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我很好!

從核災受災地域的界定、檢測制度及時序變遷,思考自身所處的食安環境

社會 臺灣香港

福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和專家如何研議出管制風險食品的對策;災區周圍的食材在日本全國的上市與流通、人民的接受度又有什麼變化。試著實際去理解日本居民面對核災的態度,這7年間如何努力回到日常生活的軌道後,對照並反觀臺灣自身面對塑化劑等食安風暴時的因應對策,問題癥結也將一一浮現。數據會說話,但將心比心的信賴,是否也是打破僵局的一環。

「我覺得『福島』正在漸漸消失,因為一間公司(東京電力)的緣故,讓福島遭到了霸凌,想到家鄉變成這樣,便覺得很悲傷。」蘆筍農鴫原圭子語氣淡淡地說,臉上掛著隨時會掉淚般的笑容。東日本大地震6週年我再度前往福島採訪,那張臉龐、那段話一直印在心上。

鴫原圭子說,有人質疑福島食物不安全,但福島食品是全日本檢查最徹底的地方,反過來說,是全日本最安全的食物。為了向記者展示福島蘆筍絕對沒有問題,鴫原圭子對著鏡頭一口接一口,不斷吃著剛剛剪下的蘆筍,一直說著「真好吃,真好吃,真的很好吃啊!」

事故後政府採取最嚴格的檢測,農民更嚴以律己

東日本大地震造成核災事故後,福島縣食品採取全日本最嚴厲的檢驗標準,農家也會進行自主檢測管理,福島米更是全量全袋檢查。由於自2015年起便不曾查驗到超標米,加上全量全袋抽驗成本過高,今年1月福島縣府主持的專家會議中,開始研議是否在2、3年後,將不曾發出疏散指示地區的福島米由「全量全袋檢查」措施放寬為「抽樣檢查」。但這項明明可以減輕農家負擔的措施,卻沒有得到全面的支持,希望繼續執行嚴格檢查以消除外界疑慮的看法仍然強烈。

這就是福島農家在東日本大地震後的現況,農民一面嚴格要求著自己,一面承擔著外界的異樣眼光,篳路藍縷地走著漫漫重建路。

為了消除所謂的「風評被害(因謠言造成的傷害)」,福島縣農產檢測中心接納一團又一團的參訪團,外國政府、國會議員甚至媒體、學者,只要提出前往現地參訪的要求,日本政府幾乎來者不拒,甚至主動邀訪。儘管福島農產檢測中心的人自信滿滿地表示未曾被參訪者的質疑問倒過,但他們對食品檢驗品質的信心卻很難傳到臺灣人的心裡。

臺灣全面禁止的5縣農產品幾乎占日本全國的2成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即將滿7年,近日因為衛生福利部表達有意研議將日本5縣食品進口由「區域管制」更改為「風險管制」,讓國內擔心日本核災地區食品即將「解禁」的批判聲浪又再起。

討論日本5縣食品的進口管制,首先是管制措施是否有效、合理的進行把關,其次是兩國外交與國際經貿的談判角力,最廉價的便是朝野政治立場的攻訐,但在國內的爭論中,總將三個面向混為一談,產生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言論,再加上錯誤的資訊混淆了民眾的判斷,增添了不必要的恐慌。

沒有人想吃核災食品。

不能否認,核災發生了,也確實有食品遭到汙染,但我們應該先理解日本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如何進行檢測及管制汙染食品在市面上的流通與出口外銷。

日本政府採取全球最嚴格的檢驗標準 (*1),對東日本17個都縣進行抽驗檢查,檢測結果隔日主動發表在官網上,一但抽驗超標的食品將被立刻下架並限制出貨,直到經過政府輔導調整栽種或養殖流程,並經過一定時間再次通過檢測,確認沒有超標問題之後,才能重新上市。亦即檢驗合格的食品不論產地都可在日本全國流通。反之,日本政府輻射檢驗不合格的商品,即使是福島以外地區的食品,也不會出現在市面上。

http://www.mhlw.go.jp/file/04-Houdouhappyou-11135000-Shokuhinanzenbu-Kanshianzenka/0000170711_68.pdf

為了增強日本民眾對福島食品的信心,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在地震後半年,2011年10月18日視察福島重建情形時,便下令此後首相官邸一概採購福島產米;2016年3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國會答詢時也再度向國會報告,這項作法沒有改變,除了米,官邸飲用的牛奶、優格同樣採購自福島,發言紀錄都留存在國會議事錄中。對一般民眾開放的東京都廳員工餐廳推出的新商品炸蝦雞蛋蓋飯,更標榜使用福島產伊達雞雞蛋。

臺灣管制的5縣農產品在日本國內市場的生產總值高達18.3%,茨城的雞蛋、青椒、白菜、哈密瓜;千葉的蔥、菠菜、梨子;群馬的蒟蒻;櫪木的草莓,產量居日本國內之冠。最具爭議的福島縣,水蜜桃產量也位居日本第2、小黃瓜產量第3、稻米第5,日本人天天消費著臺灣所謂「核災五縣」的農產品。

當然,即使在日本國內也不是人人接受福島食品,日本消費廳2017年10月最近一次消費者意識調查顯示13.2%日本人對於購買福島食品仍有疑慮。但所謂的「日本人不吃的東西,卻要推給臺灣人吃」的批評,不但不真,更帶有暗示日本將臺灣視為二等人的惡意。

(*1) ^ 日本輻射檢測標準限制一般食品每公斤放射性銫含量不超過100貝克、牛乳50貝克/公斤、飲用水10貝克/公斤。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對一般食品檢驗標準為1000貝克/公斤、歐盟1250貝克/公斤、美國1200貝克/公斤。

區域性全面管制的脫現實性與欠缺妥當

在理解日本國內的現況後,回頭檢視臺灣的管制措施是否合理,能不能有效把關。

現在,全世界只有中國大陸與臺灣採取「區域性全面管制」作法,臺灣管制了福島、茨城、群馬、櫪木、千葉5縣食品進口。然而,即使從地緣關係都難以提出合理解釋,為什麼千葉比起與福島相鄰的宮城、山形更加危險?連臺北到浙江省溫州市都不足300公里,福島第一核電廠與千葉南端館山市卻相距330公里。在日本消費者廳的消費意識調查中,受災區核心3縣為福島、岩手與宮城,北關東的茨城、群馬、櫪木3縣還會列入調查選項中(約4.4%民眾在意該區食品安全),但千葉縣只是地理上的東日本一縣,與靜岡、神奈川無異,在日本人概念裡與核災幾無關連。

其次,不論5縣或其他任何縣市生產的農林水產品,只要經檢查合格,都可在日本各地流通,在大阪可能吃到福島米、在東京超市可以買到福島蘆筍,走進任何一家吉野家,你手上那碗牛丼很可能就是福島米;反之,只要工廠在5縣以外地區,5縣食品所做的加工品一樣可以銷入臺灣,從地域上禁止5縣食品的概念,實務上根本無法落實。

2016年底,臺中市議員在販售水貨的零食店架上發現加工廠位於5縣的食品,而在國內喧鬧一時,其中之一是Calbee位於櫪木縣的麥片工廠。但只要冷靜思考便知道,工廠所在地與原料來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以Calbee招牌商品洋芋片為例,在全日本8處工廠加工製成,其中也包括了櫪木縣的工廠,但原料只採用北海道馬鈴薯,去年北海道馬鈴薯歉收時,Calbee還一度暫停了生產線。水貨事件爭議其實反映出區域管制的脫現實性,並凸顯出用區域做為管制的妥當性,民眾只因加工廠所在地,便覺得碰上了汙染食品,結果很可能只是徒增恐慌。

若比照臺灣對日本食品的管制邏輯,2017年8月芬普尼毒雞蛋風暴延燒全臺13縣市,西半部除新竹市幾乎全面淪陷時,國際間應全面禁止新竹市以外,西臺灣所有地區含雞蛋成分的商品外銷。但即使東日本大地震同一年,臺灣爆發食安史上最嚴重的食安事件-塑化劑風暴,受波及的領域除了飲料、糕點、佐醬香料,甚至擴及藥品,含量之高與影響範圍之廣,對人體的傷害恐怕更大於微量輻射的日本食品。但是,並沒有哪一個國家從此稱臺灣的鳳梨酥是毒糕點、小籠包是毒包子,沒有任何國家因此封鎖臺灣所有食用品出口,臺灣民眾也接受政府的強化措施,繼續喝珍奶。

檢視塑化劑事件後,臺灣政府在食安管理上做了哪些調整,包括強化源頭管理、進行強制登錄、加強風險監測與容器管理、要求業者改善製程,加強稽查取締,並將食品中塑化劑之含量列為市場監測的例行稽查抽驗項目;出口產品除了應符合對方國家的規定,遭塑化劑汙染的五大類食品,則須檢附相關檢驗合格證明,業者可向公部門申請出口產品抽樣。種種措施顯示臺灣政府面對食安問題,同樣採行強化管理與科學檢驗作為標準,而國際間也信任臺灣政府的稽查管理。

臺灣若相信日本政府的管制措施,就應該採行與國際同步的風險管理,反之,則應該全面禁止日本食品輸臺,不論哪一種情況,似乎都不該是現行的地區管制。

錯誤資訊的煽動,只會將食安環境推得更遠,對臺日關係更是惡意的傷害

福島核災剛發生時,日本政府未能立刻妥善因應,為了維護臺灣民眾食的安全,政府在第一時間採用區域管制,情有可原。但經過7年,這套管制措施已明顯在實務上無法落實,更與國際脫軌,馬英九總統卸任前夕已經有意調整,卻因為政治力反彈太大而作罷。沒有人想吃核災食品,但只有有效管制才能真正遠離核災食品,而臺灣內部的討論卻在批評民進黨的昨是今非、今是昨非,或者國民黨的昨是今非、今是昨非之間給模糊了。

國人若真正有決心捍衛自己的食安,在這個網路資訊發達的年代,相關數據資料網路上都可輕易找到,但又有多少人認真查找過原始資料?任由引用第二手、第三手錯誤資料的評論撩動自己的恐懼,抗拒制度與時俱進的調整,只會將自己更加推離食安環境,今日出現在日本食品的爭議,未來也會複製在其他食安問題上。至於那些無所本卻尖銳諷刺的言論,除了傷害臺日關係外,我只希望大多數的東日本地震受災農不懂中文,沒有看到相關言論,讓他們可以一直記著臺灣人地震後樂捐時的溫暖善意,而不會知道自己的努力被如何的輕踐霸凌。

標題圖片:東京大學濱田純一校長(左)試吃松本清人先生(右,生產者)在福島縣浪江町試驗栽培的大米,東京,2015年1月16日(時事)

東日本大地震 日本 福島第一核電廠 福島 臺灣 福島,我很好! 台湾 福島 東日本大震災 台湾 福島 東日本大震災