斷裂,受到毀滅性打擊的阪神高速公路也在21個月後恢復通車(圖片提供:KAWAGUCHI TSUTOMU/PIXTA(pixta.jp)

與恢復重建需要10年的預測相比,實際速度之快令人驚異。我在這裏列舉幾個實例。地震發生1年之後,雖然港口設施還只修復了一半,但是神戶海關記錄的進口額已經恢復到震前水準,出口額也恢復到震前的85%。

1996年3月(地震發生15個月後):製造業產值恢復到震前的98%。

1996年7月(地震發生18個月後):100%的百貨商店和79%的商店重新營業。

1996年10月(地震發生21個月後):阪神高速公路重新開通。

1997年1月(地震發生2年後):震後瓦礫清理工作全部完畢。

該論文將神戶的重建速度比照「經濟原理」進行了論證。受地震破壞的是資本存量(資本設備)。然而,資本設備並不是在生產活動中離開它就不行的、必不可缺的生產要素。必不可缺的生產要素,那是人力資本。也就是說,擁有旺盛工作熱情的、掌握了高超技能的勞動者,才能使生產成為可能。

被破壞的存量價值


通過修復完善散步道等設施,神戶的港口地區獲得了新生

遭受災害後,不論資本存量受到怎樣的破壞,只要該地區還存在著這樣的人力資本,生產活動就可以重新開始。工人們可以修復被破壞的工廠和機器。在機器設備尚未得到修復期間,可以花費更多的勞動時間、去挽回耽誤的生產。就如同前面介紹過的那樣,地震發生1年之後,神戶港的設施只修復了一半,儘管如此,神戶港的進出口額都幾乎恢復到了震前的水準。這是因為放寬了原本對碼頭工人的最長工作時間限制,碼頭工人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克服了港口設施遭受破壞所帶來的種種障礙。

霍里奇教授說,這個過程體現出一條重要的經濟原則。即,生產活動這種東西,如果用一種方法不行,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代替」。如果資本設備受到了破壞,就可以把生產方式從資本密集型(大量使用資本設備的方式)轉向勞動密集型(大量使用人工勞動的方式)。地震發生後僅僅15個月,神戶的製造業產值就恢復到了地震前的98%,霍里奇教授評價說,是這種替代方式發揮了作用。

我還要確認另外一點。即,被地震這樣大型自然災害破壞掉的是一個國家的資本設備這種存量價值,而不是直接破壞該國的GDP這種流量價值。請諸位思考下面這個例子。

現在,我們設想有一家擁有100ha農田的農戶。在這100ha的土地中,有5ha因為土壤污染而不能耕種,所以只能耕作餘下的95ha。假設這家農戶以種植穀物為生。問題就在這裏。是不是由於土壤汚染,該農戶的收入就必定減少呢?答案是,並非如此。為什麼呢?因為農戶如果為剩下的95ha土地投入更多的肥料,或者投入更多的勞動時間,由此提高了穀物產量,那麼也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收入。

也就是說,即便「土地」這一生產要素減少了,也可以通過更多地使用「肥料」、「勞動」這樣的生產要素,即通過「生產替代」實現提高收入(產量)之目的。當然,即便是可以提高收入,該農戶如果出賣農田的話,那麼獲得的金額會減少那5%的被污染土地部分吧。農戶在固定資產這一存量層面上受到了損失,即便如此,在年收這一流通量層面上,反而可能變得更加富裕。

神戶的重建也如是,「替代」這一經濟原則在各個方面得到運用。比如,在修復被損壞的資本設備時,企業添置了最新的資本設備,用以替代以前的同種類型設備。在這個意義上,從更新生產技術這一點上說,地震還具有積極的一面。另外,因神戶地震遭受供應鏈打擊的生產廠家,通過向其它地區轉移生產據點,使供應鏈得以迅速恢復。還有,部分生產活動因地震撤離了神戶,比如神戶的港口業。儘管地震一年後,神戶的進、出口額顯示出幾乎恢復到了震前的水準,但是港口業在神戶市所佔有的重要性、神戶在整個亞洲港口的地位,卻再也沒有恢復到震前的水準。

神戶地震為經濟復甦做出的貢獻


重建的住宅層層疊疊,作為新的住宅區引人注目

那麼,對於日本經濟整體而言,神戶地震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阪神淡路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是1995年1月17日。要說其影響,同年第一季度(1-3月)日本經濟的實際GDP成長為0.2%(年換算),雖然沒有出現負成長,卻停留在低成長水準。但是,第二季度(4-6月)、第三季度(7-9月)的成長率均為1.3%,到了第四季度(10-12月)竟然達到了2.3%。所以,1995年全年整體成長率為1.4%,大大超過了上一年的0.6%。不僅如此,從成長率來看,對日本經濟而言,1995年可謂是自股市泡沫崩潰以來最好的一年。這一年,日本經歷了1美元兌換79日圓這一日圓的「超級升值」,雖然出口環境未必良好,卻在成長率上取得了令人驚嘆的好成績。

僅從這一結果上看,事實上與其說神戶地震並沒有給當年的日本經濟拖後腿,不如說因為神戶重建的需求,更增強了牽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可能性。為什麼神戶地震沒有成為阻礙日本經濟的腳鐐,其重要原因,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首先要確認的,就是在1995年1月這一階段,日本經濟處於泡沫崩潰後的停滯期。就股市行情來說,泡沫經濟的巔峰期是1989年的後半期。從地價上看是在1991年的後半期。 1990年股市泡沫崩潰、1992年地價泡沫崩潰之後,日本大多數傳播媒體仍然認為消費熱還將持續。但是,在泡沫高峰期,「皇居的地價評估約為美國加州地價的2倍」,而這一大團泡沫崩潰之後,押寶期待地價升值的投資大多失敗,原本積極投資的企業背負起巨額債務,與此同時,為這些企業融資的銀行也背負上了巨大的不良債權。如此,無論是誰都背上一堆巨額債款的事態,在日本戰後的歷史上實屬頭一次體驗。

今年經濟將會復甦,今年經濟將會復甦——人們一直企盼著經濟的早日好轉。可是,日本經濟卻持續下滑到了1994年。日本經濟在資產價格下跌、債務膨脹、不景氣這三重痛苦的困擾下,金融政策當然必須向寬鬆的方向轉換。有評論認為,當時的日本銀行「唯恐再次發生泡沫現象,對降低利率猶豫不決」;筆者也曾經是這樣認為的。實際上,1992年自民黨金丸信副總裁「就是讓日本銀行總裁下臺,也應該下調央行貼現率」的發言,就非常有名。

實際上,從下調央行貼現率的具體做法上,可以看出日銀金融寬鬆政策的實施非常緩慢,但是和今天被稱為「政策性利率」的「隔夜拆借短期利率」的舉動相比,當時日銀下調利率的動作還是相當快的。儘管如此,日銀的金融寬鬆政策對於金融機關的經營和經濟整體的好轉都未能產生多少效果。筆者現時認為,其原因是直到泡沫崩潰前不久,日銀都在伺機「戳破泡沫」,將「隔夜拆借短期利率」提升到了一個過度的高水準上。所以說,不論怎樣快速下調利率,也沒能引導短期利率降低到可以刺激投資的低水準上。

總之,阪神大地震發生前的日本經濟處於低迷狀態,其結果導致了整個日本閒置資本設備的存在,這一點在觀察阪神大地震之後的經濟動向上非常重要。其理由是:即便投入更多勞動的「替代生產」方式是可能的,在資本設備順利運轉的正常經濟狀況下,一旦資本設備遭到震災損壞,還是會影響到生產能力,成為該時期GDP降低的主要原因。

啟動閒置的資本

但是,在1995年初期,整個日本經濟中存在著相當規模的閒置資本設備。那麼,完全有可能通過啟動這些閒置的資本設備,彌補在神戶地震中失去的部分生產力。事情到這裏還沒有結束。在當時那種泡沫崩潰後停滯不前的日本經濟中,啟動閒置的資本設備,具有一種更為積極的效果。

畢竟存在閒置資本設備這一狀態本身,就構成了經濟停滯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必定是先有活躍的投資方有可能取得成長。面對設備過剩的狀態,企業對引發進一步增加過剩設備的投資,會變得躊躇不前。不僅僅如此,在設備過剩狀態下,企業為了盡可能多地運轉設備,強行生產作業,並試圖「拋售」 產品。其結果,是造成物價上的「通貨緊縮」傾向。而在商品價格持續下降的通縮經濟中,企業即便投資,也會因為懷疑能否靠銷售回收投資成本,從而對投資產生一種觀望的傾向。1995年初的日本經濟,就是陷入了這種意想不到的長期停滯狀態之中。

阪神大地震使神戶資本設備遭受破壞,與此同時,其他地區資本設備的高運轉率上升這一狀態,使上述投資環境為之一變。以這場地震為契機,企業在投資上變得積極起來。

企業投資變得活躍的理由有兩個。第一,為修復被破壞的神戶資本設備的投資非常積極。如前所述,企業這時不是將資本設備恢復原狀,而是更願意引進最新式的資本設備。因此,還出現了生產能力反而比震前更高的情形。第二,因為整個日本的資本設備運轉率都提高了,企業對進行新的投資變得更為積極。這是由於原本成為新投資最大障礙的「過剩設備」這一問題得到緩解而出現的新進展。

不難想像,上述兩項投資的擴大,是發生神戶地震的1995年日本經濟泡沫崩潰之後實現最大經濟成長率的原因。霍里奇教授在其論文中認為,1992年開始推行的日銀的金融寬鬆政策,在時間滯後的這個時候發揮出了效果。

也就是説,為下調短期利率,日本銀行創造出了從市場上買入證券、使資金(現金)在市場充分流通的局面。不過,在市場資金充裕的狀態中,如果企業方面沒有利用這些充裕的資金擴大投資的意願,那麼這種金融寬鬆政策仍然談不上具有促進投資、活躍經濟的效果。截至到1995年初,背負著大規模過剩設備的企業,可以說的確是缺乏利用這筆豐厚資金的意願。

然而,神戶地震成為一個轉機,如前所述,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起來,在市場上流通的充裕的資金,為企業籌措投資資金發揮出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企業方面才能夠更加積極地進行投資。

核電廠事故與電力不足屬於人禍

至此可以看出,在刺激震後重建投資這一點上,地震未必對經濟構成沉重的打擊。按照這個思路,東日本大地震究竟能夠給日本經濟帶來活力嗎?很遺憾,我們不能作如此樂觀的預測。因為這次地震,問題並不只在於遭遇到了海嘯天災,還伴隨著人為禍害(核電廠事故和電力不足)。當初,東京電力公司稱,該公司管片內的電力缺口在夏季高峰期為25%,但預計可望控制在15%的水準。根據以往的統計數據計算,2%的經濟成長將增加1%的電力消費。這樣的話,夏季東日本地區的生產將出現30%左右的經濟下滑壓力。因為當地居民對核電廠的強烈排斥,今後,停爐將會繼續下去。另外,其他電力公司管轄內的電力缺口也出現擴大趨向。

這樣一來,為了促進災區重建投資,擴大電力供應成為近期內的當務之急。這與日本戰敗後最初的課題是擴大煤炭供應能力相類似。如果說相類似,實際上日本敗戰之後第二階段的課題也與今天相似。即應該舉國上下、官民一致,盡全力提高出口能力。作為客觀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次的事故,中止了推進核電廠發展的事業。不過,用清潔能源替代核能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其結果將是增加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然而現在,由於在中東展開的民主革命和福島核電廠事故,可以預計,今後化石燃料的價格將會暴漲。

至關重要的是推進FTA

長年一直壟斷石油支配權的中東王族和獨裁者們,利用石油獲得財富,並投資購買已開發國家的企業股份,用以確保石油枯渇後仍然得以享受富裕的生活,這種經濟結構一直維持至今。由此已開發國家與產油國之間構築起共存共榮的相互依賴關係。這種關係因民主革命而不得不一時被改變。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國家,今後也一定會提高原油價格、將其收入施惠於國民,以此力圖避免急劇的政治變化吧。另一方面,福島核電廠事故增強了開發國家對核電的抵觸與反感,這在德國表現得尤為明顯, 7座核電廠機組現已停爐。美國似也有重新審定核電廠計劃的動向。從結果來看,整個世界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程度將更為增強。

即使能源價格高漲,日本如果能夠提高出口能力,就可以進口足以支撐經濟成長的資源。但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進口資源的財力就會受到限制,限量供電在今後就會形成一種常態了。

當今的日本政府為了應對緊急事態以及統一在核電廠問題上發生分化的輿論而煞費苦心。但是作為長期課題,今後最為重要的,是大力推進締結自由貿易協定(FTA)。

(原文日文)

東日本大地震 竹森俊平 阪神淡路大地震 關東大地震 日本銀行 泡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