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答文化
社會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中元」禮品和「歲暮」禮品
將用語言表達不盡的心意,寄託於禮品送達給對方。生日或聖誕節送禮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但日本人送禮的頻率比國外要多得多,送禮在日本可以說已經是一種文化現象。
為了對平時關照自己的人表達感謝,日本的習慣是要在夏天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時期送上「中元」禮品,在年末時送上「歲暮」禮品。
所謂的「中元」,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三元」之一的「中元節」(7月15日),結合日本供奉祖先的儀式「盂蘭盆會」,以與親屬近鄰互贈供品的形式固定下來。17世紀,商人們為表示對顧客的謝意也開始了贈送禮物,並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僅對父母和親屬,送禮的習慣還擴大到了有業務往來的客戶和上司。「歲暮」禮品,是把本來供奉於當值太歲(年神)的供品,在年末時拿到本家或掌門人家去的活動,漸漸演變為帶上禮品去看望過去一年關照自己的人,天長日久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食品類最受歡迎
選作禮品的商品中,最受歡迎的是啤酒。其他有咖啡等飲料、水果、點心、產地直接寄送的海鮮類等食品以及商品券(代替現金)。這是因為,這類東西再多也不會浪費,不會給對方徒增煩惱,而且吃掉了就不會留下「痕跡」,這也是人們選用食品做禮物的又一理由。每件贈品的行情大概在3,000~5,000日圓,通常根據年齡和交往的深度決定金額。這兩三年中,購買保健品送禮的人也在增加。
日本特色的禮品之一,是高級水果「哈密瓜」。根據創業180年的高級水果店「千疋屋」介紹,「一木一果」栽培出來的哈密瓜,芬芳馥郁,儘管每個高達1~2萬日圓,現在依然是占營銷額兩成的搶手貨。這種瓜起初是進獻給皇室的高級水果,現在則用作慰問、中元、歲末贈禮時的珍貴禮品。
禮尚往來:「禮品文化」和「還禮文化」
關於送禮,有的是定期的,如新年的壓歲錢、中元、歲暮、聖誕節、情人節等;也有不定期的賀禮,如生孩子、七五三節(11月15日,3歲和5歲的男孩以及3歲和7歲的女孩過的節日——譯註)、上學、畢業、成人禮、結婚、升學、建房、搬家等;另外,還有看望病人、慰問受災、奠儀等。送現金、鮮花還是物品,則根據對方實際情況而各不相同。
日本人還有在旅遊當地買土產送禮的習慣。外出旅行或出差時,購買當地的著名土特產送給朋友和同事。另外,在造訪熟人和親屬時,會帶上點心盒作為禮物。
而收到禮物的一方,則要「還禮」。例如新郎新娘給參加婚禮的人回贈禮品,生病康復後為感謝人們的探望要送「病癒」禮,收到寶寶出生賀禮或喪葬奠儀時也要還禮等等。回禮最好不要拖得太久。作為情人節(2月14日)禮品的回禮,日本人發明了「白色情人節」(3月14日)。這「白色情人節」的出現,也可算是「還禮文化」的一個典型例子。
贈答的一些規矩習慣
用於節日問候和紅白喜事的往來贈品,要用傳統的「禮品繩」裝飾,在喜事賀禮上還要使用「禮簽」,這些是正式的規矩做法。
禮品繩是紮在放錢的信封和禮品盒包裝紙外面的帶子。根據紅白喜事性質,顏色、數量和綁法各有不同。在日本,有送現金禮的文化,為此有專用的信封和喜封。包裝文化也豐富多彩,有不少家庭還特地把禮品的包裝紙和緞帶收藏起來,留作他用。
由於規矩繁多,不光外國人,就是對日本人來說,贈答規矩也是一大繁瑣之事。這或許和日本特有的將「真心話」和「原則話」區別使用這種文化類似。但是,在該贈答的時候,傾注感謝之情,贈來送去,禮尚往來,已成為人際關係的潤滑油而深深地紮根於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
標題圖片:高級禮品用水果「哈密瓜」(圖片提供:日本橋千疋屋總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